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编辑部
进入2011年第三季度,中国光伏产业掀起波澜,正负两方面的新闻事件,使中国光伏产业处于风口浪尖。
7月24日我国出台光伏发电上网电价,对中国光伏产业来说,此举是具有正面意义的大事件。光伏热土青海省更迅速掀起了“万人会战”光伏电站建设的高潮。据悉,目前青海省已核准的光伏发电项目有44个,容量达1010MW,标志着中国进入光伏大跃进时代。
然而世界光伏产业的大气候并非一片艳阳天。
美国主权信用危机、欧洲债务危机给世界金融市场再次带来严重动荡。由于债务危机从欧洲向美国蔓延,刚刚回暖的全球光伏市场再度风声鹤唳,海外一些光伏大厂更因抗不住“寒冬”而出现倒闭,最近美国就有三家太阳能公司宣告破产。诸多在美上市的“中国光伏概念股”在美股市场反弹的背景下接连出现逆市下跌——9月27日晚间,我国最大的太阳电池生产商无锡尚德以单日下跌7.12%报收2.61美元、赛维LDK下跌2.6%报收3.37美元、晶科能源下跌1.85%报收5.83美元、晶澳太阳能下跌1.85%报收2.12美元……
国内光伏负面消息不断:先有尚德“诈捐门”让人莫名惊诧,再有晶科能源“污染门”事件沸反盈天。
世界光伏产业喜忧参半,冰火两重天。新形势下,我们要有新思考。
欧债危机的再度恶化,以及德国、法国等欧洲国家陆续下调对光伏产业的补贴,明显压缩了欧洲光伏市场的需求,这使得产品出口过于依赖欧洲市场的国内光伏企业面临严峻考验,行业洗牌不可避免。
价格战已然触发。近日,在德国光伏展上中国厂商报出了光伏组件0.68欧元/W的价格,中国一线光伏企业报价跌破1美元/W。中国光伏企业将不得不迎接国际贸易摩擦带来的挑战,已有德国企业认为中国的光伏企业向欧洲市场倾销,不断游说欧盟对中国光伏企业进行制裁,贸易战一触即发。
在光伏市场繁荣时,中国光伏产业疯狂扩张,但管理与技术却落后于扩张的节拍,并且在市场竞争中格外关注成本,往往忽视产业扩张对环境的影响。事实上,世界先进的多晶硅生产技术并不会造成环境污染。因此,光伏产业污染的核心关键不是技术而是成本。
近年来,全国有众多光伏项目匆匆上马,而环评落后于投产,先上车后买票的现象并不少见。中国光伏产业所谓“高能耗、高污染”一直被世人所诟病,政府应该借此“污染门”事件好好思考,对所有光伏企业做一次大整改,提升整个行业的环保水平。
在青海省光伏装机“井喷式”增长的情况下,必须重视电站可能存在质量的隐患以及管理制度不健全等诸多方面的问题。特别是在补贴资金尚未到位、配套电网建设滞后的情况下,应该在政府的统筹协调、指导调控下,在政策的推动下,在总量目标的规划范围内进行,保持理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