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建平,么广会,常金栋,任贞玲,苏 涛,周维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其加强体育主要是指要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确保学生体育课程和课余活动时间,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7]。《纲要》中提出的“健康第一”思想的本质涵义就是体育健康思想的形成,这就为我国学校体育指明了体育教育工作的具体思想内容。鉴于此,本课题组以体育健康思想及形成为研究命题,以此检索了国内相关研究:“体育健康思想是由多维度、多层次的结构构成的概念,是有其体育本质内涵并对激活体育行为的发生有着重要影响作用”[11];体育健康思想的形成受体育价值观、体育意识、体育兴趣、体育动机等方面因素的影响[2,12,22],而其中体育价值观是推动体育健康思想形成的主要动力之一[16]。本研究试图以影响体育健康思想形成的体育价值观为研究切点,就西南地区城乡中学生的体育价值观差异性为具体研究内容,探讨其对中学体育健康思想形成的关系。
1.1 研究对象
选取我国西南地区的云南、四川、重庆、贵州等省(市)的部分城乡中学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
本研究城乡的划分只是一个相对的区域,按国家统计局2006年发布的《关于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8]及国家对行政区域划分的原则,本研究所涉及到的城市地区与乡镇地区的界定:城市地区是指包括城市主城区的各区;乡镇地区是指包括除城市主城区各区以外的区县。以重庆市为例,重庆市的城市地区包括渝北、江北、沙坪坝等9区,乡镇地区包括开县、忠县、垫江等区县。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研究
针对研究问题查阅有关体育理论、价值观、锻炼行为等方面的相关文献资料,以确定本研究的目的、重点与难点及研究的基本思路。
1.2.2 实地调查
课题组于2009年3~6月间至云南、贵州等地,对其地区城乡中学进行实地考察,并对当地中学生和教师关于体育价值观方面的情况进行调查并做相关记录。
1.2.3 专家访谈
以专家座谈的方式,对西南地区城乡中学生体育价值观的认识、差异等问题进行讨论,并对本研究提出的理论结构假设进行探讨,提出相关修改意见。
1.2.4 问卷调查
研究设计了【西南地区城乡中学生体育价值观量表】,经过国内10名专家的函询和学生的测量分析后,量表经信度和效度检验符合心理学量表编制的标准。量表采用Likert 5级记分方法进行计分,“完全不赞成”记1分,“基本不赞成”记2分,“既不赞成也不反对”记3分,“基本赞成”记4分,“完全赞成”记5分。就具体维度而言,得分越高说明重视程度越高,得分越低说明重视程度越低,量表施测采用集体施测方式,要求被试独立完成。量表发放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式,选取西南地区的云南、四川、重庆、贵州等省(市)的中学共40所,其中,城市中学20所,乡镇中学20所,每所中学取样50份。
随机抽取西南地区城乡中学生2 000名为测试对象,其中,城市地区中学生1 000名、乡镇地区中学生1 000名,共发放问卷2 000份,回收1 896份,回收率94.8%,剔除无效问卷44份(剔除标准:主要题项不选者、家庭平均月收入填写为0者及题项的选择有明显极端倾向者),有效问卷1 852份。城市地区中学生911份,男学生434份、女学生477份,平均年龄13.89岁(最大年龄17岁,最小年龄12岁,SD=1.587,SE=0.053);乡镇地区中学生941份,男学生430份、女学生511份,平均年龄15.97岁(最大年龄19岁,最小年龄12岁,SD=1.688,SE=0.055)。
1.2.5 数理统计
问卷数据经SPSS 17.0和AMOS 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因子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被运用于本研究的数据处理中,所有参数指标的显著水平设置为P=0.05。
1.3 研究步骤
课题组在对西南地区部分中学进行实地调查、专家访谈基础上,结合前期学者的部分研究成果,借鉴了彭说龙等[20]编制的《大学生体育价值观问卷》的一些题项,并根据中学生理解能力编制问卷题目,形成了西南城乡地区中学生体育价值观初次量表。根据心理学编制量表标准,对初测量表进行题目的筛选、信效度分析及结构的验证,最后得到正式的【西南地区城乡中学生体育价值观量表】。运用正式的量表对西南地区部分城乡中学的学生进行测试,并从性别、文化程度、体育锻炼态度、家庭经济情况等方面对城乡中学生体育价值观认知差异性进行分析,结合影响城乡中学生体育价值观形成差异性的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因素对进行讨论,促进城乡中学生良好体育价值观的形成。
2.1 【西南地区城乡中学生体育价值观量表】的研制
2.1.1 我国西南地区城乡中学生体育价值观理论假设结构的认识
1.SouthwestUniversity,Chongqing 400715,China;2.Chongqing NormalUniversity,Chongqing 400047,China.
