明代陶瓷特征(一)

2011-03-17 12:05杨子初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11年4期
关键词:弘治民窑官窑

杨子初

湖南省陶瓷研究所 醴陵 412200

明代陶瓷特征(一)

THECHARACTERISTICOFCERAMICS IN THE MINGDYNASTY

杨子初

湖南省陶瓷研究所 醴陵 412200

明代以青花瓷器生产为主流,后延至清代,历经四百余年盛烧不衰。明共经历十二世,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弘治,正德,嘉靖,隆庆,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十七位皇帝,国祚共276年。由于不同时期使用不同的青料,并由此产生不同的色调效果与风格,因此可作为判断瓷器年代的重要依据。

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宋代是百花争艳,元代是一个过渡,明代则几乎形成了景德镇一花独放的局面。明代瓷器,以青花为最主要的产品。

洪武朝

洪武官窑青花是承前启后的一代产品,继承了元青花传统,但工整有余,变化不多。

纹饰特征

以程式化的花卉纹为主,布局趋于简单,扁菊纹、缠枝纹或折枝莲叶纹较为多见,龙纹出现五爪,五爪尖连成一个圆形,一般以三爪、四爪为多。

器型特征

以盘、碗、罐为主。除玉壶巷瓶、玉壶春执壶及口径在20厘米左右的大碗为釉底外,其余均为糙底。糙底的盘、碗之类底部有红色护胎釉,且多数有明显刷纹。洪武青花瓷的图案以花卉纹为主,基本上和釉里红的花卉纹相同,特别多见扁菊纹,有的器物以缠枝扁菊为主题纹饰。从传世品及景德镇窑址发现的标本看,洪武年间以碗类为主的民窑青花粗瓷底部无釉,且有尖钉状凸起,仍保留了元代斜削足的特点。

洪武官窑青花主要使用含铁量较低且淘炼欠精的国产青料,呈色多为灰蓝色。铁结晶斑点不明显。洪武青花不同于典型崇祯青花的青翠艳丽,也不同于典型永乐、宣德青花的浓艳色泽而有自己的特点。明代永乐、宣德青花多采用进口苏麻离青料烧制,色彩浓艳的背花纹饰泛出点点银黑色结晶斑。这种青料比国产青料铁的含量丰富,锰含量低。事实证明,青花料若不罩在釉下,烧出后则为黑色,近似唐代时耀州窑白地黑色的作品;如果罩在釉下烧制,成品则为灰蓝色。有人曾用其窑址材料做过模拟试验,将青花料罩上青白釉复烧,得到的是洪武青花蓝色。

永乐朝

永乐青花器的制作,除大盘、扁瓶等少数大件器外,多数器物的底部均已施釉,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时代特征。永乐青花绘画笔法的主要特征是图案花纹多为双勾填色,往往出现深浅不一的笔触,这也是从永乐开始到成化前期明代青花细瓷最具共同性的一个特征。

一些永乐器,如盘类,其糙底一般都色白而细,抚摸时有如糯米粉的感觉,这种细砂底的出现,也是划时代的,有的细砂底己出现小块铁斑。永乐细瓷一般是底足平削,有的永乐釉底器的底釉亦呈波浪纹。

纹饰特征往往以缠枝四季花(梅花、牡丹、莲花、菊花)为主,并以蕉叶、如意云、回纹、波涛等为辅纹,显得有疏朗感,永乐器多以花卉、瓜果为装饰图案,但亦有少数花鸟及人物图案。此外,也有少数龙、凤纹的器物,但不见洪武朝盛行的以扁菊为主题纹饰的图案。永乐瓷中,只有极少数有“永乐年制”的年款宇,绝大部分是没有年款的。

器型特征

多见梅瓶、玉壶春瓶、玉壶春执壶、双系扁瓶、深腹洗、大盘、大碗、碟、罐、高足杯、小型竹节柄自壶及各式碗、各式盘、压手杯等。有些器型则是元代和洪武朝所没有而从永乐朝开始出现的,如大型天球瓶、单面扁壶、双系扁瓶(抱月瓶)、扁瓢形瓶、花浇、尖底莲子碗以及双系、三系或四系盖罐或多系把壶、多棱烛台、筒形器座、波斯型执壶、带盖瓷豆、高足盏托、鸡心启瓶等。

