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奥委会副主席 崔大林
全运会是中国国内水平最高、规模最大的综合性运动会。从1959年在北京举行第1届全运会开始,除遇特殊情况基本是每4年1届,至今已举办过11届。举办全运会是学习前苏联模式,即全苏运动会,是在计划经济的条件下,用举国体制的杠杆调动全国的体育资源。当时的目的是为了展示新中国的体育整体实力,树立国家形象。同时,全运会也是提高竞技体育水平,选拔、培养人才的有效手段。1979年,中国奥委会恢复了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席位,全运会成为我国参加奥运会、亚运会选拔人才、锻炼队伍的重要平台,成为我国“奥运争光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按照行政区划,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解放军和部分行业体协组团参赛的高水平综合性运动会,是对地方体育工作最直接、最全面的检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体育部门对本地区在全运会上的成绩及名次负有直接责任,一些地方政府也把全运会的成绩视为地方体育发展及综合实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因此,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度重视打好全运会。为了实现“国内练兵、一致对外”的目的,引导地方将全运战略统一到为国争光的奥运战略上来,在1996年奥运会前,原国家体委出台了奥运奖牌带入全运会的举措,同时,为了合理配置体育资源,又实施了运动员交流政策,调动了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积极性,使全运会服务于国家体育发展的总体目标。
实践证明,全运会的举办不仅对精神文明建设、对全民健身的发展以及对举办地经济社会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单纯就体育竞赛而言,全运会的竞争实际上也促进了各个项目水平的提高和后备人才的培养,成为“奥运争光计划”的国内平台,为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回顾全运会的历史,既是各代表团激烈竞争为国做贡献的历史,也是举国体制、奥运战略逐步发展、不断完善的历史。
本研究选取山东、江苏、辽宁、广东、上海、北京6个省(市)为主要研究对象,这6个省(市)是我国竞技体育实力最为突出的省(市),在历届全运会上金牌榜排名也位居前列,也是第11届全运会金牌前6名,为表述上的方便,将6省(市)概括成为“第11届全运会金牌前6名省(市)”。本研究通过研究分析6省(市)在历届全运会的排名、成绩构成、记分政策来揭示全运会成绩及排名中的若干规律,为省(自治区、直辖市)参加全运会提供一些思考和借鉴。
全运会的备战和参赛工作是一个周期性很强的系统工程,参赛单位每届全运会的成绩名次呈曲线变化,集中反映了参赛单位的竞技体育管理水平和运动队伍的训练水平,包括形势分析、周期规划、梯队建设、备战指导思想、参赛目标策略,乃至临场的决策指挥。
1.1 6省(市)竞技体育实力突出,多次位居金牌榜前列
图1 广东省历届全运会金牌榜名次统计走势图
图2 上海市历届全运会金牌榜名次统计走势图
图3 辽宁省历届全运会金牌榜名次统计走势图
图4 江苏省历届全运会金牌榜名次统计走势图
图5 山东省历届全运会金牌榜名次统计走势图
图6 北京市历届全运会金牌榜名次统计走势图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山东、江苏、辽宁、广东、上海、北京历届全运会金牌排名(图1至图6)。通过图示可以看出,广东、上海、北京历届全运会成绩相对稳定。从第1届到第11届,广东成绩最好,始终稳定在前4名,第3、5、6、9届为第1,是名副其实的竞技体育强省;上海总体成绩不错,具备相当的实力。第10届第7名,为历史最低,其余均稳定在前5名之内,稳定程度仅次于广东;北京的特点是稳定不突出,从未获得过第1名,也从未跌出前6名,显示了这3个省(市)竞技体育整体实力较强而且发挥稳定。辽宁在参加全运会历史上,成绩逐步上升,从第5~9届全运会开始,始终位居前3名达18年之久,成绩突出,形成辽宁竞技体育水平较长的高峰期;江苏从第6届开始,在连续5届全运会上,名次稳步上升,十运会时达到顶峰;山东参加全运会的成绩曾经大起大落,从第8届开始已稳定在金牌前6名之内。
1.2 全运会东道主占有很大优势
表1 历届全运会举办地点与东道主成绩关系一览表