国外学者Michele E.Capella认为,“体育价值观分为三个维度,情绪性、消极行为、积极行为”[34];国内学者关于体育价值观结构主要观点为:“功利价值观、健身价值观、胜利主义价值观和游戏主义价值观四种类型”[19];“生物性价值、社会性价值、观赏性价值和经济价值等四个因素”[29];“健身健体、娱乐、调节心理、竞争上进、培养意志品德、增强友谊(交往)、审美、健身投资”等八个因子”[6];“健身价值观、现代生活价值观、教育价值观、消费价值观、心理健康价值观、友谊价值观、社会交往价值观、精神价值观、欣赏价值观等九个因子”[25]。本研究结合前人体育价值观结构研究成果,提出西南地区城乡中学生体育价值观理论假设结构,理论假设的内容涉及到生理健康、娱乐、性格形成、团结合作、振兴经济、民族等方面的问题,初步将其理论假设结构划分为4个子结构,分别为生理健康价值观、体育娱乐价值观、个性及信念价值观、民族及社会价值观。
2.1.2 题项编制
在量表编制过程中,本研究严格遵循心理测验量表的编制程序[33],量表题项来源于三部分:一是来源于云南、贵州等省(市)部分中学实地考察,并对部分教师与学生发放开放式问卷(开放式问卷的被试对象由60名中学体育教师和100名中学生组成;其中,城市地区中学老师28名、中学生50名;乡镇地区中学老师32名、中学生50名),系统的编写题项;二是来源于文献资料研究整理的题项以及参考彭说龙等(1995)编制的《大学生体育价值观问卷》[20]的一些题项;三是来源于专家对量表的语言的表达是否适合于中学生的理解能力题项进行修正,并对体育价值观的部分题项进行补充。通过以上量表编制程序得到由4个维度39个题目组成的【西南地区城乡中学生体育价值观量表】的初次测试条目。
2.2 问卷初测与筛选
2.2.1 问卷的初测
初次测试对象为我国西南地区云南、贵州等省(市)的城乡中学生350名,其中,城市地区中学生170名,乡镇中学生180名。共发放问卷350份,有效回收304份,有效回收率86.86%。本研究对回收的304份有效问卷的数据进行分析,从量表编制的科学性出发,量表题项的筛选过程共进行了三轮。
2.2.2 第1轮筛选
第1轮筛选主要从量表的信度来进行考察,采用Cronbach Alpha一致性系数,经SPSS 17.0对初测量表信度进行分析表明,初测量表的克隆巴赫α系数在0.56~0.76之间。从总体上来说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不高,没有达到或者接近0.80的标准[17]。而对量表的题项分析结果表明,某些题项的区分度较小,题总相关较小。经过第1轮筛选说明量表需要进一步修订。
2.2.3 第2轮筛选
第2轮筛选主要根据4个分量表的克隆巴赫α系数和题项的相关性差异是否显著进行分析。经过SPSS 17.0分析表明,所有初测量表4个分量表的克隆巴赫α系数在0.60~0.80之间,说明经第1轮条目筛选后,各分量表的信度有较大的提高,而分别对4个分量表中的题项进行相关性显著性分析时,部分题项的相关性差异不显著。因而,经过第2轮筛选,量表还需进一步进行条目修订。
2.2.4 第3轮筛选
经过第1、2轮的筛选,量表的信效度达到统计学要求[33],各个分量表内题项之间的相关性有显著性差异。第3轮筛选主要是从量表的题项、理论结构假设的调整方面进行修正,筛选过程中主要是根据删除题总相关<0.4的条目[26]、因子载荷的大小与理论构想的完整性进行量表修订(筛选过程主要是在项目分析与探索性分析中完成)。
2.3 【西南地区城乡中学生体育价值观量表】结构分析
2.3.1 项目分析
项目分析(Item Analysis)是对量表中每一个项目的质量进行分析,舍弃不好的项目,以改进项目的统计量而提高量表的信度和效度[33]。本研究项目分析采用如下标准:第一,决断值(critical ratio)。将所有受试者在预试量表的得分总和依高低排序,得分前25%~33%者为高分组,得分后25%~33%者为低分组,求出高、低两组受试者在每题得分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如果题项的CR值达到显著性水平,即表示这个题项能鉴别不同受试者的反应程度,则据此判定题项是否剔除[3],而本研究采用的是以27%作为高、低分组依据。第二,项目区分度(D)。根据心理测量学的一般原理,项目鉴别指数D≥0.40的被认为是区分度很好,0.30≤D<0.40的区分度较好,0.20≤D<0.30区分度尚可,D<0.20区分度差[33],而本研究对量表区分度低于0.40的题都予以删除[3]。第三,题项的保留与删除,还应遵循侯杰泰等[9]提出的研究者在进行量表编制时不应完全依照统计学的标准,而是要在充分考虑理论构想的前提下,结合统计学标准取舍题目。综合以上标准进行考虑,最后删除了V10、V11、V12、V18、V24、V25、V27、V38共8个题项,得到剩余题项项目区分度结果(表1)。
表1 【西南地区城乡中学生体育价值观量表】各题项项目区分度一览表
2.3.2 探索性因子分析
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时,首先要检验所测数据是否适合做因素分析,主要采用KMO样本适合性检验(Kaiser-Meyer-Olkin Measure of sampling Adequacy)巴特利球形检验方法,其中,KMO系数在0.9以上非常适合于做因素分析,在0.80~0.90之间为比较适合做因素分析,在0.70~0.80之间为可以做因素分析,在0.6~0.7之间为一般,但在0.6以下则不适合做因素分析[30]。本研究通过分析得到所测数据的KMO=0.911,Chi-Square=5 548.404,P=0.00<0.05,说明该数据适合进行因素分析。在探索性因素分析过程中,主要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中的相关因素负荷矩阵提取公因子,确定公共因素数目主要依据:1)特征根值大于或者等于1[30];2)累计方差贡献率大于或等于85%,此作为辅助标准[33];3)根据量表的理论维度构想的完整性(即每个因素至少要包含3个题项)[9]。经过数据分析提取了4个公共因子,且特征值均大于1,符合原理论构想,但是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2.140%。在进行因素分析过程中,按量表编制科学性的要求,删除题项的标准为删除因子载荷小于0.45及交叉负荷的题目[26],共删除V1、V13、V14、V17、V26、V28、V30、V398个题目,最后确定【西南地区城乡中学生体育价值观量表】由4个维度23个题目构成的正式量表,其中4个维度分别为F1生理健康价值观(5个题目)、F2体育娱乐价值观(5个题目)、F3个性及信念价值观(5个题目)、F4民族及社会价值观(8个题目),正式量表的题项及因子载荷如表2所示。
表2 【西南地区城乡中学生体育价值观量表】题项内容及因子载荷一览表
2.4 【西南地区城乡中学生体育价值观量表】信效度检验
为了检验【西南地区城乡中学生体育价值观量表】的信效度,本研究选取重庆、贵州等省(市)的城乡中学生1 000名为测试对象;其中,城市地区中学生500名,乡镇地区中学生500名。共发放问卷1 000份,有效回收941份,有效回收率94.1%。
2.4.1 量表信度分析
信度,是指测验的可靠程度,它表现为测量结果的一贯性、一致性、再现性、稳定性。信度包括重测信度、复本信度、分半信度、同质性信度及评分者信度[26]。根据张力为的观点,任何测验或量表的信度系数如果在0.90以上,表示测验或量表的信度甚佳,在0.70以上,是一个可接受的范围[31]。本研究采用Cronbach Alpha一致性系数对量表进行了信度检验,得到信度检验的结果(表3)达到统计学要求[33]。
表3 【西南地区城乡中学生体育价值观量表】总体及各维度克隆巴赫系数一览表
2.4.2 量表效度分析
效度,是指一个测验在测量某一指标时所具有的准确程度。测验的效度分为内容效度、实证效度和构想效度[26],本量表的测试条目是经学校体育方面的专家审查、评定、修改后确立的,因而确保了该量表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构想效度又叫结构效度,一般统计学上对结构效度检验的方法[9]主要是因素相关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
2.4.2.1 因素相关分析
按照心理学家BENTLER的理论,构造健全的项目所需要的项目和测验的相关在0.30~0.80之间,项目间的组间相关在0.10~0.60之间[33],在这些相关矩阵之内的项目为测验提供的是满意的效度。因素相关分析结果(表4)说明,量表已初步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2.4.2.2 验证性因素分析
进一步检验【西南地区城乡中学生体育价值观量表】的结构效度,对所测的数据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通过AMOS 7.0统计软件,采用ML(Maximum likelihood estimation)最大似然估计法对原始数据矩阵进行验证性分析(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CFA)。在验证性分析过程中,为检验量表结构模型的科学性,本研究采用模型检验拟合指标标准为:卡方检验(chi-square)X2值可以表明模型总体拟合样本数据的程度,同时需用卡方值除以自由度,如果得到的数值小于5,其中P>0.05,那么就表明模型能够较好地拟合数据[21];由于卡方值容易受样本大小的影响,因此,这一指标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同时参考其他指标[27];常用的指标是RMSEA、RMR,这两项指标低于0.1的时候表示模型能够很好地拟合数据,低于0.05表示模型能够非常好地拟合数据,通常在0.8以下也可以接受,越接近0越好[21,27];NFI、CFI、GFI、AGFI等指标的值愈接近1愈好[21,22]。