从永乐朝开始,青花瓷器的制作己逐渐成为景德镇瓷器生产的主流。从永乐朝典型器看,由于烧成温度较高,釉内气泡较宣德器为少,而釉面有肥亮感,但有很大一部分永乐器也有很多气泡。永乐青花器的釉,基本上为白中泛青色,少数器有开片。青花有晕散现象。

宣德朝

宣德青花纹饰比永乐的稍显粗犷,随意点绘没有轮廓,俗称“一笔点画”。

宣德时官窑青花瓷绝大多数使用苏麻离青料,同样具有永乐时期青花纹饰色泽浓艳、晕散、大小不等、凹陷胎骨具闪银白色"锡光"的黑色斑点等特点。同时宣德官窑还有一小部分使用国产钴料绘纹饰,颜色艳丽稳定,没有黑斑。宣德时期的青花瓷的胎体,比永乐时的同类器物要厚重,釉子肥厚闪亮,不太平整,像橘子皮,俗称“糯皮釉”。若在高倍放大镜下观察,釉面充满了大大小小的气泡,甚至小气泡擦大气泡。宣德朝无论什么品种的瓷器,几乎都是这种釉面。

纹饰特征

有枇杷绶带鸟、石榴、葡萄、四季花卉、花果、缠枝牡丹、缠枝莲花、缠枝菊花、缠枝灵芝、缠枝牵牛花、松竹悔岁寒三友、宝相花、束莲、海水龙纹、云龙、云风、海兽波涛、狮球、山石栏杆、仕女婴戏、八宝(明代的八宝顺序为:轮、螺、伞、盖、花、鱼、瓶、肠)、阿拉伯文字等,边饰有缠枝花卉、仰莲、蕉叶、忍冬、龟背锦、垂云、连钱纹、回纹、弦纹等。另外,宣德时期还有在青花地上留白纹饰的品种,如上海博物馆收藏的青花地留白龙纹渣斗,这类品种流传下来的极少。

器型特征

在造型上受到了西亚银器、铜器的影响,执壶、花浇、折沿盆、烛台、钵等都具有西亚作风。梅瓶、扁瓶、天球瓶以及各式罐、盘、碗、洗等是这一时期常见的器形。

正统、景泰、天顺三朝

正统、景泰、天顺三朝30余年,政局动荡,使得经济生产受到很大影响。据文献记载,此三朝有官窑产品:正统三年(1438)曾禁止民窑烧造和官窑器式样相同的青花瓷器;正统六年(1441)命景德镇烧造金龙、金凤白瓷罐及九龙凤青花缸;正统十二年(1447)又有不准民窑私造黄、紫、红、绿、青、蓝、白地青花等瓷器的禁令;景泰五年(1451)有减饶州岁造瓷器三分之一的记载;天顺元年(1457)曾派中官赴景德镇督烧瓷器;天顺三年

(1459)又有将原定烧造13·3万余件的瓷器准减8万的命令。从上

述文献记载看,这段时期不论官、民窑器都曾有烧造。但传世品中至今未见一件署年款的官窑瓷器,所见瓷器均为民窑所产,故学术界有“空白期”和“黑三代”之称。学术界所称原指官窑,并非民窑。

正统、景泰、天顺朝青花瓷器就目前已发现的资料可以肯定,就民窑生产来说,它和其他朝代一样,并未间断过,但就决定青花生产时代风貌特点的官窑来看,三朝则仍然是一个空白期。造成官窑青花生产衰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战乱频繁,宫廷的争权和社会经济的衰败,固然是很重要的原因,但帝王兴趣爱好的转移,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景泰年间特别风行铜胎珐琅器,所谓“景泰蓝”即是这一时期产生的专称。

上世纪,在三朝纪年墓里出土了一批民窑青花瓷器,特别是在景德镇珠山以西明御厂西墙外东司岭一巷道中,发现的大量明代正统官窑瓷器,品种有青花和斗彩等,呈现出与宣德、成化不同的风格。随着科学研究工作的深人,特别是对景德镇明代官窑遗存的进一步科学发掘,空白期瓷器的真实面目将会愈加明朗。

