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中心城市辐射影响力分析

2011-03-15 07:24林,崔
地下水 2011年2期
关键词:辐射力吕梁榆林

刘 林,崔 鹏

(西北大学 城市与环境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7)

0 引言

榆林市位于陕西省最北部,地处陕甘宁蒙晋五省接壤地带。榆林与周边的延安、庆阳、吴忠、石嘴山、乌海、鄂尔多斯、吕梁和忻州等五省九市均为资源型城市,均以煤、石油和天然气等矿产为主要的资源,且资源互补性不强,未来均面临城市转型的问题[1]。第四版《榆林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提出将榆林建设为能源新都、国家名城、大漠绿洲、宜居和陕甘宁蒙晋接壤区的中心城市。基于此背景,对包括榆林在内的上述五省九市进行深入的分析与评价。

1 城市辐射影响力

城市辐射影响力是城市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对周边区域的吸引能力。城市辐射影响力反映了城市渗透、带动、组织周边区域发展、城镇建设、社会发展的能力,是城市影响力覆盖区域的反映。通过计算各城市的辐射力大小来衡量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来量化城市的中心性强度、来预测城市的未来发展趋势。

1.1 城市辐射影响力评价方法

对城市辐射影响力评价方法很多,大致可归纳成两类,即实证法和数学模拟法。实证法需要收集大量的实际资料,并要求选择代表性强、准确性高、易统计、易比较的指标,从人流、物资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研究。数学模拟法运用数学方法对城市影响力的空间分布进行研究,由于其在推导演绎过程中,抽象掉了一些影响城市影响力分布的因素,故划分的影响范围与实际吻合稍差,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模拟结果进行校验、调整。数学模拟法划分城市影响范围的主要依据是空间相互作用理论。

这里选择数学模拟法进行定量研究,以期将榆林的城市影响力空间分布能够真实地反映出来。

1.2 辐射力影响范围划分理论模型

城市辐射影响范围的划分是在城市空间相互作用理论的基础上,利用数学模拟的方法将城市辐射影响力体现在地理空间上。传统的数学模型有赖利模型、康弗斯模型、引力模型和潜力模型,在此采用康弗斯(Converse P.D.)的断裂点模型来进行分析。断裂点既为两城市将空间作用的分界点,这种模型在科学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常用来确定城市的空间影响范围和城市经济区的划分。

断裂点(breaking point)模型表达式[2]:

式中:da,db分别为断裂点到两城的距离,DAB为两城之间的距离,PA,PB分别为辐射力强度值。

为了分析榆林在五省九市中综合实力的辐射影响范围,将相应的影响力得分值作为 PA,PB的数值,计算各断裂点的位置。在断裂点计算的基础上采用加权 Voronoi图(泰森多边形)空间分割原理确定辐射边界。

在加权 Voronoi图中,平面区域内一对城市 A和 B之间的辐射力边界是一个圆(或圆弧),圆心为,并且在线段 AB或其延长线上,圆弧半径为 ,上述利用断裂点模型计算出的断裂点就在这个圆弧上,并且就是这个圆弧与线段 AB或其延长线的交点。其中:PA、PB分别为辐射力强度值,A城市在图上的坐标为(x1,y1),B城市在图上的坐标为(x2,y2)。

1.3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3.1 指标体系

结合榆林城市自身的特点,根据科学性、系统性、目的性、可比性和可行性的原则[3],从城市的经济发展、基础设施、科研教育和信息交流等 5个方面的指标中选取了共计 18个因子(表 1),研究所用数据来源于《2009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表1 城市辐射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表

1.3.3 城市辐射影响力评价

在建立了城市辐射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及确立了评估方法后,对评估数据在 spss16.0软件中进行 Z-score标准化处理,即把同趋势数据转换为均值为 0、标准差为 1的数据,以消除指标间量纲不一致以及数量级差异的影响,求出其相关系数矩阵,对相关系数矩阵计算其特征值、贡献比例值和累计贡献比例值(表2 )。

表2 综合竞争力指标体系因子特征值,贡献比例及累计贡献比例

选取特征值大于 1的四个主因子,其累计贡献率达到94.236%,满足特征值大于 1和信息量的累计解释率大于 85%的原则,其代表的信息量可以比较充分地反映和代表各个样本区域城市辐射影响力的综合水平。对矩阵进行旋转,使各个变量在某单个因子上有高额载荷,其余因子上只有小到中等载荷。在上述基础上计算 2008年五省九市四个主因子上的单项因子分数及综合得分(表3 )。

根据用方差最大法正交旋转后得到的因子载荷、特征值以及四类高载荷得分,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主因子反映城市当年的整体实力。包括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地方财政一般预算内收入、职工平均工资、货运总量、每万人拥有公共汽车数和科学研究支出,其贡献率为 38.807%。

表3 城市辐射影响力主因素得分、综合因素得分、排名及贡献率表

第二主因子反映城市服务(吞吐,承载)能力。包括高校学 生数、邮政业务总量、国际互联网用户数,其贡献率为 22.334%。

第三主因子反映城市所处的发展阶段。包括二三产业产值之和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人均存款、人均家庭生活用水量,其贡献率为 18.228%。

第四主因子反映基础设施承载力,因子为客运总量、人均城市道路面积和年末实有城市道路面积,其贡献率为 14.866%。

综合辐射影响力最强的前三位城市分别为鄂尔多斯、榆林和吕梁,处于最后 3位的是石嘴山、庆阳和吴忠,延安、忻州、乌海则分列四至六位。在位次序列方面,榆林位居第二,说明榆林具有成为中心城市的潜力,吕梁和延安对其中心城市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威胁,鄂尔多斯则是其最大的竞争对手。