1.一阶模型的验证性分析
一阶模型,是指由4个维度和23个题项构成的结构模型,在此考虑到题项与题项之间、维度和维度之间是相互相关,建立起我国西南地区城乡中学生体育价值观结构的假设性模型[27]。一阶模型在验证性分析过程中,为了寻找其最优结构模型,需对假设结构模型进行探索,模型探索又称模型设定探索[21],为了挑选一个与理论假设结构最为符合、适配度最佳的模型。探索后的模型结果分别为M1、M2、M3、M4、M5、M6、M7、M8(表5)。从8个模型的拟合指标对比可得模型M1各项拟合优度指标整体优于其他模型,最后择取最优模型M1(图1)。
表4 【西南地区城乡中学生体育价值观量表】各维度间及各维度与总量表间相关矩阵一览表
表5 我国西南地区城乡中学生体育价值观探索模型主要拟合优度指标结果一览表(n=941)
2.二阶模型的验证性分析
一阶模型是研究观测变量与潜在变量结构关系的模型,为了解潜在变量的关系与结构,需要进行二阶模型的验证分析[9,27],为了进一步了解西南地区城乡中学生体育价值观的潜在变量的关系与结构,可以用更简洁理论假设性模型(即二阶模型)来表示。本研究在探讨了西南地区城乡中学生体育价值观结构内涵构成的基础上,建立4个维度(因子)在体育价值观结构中影响度的二阶模型,以便更好地反映出西南地区城乡中学生体育价值观体系中各维度在体育价值观的影响程度的大小。选取四川、云南等省(市)的城乡地区中学生1 000名为二阶模型的实证对象,其中,城市地区中学生500名,乡镇中学生500名。共发放问卷1 000份,有效回收920份,有效回收率92.0%。通过运用SPSS 17.0和Amos 7.0统计软件对回收的问卷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到二阶模型的拟合程度(表6),各项拟合指标均符合模型拟合的要求,说明该二阶模型能较好地反映出理论模型。
表6 我国西南地区城乡中学生体育价值观二阶模型各项拟合指标一览表(n=920)
图2 我国西南地区城乡中学生体育价值观量表二阶因子结构模型图
由图2的路径系数(标准化系数)可知,生理健康价值观、体育娱乐价值观、个性及信念价值观、民族及社会价值观对体育价值观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89、0.74、0.83和0.62。路径系数的大小衡量变量之间影响关系的大小,因此,生理健康价值观隐变量对体育价值观的直接影响最大,民族及社会价值观隐变量对体育价值观的直接影响最小,这代表着当其他变量及因素不变时,生理健康价值观变动1个单位,则体育价值观认知水平增加0.89个单位,民族及社会价值观变动1个单位,则体育价值观认知水平增加0.62个单位,所以,此二阶模型对西南地区城乡中学生体育体育价值观认知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本研究的【西南地区城乡中学生体育价值观量表】的信度、效度经检验达到统计学标准,并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西南地区城乡中学生体育价值观结构模型的拟合指标达到统计学标准。因此,本研究编制的【西南地区城乡中学生体育价值观量表】可以作为中学生体育价值观认知水平评估工具使用[5]。
3.1 西南地区城乡中学生体育价值观总体特征差异性分析
从表7可知,西南地区城乡中学生体育价值观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P=0.043<0.05),而西南地区城乡中学生体育价值观结构中的生理健康价值观(P=0.028<0.05)、体育娱乐价值观(P=0.035<0.05)、个性及信念价值观(P=0.046<0.05)、民族及社会价值观(P=0.045<0.05)在统计学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从西南地区城乡中学生体育价值观及各维度得分的均值看,城市地区中学生体育价值观得分要高于乡镇地区中学生体育价值观的得分,可能是由于城市地区中学生从小生活在城市社区,社区也有体育锻炼场所,使城市中学生接触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相对较多,受社区体育锻炼氛围影响较大,还可能是城市地区父母对子女的体育锻炼资金投入较多,子女有资金接触较多的体育运动项目,影响到城市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实践的时间,从体育运动实践中感受到体育内涵较丰富。乡镇地区中学生大部分从小就生活在农村,接触体育项目相对较少,影响到其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且父母对子女体育锻炼投入资金较少,限制了农村中学生接受较多的体育文化知识,影响到其对体育价值观的认知。
表7 我国西南地区城乡中学生体育价值观总体得分及各维度得分均值t检验一览表(n=1 852)
3.2 西南地区城乡不同性别中学生体育价值观结构差异性分析
表8显示,我国西南地区城乡不同性别中学生体育价值观及各个维度得分在统计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且在西南地区城乡中学生体育价值观总体得分均值上,男生比女生得分要高,可能是由于男、女生中学阶段生理、心理特点造成的。初中时期开始,男、女生理特点发生变化,直接影响学生的个性、情感、体育价值观等。男生一般活泼、好动,喜欢竞争性强、能体现强壮勇猛的运动项目;女生则庄重、文静,喜欢轻松、愉快和体现运动美感且带有一定技能的项目,不同的运动体验导致体育价值观的差异。不同性别乡镇地区中学生的体育价值观及各个维度得分在统计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城市地区不同性别中学生体育价值观及各个维度得分在统计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城市地区中学生男生平均得分高于乡镇男生得分,且高于城市地区女生得分,乡镇地区女生平均得分低于城市地区女生得分,且低于乡镇地区男生得分。主要可能是因为乡镇地区男生虽比较喜欢动,但是参加的体育运动项目种类较少,城市男生接触的体育运动项目比较多,且从小就接触体育项目;男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种类及时间比女生较长,而女生喜欢画画、书法、音乐等。
表8 我国西南地区城乡不同性别中学生体育价值观及各维度得分均值t检验一览表(n=1 852)
3.3 西南地区城乡不同健康状况中学生体育价值观差异性分析
从表9可知,西南地区不同健康状况中学生体育价值观在统计学上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在体育价值观结构各维度中,生理健康价值观、民族及社会价值观在统计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体育娱乐价值观、个性及信念价值观在统计学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城市地区不同健康状况中学生体育价值观在统计学上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在体育价值观结构各维度中,个性及信念价值观、民族及社会价值观在统计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体育娱乐价值观、生理健康价值观在统计学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乡镇地区不同健康状况中学生体育价值观及其各维度在统计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从城市地区与乡镇地区中学生体育价值观得分均值比较来看,乡镇地区中学生各个身体状况的体育价值观得分高于城市地区中学生体育价值观,可能是由于乡镇地区中学生接触传统体育项目多(如武术、跳绳、陀螺、高脚马等项目),同时,虽然城市地区中学生参加体育运动项目较多,但是父母担心孩子耽误学习和受伤,影响到城市地区中学生的锻炼,致使不同健康状况城乡中学生体育价值观认知存在差异。
为了进一步探讨不同健康状况中学生体育价值观结构的差异性,对城乡不同健康状况中学生的体育价值观进行多重比较分析。本研究[33]采用当样本数据方差齐次性检验结果为存在显著性差异,采用LSD方法对数据进行多重比较分析;当样本数据方差齐次性检验结果为不存在显著性差异,采用Games-Howell方法对数据进行多重比较分析。