从1959年第1届全运会始,到第11届全运会为止,东道主夺得了8次金牌第1,尤其是最近的4届全运会,东道主均为第一。由此可见,在全运会上,东道主占有很大优势。
1.3 东道主获得金牌第一后的下滑现象
从广东、上海金牌榜名次走势图可以看出,广东第6届(东道主)第1、第7届第2、第8届第4,第9届(东道主)第1、第10届第2、第11届第4,金牌名次走势曲线呈现出了2个“1-2-4”。类似现象在上海也发生过,上海第8届(东道主)第1、第9届第3、第10届第7,金牌名次走势表现为“1-3-7”,另外,江苏第10届(东道主)第1,第11届第2。在历届全运会中,只有广东蝉联了5届和6届的第1,除此之外,从6届以后,东道主成绩都略有下滑,但是,东道主次届全运会最差成绩没低于前3名,再下届则普遍下降。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运动员竞技水平高峰的周期规律。一个运动员的最佳运动状态保持3~5年是可以的,想维持8年以上则比较困难。东道主在下届全运会上成绩一般都在前3名,且多半都是第2名,原因在于虽然时隔4年,但总体实力还在,东道主效应有延续,名次上不会有太大的下滑。但是8年后,东道主夺冠的那一年龄段的运动员基本退役,新人培养周期还不够,成绩通常就下滑了。当然,还有其他很多原因,如是否是东道主当地政府重视程度不一,体育部门备战力度也不一样等等。
1.4 获金牌和奖牌大项应有一定规模,要高度重视田径、游泳、水上项目
表2 第11届全运会金牌前6名省(市)获金牌大项、奖牌大项数统计一览表
1983年第5届全运会以后,各届全运会的设项基本与奥运会接轨。通过对“第 11届全运会金牌前 6名省(市)获金牌、奖牌大项数统计”和“第5~11届全运会金牌第1省(市)获金牌、奖牌大项数统计”可以看出,如果要想金牌位居前列,拿奖牌的项目,尤其是夺金的大项一定要有适度的规模,从发展趋势看,获金牌的大项数是趋于增加的。因为,任何一个省(市)都不可能在一个项目上形成金牌的垄断。
有句话叫做“得田游者得天下”,因为田径、游泳、水上项目的金牌数量多,占所设小项的比例大。奥运会一共302个小项,其中122个小项属于田径、游泳和水上项目,占据了小项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从上表对全运会的统计中可以看出,金牌第一的省份,除江苏之外,田径、游泳、水上项目都要达到20枚以上。要想获得金牌第一,田径、游泳、水上项目的金牌总数要占到总金牌数的1/3以上。
表3 第5~11届全运会金牌第1单位获金牌、奖牌大项数统计一览表
表4 第5~11届全运会金牌第一省(市)田径、游泳、水上项目获金牌情况统计一览表
表5 6省(市)第5~11届全运会获田径、游泳、水上项目金牌总计统计一览表
从6省(市)在第5~11届全运会田径、游泳、水上项目获金牌情况统计表可以看出,广东第5~11届全运会在田径、游泳和水上项目获得的金牌数占第5~11届广东所获金牌总数的41.3%,上海占45.2%,山东占40%,辽宁占38%,而江苏仅占13.4%,北京占12.5%,比重相对较低。田径、游泳、水上这3个基础大项占全运会设项比重很大,是兵家必争之地,我们要高度重视这些项目。
全运会是我国“奥运争光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展示竞技体育总体实力的舞台,历来为大家高度重视。
全运会的最终排名取决于竞赛规程规定的录取和记分办法。目前,国家体育总局规定的全运会记分办法中,除按正常录取名次计牌计分外,还有奥运会成绩带入全运会,允许运动员在全运会时交流、集体球类项目增加录取名额、加倍计算成绩这三大记分政策,对参赛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代表团最终排名产生重要影响。
2.1 奥运会成绩带入全运会政策对代表团成绩的影响为了将地方的全运战略引导到国家“奥运争光计划”
当中,从1992年第25届奥运会开始,国家体育总局实行了奥运会金牌带入全运会的政策。为了加大力度,充分调动地方参加奥运会的积极性,从2004年第28届奥运会开始,国家体育总局决定奥运会的金牌以1枚金牌带入全运会按2枚计算。这一政策是“同心圆理论”的一个具体体现,目的是把各省(市)纳入到奥运战车上来,调动地方参加奥运会的积极性。
2.1.1 第25~29届奥运会金牌带入全运会情况
表6 第25~29届奥运会金牌带入全运会情况统计一览表(包括冬奥会)
由此看出,奥运金牌带入全运会后,随着我国奥运金牌数量的不断增长,带入全运会的金牌数占全运会金牌总数的比例不断增大。
2.1.2 奥运会金牌带入后对代表团名次的影响
第28届夏季奥运会、第19届冬奥会金牌带入第10届全运会对代表团名次的影响:浙江进入前6名,上海退出前6名,黑龙江、河南总名次均上升4位,进入前12名。湖南由于没有奥运金牌带入,跌出前12名。
表7 奥运会金牌带入第10届全运会对代表团名次影响统计一览表
