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恒州 张猛 纪涛
硬膜外血肿是颅脑损伤中的常见疾病,易发于幕上半球凸面,约占外伤性颅内血肿的30%[1]。而高血压脑出血是一种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与高复发率的临床急症,病死率居于所有卒中之首[2]。本文笔者针对外伤性硬膜外血肿合并高血压脑出血进行研究,取得了满意的结果,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我院2010年1至12月外伤性硬膜外血肿并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共23例,分为2组,包括单纯药物治疗组(即药物组)与微创穿刺血肿粉碎清除术组(即穿刺组)。均经颅脑CT检查,符合1986年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诊断标准。其中药物组13例,男8例,女5例;年龄28~85岁,平均年龄(62±11)岁。浅度昏迷(GCS 10~12分)7例;中度昏迷(GCS 6~9分)4例;深度昏迷(GCS 3~5分)2例。穿刺组10例,男7例,女3例;年龄35~82岁,平均年龄(65±10)岁。浅度昏迷(GCS 10~12分)3例;中度昏迷(GCS 6~9分)5例;深度昏迷(GCS 3~5分)2例。2组性别比、年龄、意识障碍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1.2.1 药物组:主要采用20%甘露醇1.5 g/kg,2~3次/d配合脑挫伤者适当加地塞美松;静脉应用止血药物;运用中药川芎、丹参、红花、赤芍、桃仁等,可活血祛瘀,促进血肿吸收,改善微循环,降低颅内高压,减低血肿对脑组织的压迫,以利于脑细胞功能的恢复[3]。
1.2.2 穿刺组:选择出血量最大的CT层面血肿中央为靶点,找与靶点最近的头皮点作为穿刺点,采用三维重建,确定头皮与靶点穿刺点的位置,进针方法与深度一般2~3 cm。穿刺避开脑膜、静脉窦中动脉、颅骨骨折线。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取仰卧位,铺无菌毛巾,用常规消毒头皮术野,2%利多卡因5 ml局部麻醉穿刺点,应用YL-1性血肿穿刺自动电钻一次性钻透头皮与颅骨,取下电钻,然后把穿刺针植入血脉中心,通过侧孔抽出液体血肿再借无菌引流袋引流。定时注入尿激酶溶解血肿。手术后严谨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2~3 d进行动态监测颅脑CT。
1.3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术后2组不同程度意识障碍分型间疗效比较 2组术后总生存率与病死率比较,药物组死亡9例(69.2%);穿刺组死亡3例(30.0%),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2 2组在不同程度意识障碍间的临床疗效比较 药物组浅至中度昏迷与穿刺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深度昏迷比穿刺组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不同程度意识障碍分型间疗效比较
外伤性硬膜外血肿并高血压脑出血,因两者临床表现十分相似,使诊断难度加大。目前医学认为高血压脑出血是因为粟粒性微动脉瘤破裂所导致,外伤刺激引起血压上升可能是出现的诱因[4]。硬膜外血肿是颅脑损伤中最普遍的继发性病变之一,血肿部位多出现于额颞部,而出血多见于脑膜中动脉破裂出血[5]。而高血压性脑出血为高血压病中最严重的并发症,可致死,常发生于内囊部及基底节,主要因为豆纹动脉破裂所引起,此时患者常突然发生昏迷,伴随脉搏加速、呼吸加深、肢体迟缓、大小便失禁、肌腱反射消失与出血灶对侧肢体偏瘫及感觉消失。
临床诊断外伤性硬膜外血肿合并有高血压脑出血依据为:硬膜外血肿合并有脑组织损伤一般不严重,但外伤性脑室内血肿或脑深部血肿常发生在较严重的脑部挫裂伤;患者若有高血压病1年,手术后血压仍偏高;术后偏瘫未见恢复,观察CT,除了右边脑室有少许积血外,其他部位未见脑软化或血肿现象。本研究穿刺组均在发病后7 d内接受微创穿刺清除血肿术手术,生存率明显比药物组高,病死率明显降低,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浅至中度昏迷穿刺疗效明显优于药物组,而深度昏迷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尚存在不足是微创血肿穿刺术不能彻底清除血肿,存在无法止血等局限性,因此有待在将来的临床实践中进一步探索。
1 杨彬,刘振林.手术治疗外伤性硬膜外血肿65例疗效观察.中国实用医药,2010,5:40-41.
2 卫保林,曾引翠.高血压脑出血微创血肿清除术及其影响因素.山西医药杂志,2011,40:58-60.
3 刘向敏.150例外伤性硬膜外血肿治疗方法探讨.邯郸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8:362-363.
4 韦春儒.外伤性硬膜外血肿并高血压脑出血1例.沈阳部队医药,1999,12:159.
5 易旭夫,陈晓刚,林霞,等.外伤性硬膜外血肿迟发性出血诱发高血压性脑出血1例.中国法医学最新科研与实践: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