从体育价值观来看,身体健康状况优秀的中学生与身体状况很差的中学生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0.05),与身体状况较差的中学生相比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0.01),与身体状况一般的中学生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4<0.05),与身体状况良好的中学生相比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46>0.05);身体状况良好的中学生与身体状况很差的中学生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2<0.05),与身体状况较差的中学生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0.05),与身体状况一般的中学生相比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6>0.05);身体状况一般的中学生与身体状况很差的中学生相比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0.01),与身体状况较差的中学生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3<0.05);身体状况较差的中学生与身体状况很差的中学生相比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11>0.05)。造成上述差异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健康状况不同的中学生参加体育运动锻炼的时间不同,导致身体素质差异较大,影响到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进而影响到体育文化知识的获取等。
表9 我国西南地区城乡不同健康状况中学生体育价值观及各维度得分均值差异性检验一览表(n=1 852)
从生理健康价值观维度来看,身体健康状况优秀的中学生与身体状况很差的中学生相比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5<0.01),与身体状况较差的中学生相比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0.01),与身体状况一般的中学生相比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0.01),与身体状况良好的中学生相比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227>0.05);身体状况良好的中学生与身体状况很差的中学生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3<0.05),与身体状况较差的中学生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0.05),与身体状况一般的中学生相比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12>0.05);身体状况一般的中学生与身体状况很差的中学生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29<0.05),与身体状况较差的中学生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26<0.05);身体状况较差的中学生与身体状况很差的中学生相比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133>0.05)。造成上述差异性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学生健康状况及身体素质不同,身体素质越好的学生越有兴趣参加体育锻炼,参加体育运动项目就越多,这样会让身体状况优秀的同学认为体育能使自己身体更加健康,进而影响到体育价值观的认知。
从体育娱乐价值观来看,身体健康状况优秀的中学生与身体状况很差的中学生相比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4<0.01),与身体状况较差的中学生相比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6<0.01),与身体状况一般的中学生相比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216>0.05),与身体状况良好的中学生相比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134>0.05);身体状况良好的中学生与身体状况很差的中学生相比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0.01),与身体状况较差的中学生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25<0.05),与身体状况一般的中学生相比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504>0.05);身体状况一般的中学生与身体状况很差的中学生相比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0.01),与身体状况较差的中学生相比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246>0.05);身体状况较差的中学生与身体状况很差的中学生相比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302>0.05)。造成上述差异性可能是由于中学生身体健康状况不同,接触到的体育项目不一样,参与体育运动实践的体验及体育文化知识的学习差异造成的。
从个性及信念价值观维度来看,身体健康状况优秀的中学生与身体状况很差的中学生相比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63>0.05),与身体状况较差的中学生相比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0.01),与身体状况一般的中学生相比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165>0.05),与身体状况良好的中学生相比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5<0.01);身体状况良好的中学生与身体状况很差的中学生相比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83>0.05),与身体状况较差的中学生相比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109>0.05),与身体状况一般的中学生相比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1>0.05);身体状况一般的中学生与身体状况很差的中学生相比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0.01),与身体状况较差的中学生相比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451>0.05);身体状况较差的中学生与身体状况很差的中学生相比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0<0.01)。上述差异性可能与中学生认为体育能彰显个性、能够使自己树立较好的健康信念有关。
从民族及社会价值观维度来看,身体健康状况优秀的中学生与身体状况很差的中学生相比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0.01),与身体状况较差的中学生相比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2<0.01),与身体状况一般的中学生相比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3<0.01),与身体状况良好的中学生相比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3>0.05);身体状况良好的中学生与身体状况很差的中学生相比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208>0.05),与身体状况较差的中学生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41<0.05),与身体状况一般的中学生相比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214>0.05);身体状况一般的中学生与身体状况很差的中学生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4<0.05),与身体状况较差的中学生相比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0.01);身体状况较差的中学生与身体状况很差的中学生相比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0.01)。由于中学生会根据自身的体质情况来选择体育知识的学习及体育项目的锻炼,接受体育文化知识的同时,受到“体强则国强”思想的影响,强调了体育在民族、国际社会中发挥的作用,一定程度上造成体育价值观的认知差异。
3.4 西南地区城乡不同体育锻炼态度中学生体育价值观差异性分析