按照城市辐射影响力指标分值,将每个城市的各项辐射力强度值作为每个城市点的权重,进而构建七个城市点集的加权Voronoi图,也就是每个城市在理论上的辐射影响范围,将计算得到的指标值导入计算机制图软件,生成榆林综合实力辐射影响范围图(图 1)。

图1 榆林综合实力辐射影响范围图

2 结论

2.1 方向维度分析

榆林城市综合实力影响范围在各个方向上表现出不同的态势。向北:呈现明显守势。这反映出鄂尔多斯对榆林强大的攻势,鄂尔多斯经济实力较榆林强,城市发展和榆林同处于高速时期。相对鄂尔多斯而言,榆林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具有明显的发展短板,直接导致了城市综合实力上与鄂尔多斯的明显差距。

向东:基本处于弱势。但榆林绥德县的大部分区域为吕梁城市影响范围,说明榆林虽然与吕梁在竞争态势上制衡,但是榆林城市现阶段的综合实力较吕梁处于上风。吕梁城市虽然发展早,基础好,但早期粗放型的资源开发模式带来的负面影响显现,吕梁正处于大规模的产业升级和环境整治、修复阶段。这一现象说明吕梁城市发展早于榆林,同时也体现了城市发展速度放缓以及产业发展中后期关注产业的转型问题和由资源开发所带来的环境问题。

向南:基本形成均势。其与延安的关系同样为态势上的制衡和实力上的上风。但延安的资源保有量有限、城市建成区建设用地紧张的劣势使其在以资源为主要增长点的陕甘宁蒙晋五省毗邻区中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受限。榆林与延安基本形成均势,辖区南部为延安辐射的主要原因除了城市发展晚以外,还因为榆林空间发展上的不平衡造成,其北部发展条件优于南部,榆林建设的整体重心偏移,将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伴生很多社会问题,在现阶段则反映了城市服务功能的不均衡,这将制约榆林中心城市建设。

向西:呈现制衡态势。榆林向东被延安和鄂尔多斯共同挤压,在定边县的中部形成了榆林、延安和鄂尔多斯三市的制衡,其形成原因主要为榆林建设的中心偏移,以及鄂尔多斯城市综合实力的强大。

综上所述,榆林城市发展仍处在“蓄势聚能”阶段,聚集和扩散这两个中心城市的核心功能有待加强,城市发展速度很快,但城市发展晚,基础差,发展不平衡,基础设施配套的压力大,城市对外开放水平薄弱的诸多问题仍然存在,需要加大力度去改善。

2.2 行政维度分析

榆林城市综合实力影响范围在行政维度上表现出不同的态势。

从“攻势”而言,榆林几乎为零。虽然内蒙的乌审旗、鄂尔克前旗的部分区域落在榆林的影响范围内,但由于榆林与乌审旗、鄂尔克前旗之间缺乏“直接流通”的渠道,因而这种现象应该被视为一种假象。除内蒙的乌审旗、鄂尔克前旗以外,榆林的综合实力影响范围全部位于其行政辖区以内,在空间攻势上表现为零态势。

从“守势”而言,仍然不容乐观。目前,榆林的主要影响范围仅包括榆阳、横山、子洲、佳县、米脂五个县城,而府谷、定边、吴堡、清涧分别位于辐射影响范围以外,其主要原因是以上四个城市距离榆林的相对位置较远,但却到区域内的其他城市相对较近,因而形成了“城池失守”的格局;而靖边、绥德、神木则处于摇摆之中,这充分说明榆林的综合实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一主三副”市域空间发展格局即是对“守势”力度不够的有效弥补。

综上分析,榆林要构建陕甘宁蒙晋的区域中心城市,首要的任务是强化“守势”功能,即提高自身的发展条件,蓄势待发,抓住机遇,将优势条件转化为“攻势”,拓展影响空间范围,从而实现中心城市的目标。

2.3 综合分析

通过对榆林城市辐射影响范围的划分的研究,榆林的城市辐射力排名处于第二集团首位,相比榜首的鄂尔多斯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整体实力不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对外开放程度不足等方面,若要增强榆林城市的辐射力,要从以上几个方面着手,弥补差距;从榆林城市辐射影响的空间范围来看,榆林北部、南部少部分行政区域未能包含在榆林的城市影响范围,是榆林与周边城市辐射影响空间的争夺之地,榆林在发展中要注重空间策略,增大城市辐射力的空间覆盖范围。

[1]郑伯红,张方,廖荣华.资源型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演变与调控—以冷水江市为例[J].人文地理,2002,12(17):15-19。

[2]闫卫阳,秦耀辰,郭庆胜等.城市断裂点理论的验证、扩展及应用[J].人文地理,2004,2(19):12-15。

[3]马秀贞.城市核心竞争力的理论构建[J]现代城市研究,2007,9:44-49。

猜你喜欢
辐射力吕梁榆林
榆林感怀
走榆林
Raoultella terrigena RtZG1 Electrical Performance Appraisal and System Optimization
田安平:讲好乡村振兴的吕梁故事
省植保站站长杨军赴吕梁调研
吕梁枣芽茶产业蓄势待发
榆林抿尖
榆林力量
——为榆林抗洪救灾而作
我国区域金融中心金融辐射力的金融效率分析
上海市对长三角经济圈经济辐射力的计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