成化朝

成化朝的官窑瓷有的继续使用苏麻离青料,宣德遗风仍存,但多数使用的是江西乐平县产的陂塘青,也叫平等青,其特点是青花颜色清谈典雅,蓝中闪灰,呈色非常稳定、平静。成化瓷器的胎子洁白、细密,胎体轻薄秀美;釉子洁白肥腴,纹饰纤细活泼,大量采用双勾平涂技法。

纹饰特征

有荷莲鸳鸯、松竹梅石、灵芝花草、秋葵牡丹、折枝花果、缠枝花卉、菊花苜蓿、兰花桅子、宝相花、山茶花、牵牛花、莲花八宝、龙、凤、火云、狮子麒麟、海兽、花鸟团龙、婴戏仕女、八仙高士,以及梵文和藏文等。器口内外多以弦纹,少数以卷草纹带或锦地纹带装饰。足外墙一般围以两或三道弦纹,一道靠上,两道靠近足底部边缘。

器型特征

有碗、盘,杯、高足杯、高足碗、卧足碗、罐、盒、炉、洗、盏托、梅瓶、玉壶春瓶、梨壶等,绝大多数是小件器,“成化无大器”之说。成化瓷修胎规矩,瓶、罐、壶等立器有的隐约可看出接口痕迹;盘子塌底,碗、盘器足较直且稍高,底有釉。

款识特征

有六字双圈或六字双框款,写“大明成化年制”。从窑址出土的瓷器看,写有双框款的瓷器,一般是成化后期的产品。也有在罐上写“天”字款的,无圈框,俗称“天字罐”。成化款苍劲有力,笔画圆润,字体较大,被框圈紧紧束住。

成化民窑青花瓷,青花颜色同样浅淡发灰,纹饰常见狮子、麒麟、海兽、荷塘鸳鸯、秋葵山茶、山石花草、折枝牡丹、婴戏、高士、结带宝杵等,有的纹饰画得柔和,有的画得潦草,无论哪种都透出潇洒活泼,从随意之中见其清丽。成化民窑瓷虽比不上同时期的官窑瓷精细规矩,但其器型规整、胎子洁白细密、釉子光润肥厚的程度,在明代各朝中都是最突出的。民窑青花瓷多数无款,少数有款的既有“大明成化年制”的,也有写“大明成化年造”的。

由于目前成化瓷在收藏市场空前火暴,各拍卖行迭出天价, 市 面上的真品珍品一次次吸引专家和大众的眼球,因而探究者研究者收藏者甚多,现大致归纳为如下特点:

成化时期瓷器造型庄重圆润,玲珑俊秀,小件居多,俗称“成化无大器”,但也不是绝对的。胎质纯洁细润,胎体轻薄,迎光透视呈牙白色或肉红色,如脂似乳,莹润光洁。釉质肥厚,光洁晶亮,胎精釉亦精,高穆深雅,同臻其妙。成化青花瓷器,以淡雅、沉静的色调行于天下。但往往因釉质肥厚,青花色淡,而有云遮雾障若隐若现的现象。尤以底足的青花款色调,表现的最为突出。青花色调浓重者,相近于宣德晚期,并和多数浅淡色调,同时并存。斗彩为成化创新品种。纹饰线条纤细,多用双线勾勒填色法,填色较淡。只用平涂,只分浓谈而不分阴阳,无渲染烘托。绘人物衣着,只绘单色外衣,无内衣作衬托,故有成窑“一件衣”的说法。成化青花以淡雅著称,用“平等青料”取代“苏泥勃青料”呈色稳定,发色兰中闪灰青,成化青花与弘治青花相类似,故有“成弘不分”的说法。

成化瓷器釉面,以细润见著,俗谓“明看成化,清看雍正”。成化器足,凡饰有青花双边线很规矩,紧靠圈足底部,而靠近足跟无釉处,那条圈线,颜色较深重,上面一条则显清谈。可用这一点来做鉴定参考依据。成化瓷款识字体,挺拔有力,如同出自一人之手。一般为“大明成化年制”,“大”字尖圆头高,“成”字撇硬直到腰,“制”字上大下小,“衣”字一横不越刀。