从表10可知,西南地区不同体育锻炼态度中学生体育价值观在统计学上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在体育价值观结构各维度中,生理健康价值观、民族及社会价值观、体育娱乐价值观、个性及信念价值观在统计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城市地区不同锻炼态度中学生的体育价值观在统计学上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在体育价值观结构各维度中,体育娱乐价值观、个性及信念价值观、民族及社会价值观在统计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生理健康价值观在统计学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乡镇地区不同体育锻炼态度中学生体育价值观及其各维度在统计学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从西南地区中学生体育价值观得分均值来看,乡镇地区不同体育锻炼态度中学生体育价值观得分要高于城市地区中学生体育价值观得分,可能是由于乡镇地区中学生的生活环境及对体育运动的追求,在进行体育锻炼的同时能够很好地结合体育运动的特点,体育项目的锻炼价值能够得到良好的体验,体育锻炼过程中有些项目(长跑、长距离游泳等强度比较大且持续时间比较长的项目)能够体现运动者的意志品质,且乡镇地区的中学生大多数来源于农村,家庭比较贫苦,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因而,乡镇地区中学生参加体育项目更能产生锻炼的兴趣,所以体育价值观的得分相对较高。
表10 我国西南地区城乡不同体育锻炼态度中学生体育价值观及各维度得分比较一览表(n=1 852)
为了进一步探讨不同体育锻炼态度中学生的体育价值观结构的差异性,对城乡不同体育锻炼态度中学生的体育价值观进行多重比较分析。本研究[33]采用当样本数据方差齐次性检验结果为存在显著性差异,采用LSD方法对数据进行多重比较分析;当样本数据方差齐次性检验结果为不存在显著性差异,采用Games-Howell方法对数据进行多重比较分析。
从体育价值观总的来看,喜欢体育锻炼的中学生与不喜欢体育锻炼的中学生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0.05),与体育锻炼态度一般的中学生相比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45>0.05);体育锻炼态度一般的中学生与不喜欢体育锻炼的中学生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4<0.05)。这可能是由于越喜欢体育运动的中学生,对运动项目的理解、运动的兴趣等方面越好。
从生理健康价值观维度来看,喜欢体育锻炼的中学生与不喜欢体育锻炼的中学生相比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63>0.05),与体育锻炼态度一般的中学生相比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32>0.05);体育锻炼态度一般的中学生与不喜欢体育锻炼的中学生相比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19>0.05)。可能由于中学体育教师对体育知识的讲授、体育媒体对相关知识的传播,使他们对体育锻炼能强身健体具有了良好的认识基础,使得在对体育锻炼价值的认识上不存在差异。
从体育娱乐价值观来看,喜欢体育锻炼的中学生与不喜欢体育锻炼的中学生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36<0.05),与体育锻炼态度一般的中学生相比不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7>0.05);体育锻炼态度一般的中学生与不喜欢体育锻炼的中学生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2<0.05)。这可能是由于中学生越喜欢参加体育锻炼,愈能体会到体育运动带来的乐趣与愉快感。
从个性及信念价值观维度来看,喜欢体育锻炼的中学生与不喜欢体育锻炼的中学生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3<0.05),与体育锻炼态度一般的中学生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2<0.05);体育锻炼态度一般的中学生与不喜欢体育锻炼的中学生相比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0.01)。中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喜欢程度不同,自然就会使其接触体育运动的项目不等,接受的体育知识差异较大,对体育价值的认识也就会不同。
从民族及社会价值观维度来看,喜欢体育锻炼的中学生与不喜欢体育锻炼的中学生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31<0.05),与体育锻炼态度一般的中学生相比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0.01);体育锻炼态度一般的中学生与不喜欢体育锻炼的中学生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46<0.05)。这可能是由于越喜欢体育锻炼的中学生对体育的了解和关注较多,能够从一个国家、社会民族的角度看待体育运动,能够理解体育运动对民族、社会的作用。
3.5 西南地区城乡不同家庭经济状况中学生体育价值观差异性分析
从表11可知,西南地区不同家庭经济状况中学生体育价值观在统计学上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在体育价值观结构各维度中,生理健康价值观、民族及社会价值观在统计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体育娱乐价值观、个性及信念价值观在统计学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城市地区不同家庭经济状况中学生体育价值观在统计学上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在体育价值观结构各维度中,体育娱乐价值观、个性及信念价值观、民族及社会价值观在统计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生理健康价值观在统计学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乡镇地区不同家庭经济状况中学生体育价值观在统计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在体育价值观结构各维度中,体育娱乐价值观、个性及信念价值观、民族及社会价值观在统计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生理健康价值观在统计学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从城市地区与乡镇地区中学生体育价值得分均值比较来看,城市地区中学生各维度体育价值观得分高于乡镇地区中学生体育价值观,这可能是由于家庭经济状况好的学生,接触体育运动项目的时间较早,体育锻炼的年限长,体育知识的积累比较多,对体育锻炼已经形成良好的习惯,能够将自己的亲身运动感受与运动知识相结合,形成良好的体育价值观。
表11 我国西南地区城乡不同家庭经济状况中学生体育价值观及各维度得分比较一览表(n=1 852)
为了进一步探讨不同家庭经济状况中学生体育价值观结构的差异性,对城乡不同家庭经济状况中学生的体育价值观进行多重比较分析,本研究[33]采用当样本数据方差齐次性检验结果为存在显著性差异,采用LSD方法对数据进行多重比较分析;当样本数据方差齐次性检验结果为不存在显著性差异,采用Games-Howell方法对数据进行多重比较分析。
从体育价值观总的来看,月收入在5 000元(包括5 000元)以上家庭的中学生与月收入在1 000元(不包括1 000元)以下家庭的中学生相比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0.01),与月收入在1 000~2 000元家庭的中学生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37<0.05),与月收入在2 000~3 000元家庭的中学生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41<0.05),与月收入在3 000~5 000元家庭的中学生相比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67>0.05);月收入在3 000~5 000元家庭与月收入在1 000元以下家庭的中学生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23<0.05),与月收入在1 000~2 000元家庭的中学生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28<0.05),与月收入在2 000~3 000元家庭的中学生相比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132>0.05);月收入在2 000~3 000元与月收入在1 000~2 000元家庭的中学生相比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72>0.05),与月收入在1 000元以下家庭的中学生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34<0.05);月收入在1 000~2 000元家庭的中学生与月收入在1 000元以下家庭的中学生相比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246>0.05)。可能是由于随着家庭经济状况的提升,家庭对体育运动的消费越高,参加体育运动的时间越长,家庭氛围影响中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进而影响到他们体育价值观的形成。
