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卫华
1.1 研究对象
以第19届世界杯足球赛决赛阶段145个进球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通过查阅文献及互联网,获取相关研究资料,并确定统计指标。
通过世界杯足球赛比赛直播及录像对研究指标进行手工统计,采集原始数据。
将统计数据使用 EXCEL 2003和 Spss for Window s 11.0软件处理。采用相关分析、均数检验、秩和检验、曲线回归[3,5]等数理统计方法,对比赛统计数据进行处理。
2.1 进球规律分析
2010年第19届世界杯足球赛决赛阶段共打进145个进球(其中,乌龙球2个,点球10个),场均2.27个,仅高于1990年世界杯的进球率(表1)。从历届世界杯足球赛来看,平均每场进球呈现出逐届减少的趋势。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世界杯足球赛举办年份(次数)与世界杯平均进球数的线性相关系数为r=-0.80,P<0.01,两者呈现高度负相关。
通过进一步回归分析,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方程,其相关系数效果不理想(r=0.642)。采用曲线拟合建立非线性回归方程可能会更好地揭示两个变量的关系。将两个变量进行时间序列的曲线估计,得出曲线方程y=4.4523 e(-0.0387x),其中,r2=0.71,表示可以解释场均进球 71%的变异性。通过曲线方程对2014年世界杯的平均进球数进行估计为2.05个,95%的置信区间为:1.47~2.87个。
图1 世界杯足球赛技术统计区域划分示意图
表1 历届世界杯足球赛决赛阶段进球情况一览表
现代足球的发展历经了3次重大变革[4],从1930年英国人针对“2-3-5”阵型攻强守弱及为适应新越位规则而创造的“WM”阵型,到1958年巴西人为加强中路攻防的“4-2-4”阵型,再到1974年荷兰人的全攻全守的整体型打法,每次变革都围绕攻防矛盾而展开。攻守对立统一这对矛盾斗争是竞技足球发展的根本动力[2],促使现代足球向攻守平衡的方向发展。对不同变革阶段内的世界杯进球率进行统计,结果表明:1930—1954年世界杯,平均进球4.48个;1958—1970年世界杯,平均进球3.05个,1974年至今,平均进球2.51个,表明随着现代足球攻守渐趋平衡,足球比赛进球率显现出大幅降低的发展趋势(图2)。
图2 世界杯足球赛场均进球数与足球变革关系示意图
2.2 射门次数特征
在各轮次比赛中,上半场的射门次数均大于下半场(表2)。经检验,上、下半场的射门次数符合正态分布,利用配对检验,检验各组上下半场射门次数是否有显著性差异。统计结果表明,小组赛第1轮、第2轮的上、下半场的射门次数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淘汰赛上、下半场的射门次数具有显著性差异,而小组赛第3轮上、下半场的射门次数不具显著性差异。小组赛前2轮由于比赛重要性和缺乏了解,双方比较谨慎,上半场进攻射门的次数显得保守。小组赛第3轮,出线球队较为明朗,或有球队是生死战,在进攻上无须保留,因此,上、下半场进攻射门次数上无显著性差异。淘汰赛是单场定胜负,关系到晋级;另一方面,双方球队决赛阶段首次碰面,上半场攻守较为谨慎。因此,上、下半场的攻门次数具有显著性差异。
表2 第19届足球世界杯足球赛各轮射门次数特征一览表
2.3 球权转换与进球特征
通过完整、连续的运动战配合而进球的个数为79个,占进球总数的59.4%。球权转换区域的排序为中场>前场>后场。通过 Cochran非参数检验,Q=3.519,P= 0.172>0.05,可认为在运动战中,3个区域内的球权转换不具显著性差异。通过定位球配合进球数为54个,占40.6%。定位球配合进球的排序为:任意球>界外球>角球。通过非参数检验,Q=7.000,P=0.030<0.05,3种定位球的进攻方式存在显著性差异。足球比赛中,球权主要通过抢断和定位球的方式转换。统计表明,第19届世界杯足球赛通过积极抢断、拼抢得到球权,并获得射门得分的比例高于定位球配合得分的比例。这是由于球权转换的瞬间,进攻方突然转入防守,防守比较薄弱;防守方获得球权后,往往造成反击、以多打少的情况,因而进球较多。然而,通过定位球获得球权取得的进球也达到了40.6%的较高比例,定位球已成为比赛获胜的主要手段,越重要的比赛、竞技水平越接近的比赛,其胜负常常取决于某一次定位球配合的成功[6]。
2.4 进球时间及区域特征
统计结果表明,第19届世界杯足球赛下半场进球数多于上半场。从比赛时间段上分析,进球数量随着比赛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增多(表4)。比赛开始阶段双方球队运动员体能充沛,竞技状态良好,多采用试探性攻防,打法倾向保守,射门次数不多,进球数较少。随着时间的推移,比赛双方逐渐了解、熟悉,攻守渐渐放开,双方依据自身的特点,进行控制与反控制,射门次数也逐渐增多,进球数量逐步提高。比赛下半时段,双方为赢得比赛,加强进攻,球权转换更加频繁,运动员体能下降,失误增多,尤其在比赛的60~90 min时间,进球数量达到高峰。
表3 第19届世界杯足球赛决赛阶段进球球权转换区域及方式一览表
表4 第19届世界杯足球赛决赛阶段进球时间特征一览表
表5 第19届世界杯足球赛决赛阶段进球区域特征一览表
从进球区域来看[1](图1),2区和3区(罚球区)是进球最多的区域,进球总数为106个,占进球总数的79.7%;其次是6区和7区(罚球区前),进球22个,占16.5%;另外,在5区和8区,仍有3.8%的进球。统计表明,罚球区是比赛中进球的主要区域。在局面被动、罚球区防守较为严密的情况下,罚球区前的远射、冷射、吊射、任意球破门也发生很大的作用。
2.5 进球传递次数及传递时间特征