弘治朝

弘治瓷器生产一度断断续续,但流传下来的弘治瓷器数量并不少。弘治瓷器的品种和艺术风格完全继承成化传统,白釉、单色釉、青花、五彩、斗彩瓷器都取得很高成就。青花瓷器和成化一样精细,但做法上略有差异,如龙纹盘边沿的波涛纹,改变了明初以来延绵不断、波涛汹涌的画法,而是用不同弧度、不同长度的线条排列,既有波纹的翻腾气势,又有制作简便、烘托明快的效果。刻填绿釉器也有很高成就。单色釉瓷器最突出的成就是低温黄釉的成功烧制。黄釉的主要原料是铁,加锑酸铅。弘治黄釉瓷掌握了准确的烧成温度和气氛,使器物颜色通体一致、均匀光润、既符合皇家用器正黄色的等级要求,又符合含蓄深沉的审美情趣。弘冶黄釉双牺耳尊釉面配置金彩、愈发富丽堂皇,气度不凡。

纹饰特征

弘治时期绘画技法与成化时期大致相同,纹饰布局较成化更为纤巧细柔、舒展流畅,画面显见收缩,空间较多。常见纹饰有五龙、九龙、行龙、云龙、穿花龙、荷塘龙、海八怪、花鸟、花果、石榴、荷莲、玉兰、蕉叶、栀子花、灵芝、缠枝牡丹、海水、水波纹、忍冬纹。器口内外多以弦纹,少数以卷草纹带或这一时期特有的一种海水纹带装饰。在这些图案纹饰中,尤以荷塘龙最具代表。

器型特征

弘治朝器形不丰富,是明代个朝传世品中最少的,基本上承袭成化一朝的制作工艺,瓷器造型轻盈秀逸,线条柔和。传世品种,大件琢器不多,多为盘、碗类实用器,器形有收口碗、撇口碗、收口盘、撇口盘、银锭式盒、长方四足盒、圆盒、双兽耳樽、双绶带耳樽、葫芦瓶、盖罐等。

弘治朝色釉--低温娇黄釉,达到了历史上低温黄釉最高水平。鉴定时需把握的重要特征是:弘治以后,正德朝继承弘治传统,但黄色偏重,给人以老成持重之感。嘉靖朝黄釉从浅淡到深黄均有,釉面似有不平之感。万历黄釉器多为碗类,黄色深沉,玻璃质感较强,已无娇黄之感。创新品种有黄釉绿彩、白釉火石红、黄釉金彩、茄皮紫金彩等。

弘治青花瓷采用的原料分两种,一种为与成化时期相同的“平等青”,发色浅淡清雅,另一种为瑞州地区的“石子青”发色蓝中泛灰黑。纹饰纤巧细腻的程度,若与成化青花相比较,则有过之无不及。

弘治民窑瓷遗存较多,常见器物有盘、碗、高足杯、盖罐、梅瓶、象耳瓶、香炉等,造型圆润、古朴、器物胎土淘炼较细,胎质干涩,间有孔隙;釉面光洁,釉色灰青;纹饰画法采用双勾填色的手法,人物形象潇洒闲适,笔法纤细柔和。到后期则见浓墨重彩的粗犷线条勾画,题材以花卉、动物、婴戏、仕女为多。鸳鸯莲池纹比成化时简单。海螺纹笔致严谨,秋葵山茶、山石花草、缠枝牡丹、婴戏、高士、结带宝杵,八思巴文等,有的纹饰画得柔和,有的画得潦草,无论哪种都透出潇洒活泼,从随意之中见其清丽,这一时期有一种云气纹,与空白期的云气纹相似,但对比观察发现,这种云气纹画的不如空白期豪放。器物底足施釉,足墙较薄,底足外足墙饰旋纹两周。民窑青花用料为国产的“土青”,色调普遍晦暗,常见有蓝中泛灰黑和蓝中泛灰两种青花发色,凝聚出黑褐色斑点、但无晕散现象。

弘治瓷器是成化瓷的继续、胎洁釉润、弘治官窑器与成化器同样有玉质感。弘治釉色白中带灰甚至有的泛青、器物底足和器身的釉色不如典型成化瓷器那样均一、而有差别,器物底足较矮、无高底足的器物,盘类塌底现象为明代盘类中最为典型的、盘心一定下凹。“大明弘治年制”“治”字的水旁三点绝大多数均底于“台”字。