从生理健康价值观维度来看,月收入在5 000元以上家庭的中学生与月收入在1 000元以下家庭的中学生相比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74>0.05),与月收入在1 000~2 000元家庭的中学生相比不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0.01),与月收入在2 000~3 000元家庭的中学生相比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4<0.05),与月收入在3 000~5 000元家庭的中学生相比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46>0.05);月收入在3 000~5 000元家庭与月收入在1 000元以下家庭的中学生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2<0.05),与月收入在1 000~2 000元家庭的中学生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0.05),与月收入在2 000~3 000元家庭的中学生相比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6>0.05);月收入在2 000~3 000元家庭与月收入在1 000~2 000元家庭的中学生相比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0.01),与月收入在1 000元以下家庭的中学生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3<0.05);月收入在1 000~2 000元家庭的中学生与月收入在1 000元以下家庭的中学生相比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11>0.05)。可能是由于无论家庭经济状况如何,家庭对体育锻炼能够使自身健康、增强身体体质、提高免疫力的认可度都很高。
从体育娱乐价值观来看,月收入在5 000元以上家庭的中学生与月收入在1 000元以下家庭的中学生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2<0.05),与月收入在1 000~2 000元家庭的中学生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4<0.05),与月收入在2 000~3 000元家庭的中学生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8>0.05),与月收入在3 000~5 000元之间家庭的中学生相比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34>0.05);月收入在3 000~5 000元家庭的中学生与月收入在1 000元以下家庭的中学生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21<0.05),与月收入在1 000~2 000元家庭的中学生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3<0.05),与月收入在2 000~3 000元家庭的中学生相比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12>0.05);月收入在2 000~3 000元家庭的中学生与月收入在1 000~2 000元家庭的中学生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4<0.05),与月收入在1 000元以下家庭的中学生相比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0.01);月收入在1 000~2 000元家庭的中学生与月收入在1 000元以下家庭的中学生相比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9>0.05)。可能是由于家庭经济情况越好的中学生,自身体育消费越高,参加体育项目就会越多(篮球、足球、武术、游泳等培训班),体育文化的知识接受较多,有利于良好体育价值观的形成。
从个性及信念价值观维度来看,月收入在5 000元以上家庭的中学生与月收入在1 000元以下家庭的中学生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3<0.05),与月收入在1 000~2 000元家庭的中学生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4<0.05),与月收入在2 000~3 000元家庭的中学生相比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12>0.05),与月收入在3 000~5 000元家庭的中学生相比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32>0.05);月收入在3 000~5 000元家庭的中学生与月收入在1 000元以下家庭的中学生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25<0.05),与月收入在1 000~2 000元家庭的中学生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36<0.05),与月收入在2 000~3 000元家庭的中学生相比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83>0.05);月收入在2 000~3 000元家庭的中学生与月收入在1 000~2 000元家庭的中学生相比不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96>0.05),与月收入在1 000元以下家庭的中学生相比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136>0.05);月收入在1 000~2 000元家庭的中学生与月收入在1 000元以下家庭的中学生相比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227>0.05)。可能是由于家庭经济状况好的中学生,接触体育知识的路径较多,通过购买体育期刊、互联网、电视节目等获取体育知识,认为体育运动能够彰显自己个性,形成良好的体育理念,进一步促进体育价值观的形成。
从民族及社会价值观维度来看,月收入在5 000元以上家庭的中学生与月收入在1 000元以下家庭的中学生相比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0<0.01),与月收入在1 000~2 000元家庭的中学生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46<0.05),与月收入在2 000~3 000元家庭的中学生相比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74>0.05),与月收入在3 000~5 000元家庭的中学生相比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368>0.05);月收入在3 000~5 000元家庭的中学生与月收入在1 000元以下家庭的中学生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31<0.05),与月收入在1 000~2 000元家庭的中学生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47<0.05),与月收入在2 000~3 000元家庭的中学生相比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82>0.05);月收入在2 000~3 000元家庭的中学生与月收入在1 000~2 000元家庭的中学生相比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67>0.05),与月收入在1 000元以下家庭的中学生相比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 0.162>0.05);月收入在1 000~2 000元家庭的中学生与月收入在1 000元以下家庭的中学生相比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206>0.05)。可能是由于家庭经济情况好的中学生,受家庭、学校、其他同龄人的体育文化知识的感染越多,对体育的理解较深,能够站在国家民族的角度对体育价值进行思考。