表8 奥运会金牌带入第11届全运会对代表团名次影响统计一览表
第29届夏季奥运会、第20届冬奥会金牌带入第11届全运会对代表团名次的影响:江苏的比赛金牌排第4名,由于北京奥运会成绩突出,带入全运会16枚金牌,最终获得48.5枚金牌,位列辽宁之前,上升为第2名。辽宁比赛金牌排第2名,加上奥运会金牌带入,最终列第3名。广东比赛金牌排第3名,由于奥运会金牌带入不多,最终列第4名。福建比赛金牌排第10名,带入奥运会金牌后,最终列第9名。湖南比赛比赛金牌第11名,带入奥运会金牌后,最终列第10名。浙江比赛金牌第9名,但奥运会成绩不理想,最终列第11名。四川变化最大,比赛成绩排第17,加上奥运会金牌带入,最终列第12名,总名次提高了5位。安徽比赛成绩排第12位,奥运金牌带入后下降到第14位。由此可见,奥运会金牌的带入对全运会各省(市)的成绩影响是比较大的。
从第25届奥运会到第29届奥运会实施奥运金牌带入政策以来,辽宁第1,共带入30.5枚金牌,总分1 004.5分;江苏第2,共带入25枚金牌,总分711分。从对各省(市)奥运成绩带入全运会情况的统计看,哪一省(市)在这一政策上受益最大,也反映出哪一省(市)对国家竞技体育的贡献最大。奥运争光是中国竞技体育的大局,奥运会是全运会的第一站,我们要高度重视奥运会比赛,打好奥运会,多拿金牌,为国家做贡献。同时,奥运会也相当于全运会的第一战役,在奥运会上多拿金牌,可以更多地带入全运会,这也有利于各省(市)在全运会中取得优异成绩。
表9 奥运会成绩带入全运会各代表团情况统计一览表(第25~29届)
2.2 全运会运动员交流政策对代表团名次的影响
我国幅员辽阔,地域广大,东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较大。为了优化体育资源,打破运动员地域封锁的状态,从1997年第8届全运会开始,允许多省(市)之间进行运动员交流,取得成绩各记一半,被称为协议记分;同时,为了充分挖掘解放军的体育资源,支持解放军发展体育事业,允许多省(市)输送给解放军运动员,在全运会包括奥运会取得成绩时,可实行双记分。
实行运动员交流政策以来,除八运会外,交流运动员所获成绩都没有影响到金牌前6名代表团的最终排名。表10显示,交流成绩最好的都是东道主,即东道主最受益。但运动员交流政策对金牌榜中、下游名次的代表团构成影响,因为其金牌、奖牌的基数小,所以影响较大。比如,贵州在第11届全运会上取得3金、5银、3铜,金牌榜排名第23位。其中,奥运会带入1金,通过运动员交流政策获得0.5金、2银、1铜,否则排名将退到30位。再如,重庆在第11届全运会上获得2金,金牌榜排名第28位,而这2金都是通过2次记分政策取得的,否则将排名30位之外。
表10 6省(市)第8~11届全运会交流金牌统计一览表
2.3 第12届全运会集体球类项目记分政策将对代表团名次产生重要影响
表11 第12届全运会集体球类项目金牌数统计一览表
1.为提高集体球类项目水平,从1997年第8届全运会开始,国家体育总局对足、篮、排、手、曲、棒、垒、水球实行一个名次记双牌双分政策;同时,将第1名的单分值9分提高到13分,足、篮、排球分别录取前12名。
2.足、篮、排球社会影响大,群众关注度高。而我国三大球水平不仅落后,后备人才也严重匮乏。国家体育总局为改变这一现状,决定在第12届全运会上增设三大球青少年组;对获得成年和青少年组前3名的队分别按金牌3、2、1计算,对获得4~6名的队按银牌3、2、1计算,对获得7~9名的队按铜牌3、2、1计算;获得单一名次的分数按3倍计算。
这项记分政策改革后,第12届全运会集体球类项目的金牌数将达到92枚,占全运会350个小项、420枚金牌的22%。尤其是足球、篮球和排球共计72枚金牌,所占比例非常高。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集体球类项目,它必将成为12届全运会各省(市)争夺最为激烈的阵地。三大球设青少年组,我们要高度重视,将其视为一线队伍,给予足够关注。因为三大球青少年组在全运会的比赛中不是后备梯队,他们和一线队伍一样,直接担负着夺取金牌的任务。因此,一定要把三大球青少年组当成一线队伍来看待,由于青少年组是第一次搞,各省(市)起点几乎相同,谁抓得早、抓得好,谁就会受益。
总的看来,在全运会比赛中,要想取得好的成绩和名次,要充分利用计分政策,重视打好奥运会的比赛,力争多带入金牌,还要有效利用交流政策,积极采取措施发展集体球类项目。当然,这都是政策层面的分析。全运会的备战和参赛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采取扎实措施,做实做细各项备战工作,努力研究项目制胜规律,提高运动队训练水平,做好大赛临场指挥,才有可能在全运会上取得满意的成绩,为促进地方体育的发展,为国家奥运战略做出应有的贡献。
全运会;奖牌;记分;名次;崔大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