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据挖掘肝郁证证候及用药特点文献研究*

2011-03-01 11:01薛飞飞陈家旭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1年7期
关键词:胸胁脉弦肝郁

薛飞飞,梁 媛,陈家旭

临床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在五脏病证中,中医肝脏病证占总体病证的40%,而肝郁证是肝病中的一个核心证候,也是中医肝病发病学的主要环节。本研究拟从肝郁证古代文献资料入手,利用频数分析和因子分析对其症状和用药进行全面探索,旨在总结肝郁证的证候特点和用药规律,为肝郁证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中医大型电子图书《中华医典》(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是第一部对中医古籍进行全面,系统整理而制成的大型电子丛书。它收录民国以前中国历代医学古籍720余部,卷帙近万,大致涵盖了至清末为止的中国医学文化建设的主要成就,是至今为止规模最为宏大的中医类电子丛书。

纳入条件:肝郁证以“木郁”、“肝木不舒”、“肝气郁”、“肝郁”为关键词,在全文区检索到的条目。

剔除条件:条目内容与肝郁证无关者;条目内容与肝郁证有关者,但未涉及肝郁证症状、中药等内容者,共选出符合条件的文献766条。

1.2 研究方法

1.2.1 数据的规范化 由于古人的习惯表达方式与现代不同,所以需要对名词术语进行规范化,这样才能避免重复和歧义。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在中医名词术语规范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本研究将所检索到的肝郁证症状的相关文献,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标准证候部分》(GB/T 16751.2-1997),结合《中医诊断学》五版、六版和21世纪教材,并参考《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及《简明中医病证辞典》进行症状分解、合并。如将“癸来涩少,脘中胀痛”规范为:“月经少、胃胀、胃脘痛”几个症状。中药文献按照《中药学》第五六版教材,并参考《中药大辞典》对其进行规范化。如古医籍中既出现“延胡索”也出现“元胡”,就把二者统一为延胡索;“川楝子”与“金铃子”相同,故统一为川楝子等。

2 肝郁证症状特点分析

经过规范后,肝郁证古代文献中共有肝郁证症状445组,涉及症状56个。频数在5%以上的症状分析如下表1。

表1 肝郁证症状频数分析表

由上表可以看出,古文献中肝郁证的症状出现高低依次为:胸胁胀痛(闷)、腹胀(痛)、呕吐、嗳气、食欲不振、脘痞、月经不调、胃脘痛、吞酸、瘿瘤、瘰疬、脉弦、口苦、身热、急躁易怒、便溏、情绪抑郁、善太息、泄泻、乏力。

将以上出现频率高于5%的症状数据集导入SAS8.2进行统计,根据特征根等于1的情况下提取8个公因子,其累计贡献率为62.08%。最大方差旋转后,公因子模式如表2。

表2 Rotated Factor Pattern

选出每行中公因子数相对较大的格子,则该行的症状属于公因子较大的格子所对应的公因子。结果如下:

因子1:胸胁胀痛(闷)、脉弦、情绪抑郁

因子2:呕吐、嗳气、吞酸

因子3:脘痞、胃脘痛

显然点A是线段CD的中点,所以即易知OB是⊙A的切线,由切割线定理得显然,x1=OC,x2=OD,所以

因子4:食欲不振、脘痞

因子5:月经不调、善太息

因子6:腹胀(痛)、泄泻、乏力、便溏

因子7:身热、急躁易怒、口苦

因子8:瘿瘤、瘰疬、脉弦

因子分析统计发现,古代文献中肝郁证的症状主要可分为4类:第一类肝气不舒:包含因子1、因子5和因子8,表现为肝经循行部位的气机不畅,如胸胁胀痛(闷)、脉弦、女性月经失调、情志抑郁和善太息,肝郁气结痰凝之瘿瘤、瘰疬等症;第二类胃肠不适:包含因子2、因子3和因子4,表现为胃失和降,如呕吐、嗳气、吞酸、食欲不振、脘痞等;第三类脾气虚:包含因子6,表现为脾失健运,如腹胀(痛)、泄泻、乏力、便溏等症状;第四类热象:因子7,如身热、口苦等。综上可以得出,古代文献中肝郁证常见的兼证为肝气犯胃、肝脾不和(肝郁脾虚)和肝郁化热。