4.1 我国西南地区城乡中学生体育价值观结构
体育价值观“是人们对体育价值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其伴随着兴趣、情绪和习惯等心理活动,它支配着人们的体育活动”[13]。由此看来,体育价值观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因而,中学体育价值观的结构不是由单一的维度构成,而是由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结构体系组成,每一个维度都能对体育价值观产生一定的影响,并促进中学生的健康成长。本研究所得到的4个维度对西南地区城乡中学生体育价值观形成的理论结构影响系数分别为生理健康价值观(0.89)、体育娱乐价值观(0.74)、个性及信念价值观(0.83)、民族及社会价值观(0.62)。从标准化的关联系数来看,生理健康价值观这一子结构对体育价值观形成的影响最大,“由于中学生处在知识与身体快速增长的时期,对体育运动能增强体质、提高身体免疫能力,缓解心理压力、预防疾病发生等方面认知度较高”[28]。民族及社会价值观这一子结构对体育价值观的形成影响最小,这可能是由于中学生处在青春发育时期,生理的变化导致心理的变化,当自身接受体育文化知识时,思维意识还处在朦胧阶段,还不能上升到国家、社会的角度来思考体育。城乡中学生良好体育价值观的形成应该从这4个子结构入手,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将学校体育工作进行合理的调整,而体育教师在教授体育运动实践技能的同时,体育文化知识的传授要结合生理健康、体育娱乐、个性及信念、民族及社会4个板块内容交叉进行,做到运动技能与体育知识有机结合,进一步促进中学生体育健康思想形的形成。
4.2 我国西南地区城乡中学生体育价值观认知差异性原因
本研究从性别、文化程度、健康状况、体育锻炼态度等方面对西南地区城乡中学生体育价值观的差异性进行了分析,其结果与国内相关研究具有共同点,即“社会实践活动、体育认识能力、在校期间所受的体育教育、体育实践的程度,以及随着家庭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闲暇时间的产生和体育宣传的效应等,都会对体育价值观念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14]。有研指出,“体育价值观的形成主要由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影响,外部因素主要是父母的价值取向、教育方式和言谈举止、同辈群体的影响、教师的体育态度和体育评价、场地器材、家庭所在社区的文化因素和社会氛围,社会对体育的宣传与舆论评价等方面;内部因素主要是个人的需要、兴趣、能力、爱好、性格、气质等”[32]。因而,本研究从个人、社会、家庭及学校这4个方面对影响体育价值观形成的差异性进行了讨论。
4.2.1 我国西南地区城乡中学生体育价值观认知差异的个人因素
“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依赖于个体思维发展水平和自我意识发展水平”[32],“体育价值观的形成一定程度上得自于个人的理性分析”[15]。而个人因素主要由个人的需要、兴趣和爱好,个人的体育认识水平、个人的体育运动能力、个人体育锻炼的习惯等方面组成。本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体育锻炼态度、健康状况的城乡中学生体育价值观在统计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可能是由于中学生在身体成长发育过程中,有的学生比较喜欢参加体育锻炼,有自己喜爱的体育运动项目,长时间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去,使自己的身体变得越来越强壮,提高了自身的免疫能力,身体会更加健康。从动机、运动兴趣的方面进行分析,马斯洛提出的需求理论指出,“需要是人类活动的内在动力”[1],中学生的体育需要就会使其产生体育锻炼的兴趣。中学生应从小就接受良好的教育,看待事物能够从事物发展的规律入手,对体育锻炼的本质、价值观认识较深,促进体育兴趣的产生,体育的兴趣和爱好促进中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及对某种体育项目产生倾向性,并激发个体体育行为动机,对体育活动的参与采取肯定态度,从而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去。有研究指出,“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的同时,应具备一般的个人运动能力,而个人运动能力就是从事身体活动所必备的知识、身体素质、技能和方法”[10]。身体差异性特征,体育运动能力不同,会直接影响中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对体育持消极的态度,进而影响正确体育价值观念的形成。
4.2.2 我国西南地区城乡中学生体育价值观认知差异的家庭因素
有研究指出,“家庭是个体出生后接受社会化的第一个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因素对个人的观念、心理和行为习惯产生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4,23]。家庭因素主要是由父母的体育价值观念、家庭的经济收入情况、家庭体育氛围、父母的体育锻炼习惯、父母的体育爱好等方面组成。本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家庭经济状况的城乡中学生体育价值观认知存在显著性的差异,这可能是由于城区中学生随着家庭经济状况的提高,得到父母对自身体育锻炼投入加大,父母可以在闲暇时间陪子女参加体育锻炼活动,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而父母的体育行为、父母的文化水平、参与体育活动的习惯将直接影响到子女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及对体育价值观的认知。父母在接受体育知识的过程中,子女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从而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父母对体育重大赛事的关注、对自己喜爱活动的投入度等都会给家庭带来一定的体育氛围,这为中学生体育观念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土壤。乡镇地区的中学生家庭经济情况较城市差,父母也没有时间参加体育锻炼,营造不了良好的家庭体育氛围,这就使子女对体育价值观认识有所偏差,从而对中学生体育价值观的形成造成不利影响。
4.2.3 我国西南地区城乡中学生体育价值观认知差异的学校因素
“在现在教育的发展形势下,为了能够培养出21世纪的复合型人才,健康的体魄是必不可缺的组成部分,而学校体育将着力于‘健康育人’的基本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重传承体育文化,而校园的体育文化是师生共建的一种体育校园文化,在客观上对学生的体育观念和行为必然产生一种规范和约束作用,影响个体体育价值观念的形成”[25]。学校因素主要包含学校对体育的重视程度、学校指导思想、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学校体育文化的传播、体育社团的开展、学校开展体育运动会、学校同学之间的互相交流及影响等方面。本研究结果表明,西南地区城乡中学生体育价值观存在显著性差异,这可能是由于城市地区和乡镇地区中学的学校开展体育工作的情况不同。城市地区中学在学校体育指导思想的引导下,中学生在接受体育知识、体育技术、技能等方面的同时,兼顾学生的体育观念的培养,而在体育观念形成的过程中,体育教师担负着传播体育知识、教授体育技能、培养学生运动兴趣等方面的职责,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使学生从体育教师和体育课中获得对体育的感性认识,还会从中体会到体育教师整个教学中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在注重学习知识的同时,能够培养好的体育价值理念。而乡镇地区的中学比较注重学生的身体锻炼,受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时体育场地与设施的数量、安全性、新旧程度等方面的限制,影响到中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与兴趣。有研究指出,“体育课只是‘玩’,对体育教学的意义及体育的作用认识不清,上体育课成了应付任务,没有正确的锻炼意识,更不用说什么体育观念,这就影响到个体对体育的正确认识,进一步影响到体育价值观的形成”[10]。体育价值观念的构成受一定的环境影响,在相互学习和交流的影响下,兴趣相同及团体意识强的中学生在一起,自由地从事自己喜爱的活动,讨论大家共同感兴趣的话题,从而使个体某些朦胧的感受在群体成员之间的沟通中发生共鸣,在同龄人的引导与感染下,形成良好的体育观念。