对第19届世界杯足球赛决赛阶段133粒进球统计,通过0~1次传球进球的数量最多(44个),通过10次以上传递进球的数量最少(8个,表6),相关分析显示,传球次数与进球数量呈现高度负相关,r=-0.986,P<0.01。前场30 m区域的对抗尤为激烈,攻防矛盾最为尖锐。对这一特定区域内进球的统计:通过1次传递进球数量最多(48个),其次是球未经传递,获球权后突破射门或直接射门得分(32个),经过4次传递以上的进球仅有8个(表7),且传球次数与进球数量成高度负相关r=-0.896,P<0.01。上述两项统计表明,随着进攻传球次数的增多,进球数量递减的趋势。对30 m区域内不同传球次数所用时间的非参数秩和检验发现,经过0次传球与1次传球的用时无显著性差异,经过3次和4次传球所用的时间无显著性差异。其余各组两两比较,不同传球次数所用的时间均具有显著性差异。由此可见,在防守高度密集的30 m区域内传球次数越多,时间越长,进球的机会将大大降低。而在有限的空间内,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进行快速、简练、准确的配合射门是破门得分的关键。
表6 第19届世界杯足球赛决赛阶段完整进攻传球次数与进球数比较一览表
表7 第19届世界杯足球赛决赛阶段前场30 m传球次数与进球数比较一览表
表8 第19届世界杯足球赛决赛阶段不同位置运动员进球数量比较一览表
2.6 进球运动员场上位置、进球传递方式及射门部位特征
统计结果表明:在133粒进球中,前锋运动员打进了一半以上的进球;其次是前卫运动员,包办了近4成进球;而后卫运动员进球数量较少,占到总进球数的12%。不同的位置的职责、任务、需要、技战术打法是造成进球差异的主要原因。在统计的114个进球中,射门前传球方式的选择以传中、传脚下、直塞的比例较多,占85.1%。而通过带球过人完成射门得分的比例很少,仅占1.8%(图3)。在射门方式的选择上,选择脚背、脚内侧的比例较高,所占比列为51.2%,其次是头球和脚背内侧,共占38.3%,利用脚背外侧、脚尖及其他射门方式仅占10.6%(表9)。
2.7 控球率与比赛结果之间的关系
对单场比赛控球率(数据来源于国际足联官方网站[7])的统计发现,控球率占优的球队胜、平、负的百分比为:48%,28%和23%。为数据能更好的反映控球率与比赛的胜负关系。在统计中,将因点球而影响到胜负、或平局关系的4场比赛剔除;将因点球大战而决定胜负的2场比赛视为平局处理。在60场世界杯的比赛中,有47场比赛分出胜负,13场比赛打成平局。经配对试验,t=-2.539,P=0.015<0.05。比赛获胜球队与失败球队的控球率存在显著性差异(表10)。竞技足球以比赛为核心,以取胜为目的[2]。比赛实际就是以球为中心的攻守对抗,获得控球权是射门得分的前提。只有在控球率上占有主动,才能创造出更多的进攻机会,同时也可抑制对手的战术行动,从而更有效地对对方实施战略性打击。
图3 第19届世界杯足球赛决赛阶段进球传递方式的选择比较示意图
表9 第19届世界杯足球赛决赛阶段运动员射门部位(方式)比较一览表
图4 第19届世界杯足球赛决赛阶段控球率占优球队比赛结果比较示意图
1.第19届世界杯足球赛决赛阶段共进145个进球,场均2.27个,进球率仅高于1990年世界杯。攻防矛盾促使现代足球向攻防平衡的方向变革,从而导致进球率逐渐降低的发展趋势。
2.不同比赛阶段,下半场射门次数均高于上半场。除小组赛第3轮外,其他各轮上、下半场射门次数具有非常显著性或显著性差异。
3.对133个进球的球权转换统计,通过运动战的球权转换而进球的数量大于通过定位球球权转换而进球的数量。运动战的球权转换区域呈现出中场>前场>后场的特点,但差异不具有显著性。定位球球权转换呈现出任意球>界外球>角球的特点,且具有显著性差异。
4.进球呈现出下半场高于上半场的特点。进球数量随比赛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增多的趋势,进球区域主要集中在罚球区,约占总进球数的80%。
5.传球次数与进球数量具有高度负相关的关系。随着进攻传球次数的增多,进球出现锐减的趋势。进攻30 m区域内,经过3次及以下传递而进球的数量为125个,占94%。
6.前锋仍是主要的进球者,共打进了51.9%的进球,中场运动员进球百分数达到了36.1%,也是进球得分的主力。后卫进球占12%。进球前传递方式的选择以传中、传脚下及直塞球为主,占约85.1%;射门方式的选择上,选择脚背、脚内侧射门的比例较高,占一半以上,其次是头球和脚背内侧,共占38.3%。
7.控球率占优的球队在比赛中获胜的比例为48%,平局占28%,失败的比例为23%。通过对比赛获胜球队与失败球队控球率的比较,显示两者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1]孔德银,熊涛,李立峰,等.第18届世界杯足球赛决赛阶段进球特征分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7,26(1):113-118.
[2]麻雪田,李仪.足球比赛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8:3.
[3]孙振球.医学统计学(第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61-178.
[4]王崇喜.球类运动—足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
[5]余建英,何旭宏.数据统计分析与SPSS应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163-220.
[6]CHARLES HUGHES.足球获胜公式[M].杨一民译.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151.
[7]2010 FIFA World Cup South Africa[EB/OL].http://www.fifa.com/worldcup/statistics/matches/index.html,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