正德朝

正德瓷器因明武宗的妃子信奉回教,故瓷器装饰上的显著特点是阿拉伯文较多。

正德瓷一般胎质较成化、弘治粗而厚重、制作也稍显粗糙、琢器接痕明显,釉面白中闪青、器底釉面呈典型的青白色亮青釉,釉内气泡小而密集、呈鱼子状,典型正德青花、色泽青中偏灰,大碗之类器物口沿部釉厚而呈青色。纹饰多表现伊斯兰教和道教色彩、民窑器纹饰大多粗率豪。

纹饰特征

正德穿花龙纹,其花卉纤细工整,装饰得最茂盛丰满,花大叶小,叶瓣呈锯齿形,花朵先勾勒出轮廓,再涂淡淡的青料,这是正德独有的。风格龙爪与成弘有较大区别,一般成三角小旗状,戏称为“三旗爪龙”。翼龙的翅膀如蝙蝠,鳞为网格状,有弘治遗风,身躯更短。龙头像鳄鱼头,身躯较长,显得凶猛矫健。受伊教影响,多以阿文、波斯文作图案装饰。灵芝纹作为边饰或局部装饰被广泛使用,特别是灵芝上下饰有四、五个花叶片,为前朝所无。如意头纹,完全似如意的头部,常用作边饰。常见月影植物纹,点状水波纹。海马纹,用夸张的手法,描绘海马腾跃于波涛之中,或昂首向前,或回首顾盼。狮子纹,也用夸张的手法描绘变形狮子戏球,狮子周围配以云火球,并围以绸带。正德人物纹周围,喜用卷云纹和灵芝云纹,与“空白期”风格近似,其特点是花繁密,叶细琐,人物潇洒豪放。仕女形象纤细文雅,婴儿后脑略大。 正德云纹用双细勾描,变化繁杂,细部精巧,外形略似蝙蝠,故称“蝙蝠云”。舞蝶状大叶牡丹花,流行于正德。 乳虎、树下读书老人、树下奏乐仕女等主题纹饰,始见于正德民窑。 还有一些道教纹饰,如八仙、八宝、鹤鹿和方胜;这在正德并不多见,但为嘉、万大量出现奠定了基础。

器型特征

大器物增多,逐步改变成弘盛烧小器和以盘碗为主的单调风格,圆润器型向多方、多角、多棱方向发展,琢器多带器座。 绣墩、花觚、山形笔架、银锭式多层盒、宫碗、出戟瓶、花插、八方罐和插屏为正德创新器物。 出现伪造、仿造前朝款识,明代仿古赝作之风,由此开先河。绘画除沿用一笔勾勒点划外,兼用双线勾勒、填色平涂的手法,纹饰大多粗率豪放,圈足底部为亮青釉,是正德特征之一。而民窑器底多为浆白釉。器物口沿部釉厚处,特别呈青色。

胎质厚重,工艺粗糙,正处于明瓷由细致、轻薄向粗糙,厚重过渡的阶段,因而粗细兼有。

早期用“平等青”,呈现青色淡雅、青中闪灰的色泽。中期用“石子青”,色泽滞重,灰暗无光,呈色青中泛灰,有晕散现象。晚期用“回青”。色泽浓重,艳丽而散晕,色青微闪紫红色。

(未完待续)

杨子初:副研究员,湖南省陶瓷艺术大师。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技术湖南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轻工业陶瓷质量监督检测醴陵站站长,中国硅酸盐学会陶瓷分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工程陶瓷专业委员会和中国陶瓷工业协会理事、副理事,全国日用陶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陶瓷科学与艺术》编委会主任,湖南湘瓷科艺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湖南省陶瓷研究所有限公司总经理。

猜你喜欢
弘治民窑官窑
龙江剧《弘治私勘》
明末景德镇民窑青花写意花鸟的文化艺术特征探析
南宋官窑与龙泉哥窑瓷胎的对比分析
西夏官窑瓷器
《宪宗实录》成书时间考误
此“官窑”非彼官窑
素秀至珍传世与出土的明弘治、正德瓷器
明代的民窑青花:绚烂至极而非平淡
弘治帝先捧后杀除奸臣
官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