4.2.4 我国西南地区城乡中学生体育价值观认知差异的社会因素
本研究结果表明,城乡不同性别城乡中学生体育价值观存在显著性差异。“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中国封建社会持续数千年,长期以来人们对不同性别有着不同的角色期待,如要求男孩子性格粗犷、活泼,可以不受任何约束从事自己下喜欢的活动,而要求女孩子扮演一种消极的角色,如顺从、依存、性情温和等。社会性别角色观念对中学生两性体育价值观念的形成起着控制、调节和同化的作用”[24]。城市地区的中学生从小在社区长大,社区有供人们参加体育锻炼的场所,城区中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的同时,从社区可以获取不同的体育价值观念,影响到中学生体育价值观念的形成;而乡镇地区的中学生,从小在农村长大,接触很多比较传统的体育项目,如陀螺、高脚马等,促进其传统的体育观念的形成。中学生处于对事物接受的敏感期,得到的体育知识和观念是多方面的,体育观念既有消极的也有积极的,要尽量将积极的体育知识传播出去,避免接受消极体育知识及观念(如体育暴力等),通过重大的体育赛事(奥运会、亚运会等)进行体育知识的传播,有利于形成一定的体育文化氛围,引导青少年学生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念的形成。
5.1 结论
本研究以体育价值观为研究视角,通过相关量表的研制与验证,得到西南地区城乡中学生体育价值观的结构及各子结构对体育价值观的标准化路径系数:生理健康价值观(0.89)、体育娱乐价值观(0.74)、个性及信念价值观(0.83)、民族及社会价值观(0.62)。
我国西南地区城乡中学生体育价值观认知总体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从中学生体育价值观及各维度得分的均值看,城市地区中学生体育价值观认知水平要高于乡镇地区中学生体育价值观认知水平。城乡中学生体育价值观形成差异的原因为个人、社会、家庭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5.2 研究局限
1.本研究只是从影响体育健康思想形成因素中的体育价值观角度进行分析,而体育健康思想的形成影响因素较多,且不是孤立的几个相关因素组成,要进一步探讨体育兴趣、体育意识、体育动机等方面与体育健康思想形成的关联性,以及与体育价值观的相关性,从不同影响因素的视角探讨体育健康思想的形成将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2.本研究只是选取西南地区的中学生体育价值观认知进行调查分析,不知其与东部乃至全国相比处在怎样的水平,在今后的研究中,应扩大调查样本的数量,并对量表的信效度进行检验,还可将东、西部中学生的体育价值观进行比较研究,找出其差异性的原因。
[1]百度百科.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693624.html.
[2]程文广.“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内涵演变及其价值诉求[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0,29(6):6-9.
[3]岑延远.学生竞争心理量表的编制及信效度分析[J].心理研究,2009,2(1):80-85.
[4]陈桂生.价值观教育辨析[J].思想·理论·教育,2002,(11):64-65.
[5]戴忠恒.心理与教育测量[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6]邓国良,纪丽娟.大学生体育价值观及行为状况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5(3):59-61.
[7]《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51-52.
[8]国家统计局.关于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EB/OL].http://www.stats.gov.cn/,2006-12-06..
[9]侯杰泰,温忠麟,成子娟.结构方程模型及其应用[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78-185.
[10]黄金鹏试论现代人的体育价值观[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6(4):118-19.
[11]刘济良.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
[12]梁永杰.影响农村中学实施“健康第一”的五个因素及对策[J].教学创新,2010,(7):63-64.
[13]李华,杨闯建,王鑫.当代体育价值观基础理论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38(6):30-32.
[14]廖年忠.关于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体育价值趋向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15]李洪玉,何一粟.学习动力[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334.
[16]苗治文,秦椿林.当代中国体育的价值观[J].体育文化导刊,2005,(5):22-24.
[17]毛志雄.我国部分项目运动员对兴奋剂的态度和意向:TRA与TPB两个理论模型的检验[D].北京体育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14-15.
[18]马德浩,体育的哲学内涵——基于尼采哲学的探究[J].体育科学,2010,30(3):86-91.
[19]倪欣.对南京市高校不同年级大学生的体育价值观特点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7(1):86-88.
[20]彭说龙,黄炜皓.普通高校大学生与高校运动员的价值观比较[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5,15(4):82-87.
[21]荣泰生.AMOS与研究方法[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124-129.
[22]谭广,谭红,马卫平.关于健康第一基本理念的思考[J].体育学刊,2009,16(1):46-49.
[23]谭兆风,伍天慧.新世纪体育价值管窥[J].体育与科学,2001,22(4):2-25.
[24]唐晓彤,梁若雯,梁俊.中美体育价值观之比较[J].浙江体育科学,2002,24(2):53-55.
[25]王君,帕力达,李谦.乌鲁木齐市城市居民体育价值观现状的社会学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8,15(3):5-8.
[26]吴明隆.SPSS统计应用实务[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1:1-54.
[27]王济川.结构方程模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86-89.
[28]杨闯建.河南省城市中学生体育价值观现状及培养问题研[D].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29]张豫云,周龙惠.谈体育运动的价值观[J].学术探索,2001,(S1):237-239.
[30]赵书详.实用体育统计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88-90.
[31]张力为.研究问题与统计方法的有机配合[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1,16(2):23-26.
[32]周新业,陈秀云.对我国国民体育价值观形成原因的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4,(3):39-40.
[33]EVELLIS R F·量表编制[M].魏勇刚,龙长权,宋武,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社,2004:33-34.
[34]MICHELE E CAPELLA.Measuring Sports Fans’Involvement:The Fan Behavior Questionnaire[J].Atlantic Marketing Association Roceedings,2001,Spring:3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