3 肝郁证中药规律分析

经统计,相关文献中共涉及到中药246组,药物76味。选取频率出现在5%以上的药物做频数分析。表3显示,出现频率在5%以上的药物分别为白芍、当归、柴胡 、香附、茯苓、甘草、陈皮、栀子、半夏、丹皮、川芎、白术、青皮、橘叶、郁金、黄连、厚朴、枳壳、神曲、贝母、桂枝、延胡、薄荷。将以上出现频率高于5%的中药数据集导入SAS8.2进行统计,根据特征根等于1的情况下提取8个公因子,其累计贡献率为61.57%。最大方差旋转后,公因子模式如表4。

表3 肝郁证药物名称频数分析表

选出每行中公因子数相对较大的格子,则该行的药物属于公因子较大的格子所对应的公因子。22味中药在8个公因子中的分布情况结果如下:

因子1:白芍、当归、甘草、白术、茯苓

因子2:青皮、丹皮、桂枝

因子3:橘叶、贝母

因子4:柴胡、半夏

因子5:香附、川芎、陈皮、枳壳

因子6:栀子、郁金、黄连

因子7:薄荷

因子8:厚朴、神曲

表4 Rotated Factor Pattern

因子分析统计发现,因子5为柴胡疏肝散的组成药物,而因子1和因子7再结合因子4除去半夏即为《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逍遥散,说明柴胡疏肝散和逍遥散在古代文献的肝郁证中应用比较广泛,与肝郁证的现代用药基本一致;因子3理气化痰药;因子6郁金配伍黄连,可解肝胃之郁热;因子8理气和胃。值得一提的是因子2,丹皮和桂枝皆有活血的功效,“气为血之帅”,气郁则血行不畅,这与在古代文献肝郁证疾病中瘰疬和癥积所占比例较大相一致。

4 讨论

《景岳全书·郁证》中提出:“凡五气之郁,则诸病皆有,此因病而郁也;至若情志之郁,则总由乎心,此因郁而病也。”《临证指南医案》亦云:“情志不舒则生郁”,说明郁证是情志为病,郁则经气不达,胸胁为肝之经气通过的部位,故胸胁胀痛(闷)、腹胀(痛)、月经不调为肝郁证常见的症状;肝气犯胃,胃失和降则出现呕吐、嗳气、食欲不振、脘痞等症;与此相应,白芍、当归、柴胡、香附、茯苓、甘草、陈皮、栀子是肝郁证的常用中药。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GB/T 16751.2-1997)的肝郁证诊断标准为:情志抑郁,善太息,胸胁或少腹胀闷窜痛,妇女乳房胀痛,月经不调,脉弦。21世纪《中医诊断学》的肝郁证诊断标准为胸胁或少腹胀闷窜痛,情志抑郁或易怒,善太息,或咽部异物感,或瘿瘤、瘰疬、胁下结块;妇女见乳房胀痛、月经不调、痛经甚经闭;舌淡红苔薄白,脉弦。可以看出,国标和教材上的肝郁证证候标准都包括3组症状:(1)情志症状:情志抑郁、易怒,善太息;(2)肝经部位胀痛:胸胁或少腹胀闷窜痛,妇女乳房胀痛、瘿瘤、瘰疬等;(3)妇女月经不调。本研究因子分析结果除了较全面地显示了以上3组症状之外,还多了胃肠不适、脾失健运、热象3组症状。这是因为本研究检索时并未刻意排除肝郁证兼证的原因,从而体现了肝郁证常见的兼证除常见的肝气犯胃、肝脾不和(肝郁脾虚)证之外,肝郁化热也是非常常见的证型。正如《医碥》所云:“盖郁未有不为火者也,火未有不由郁者也。”因子分析显示,肝郁证的常用中药多为疏肝理气、清热化痰之品,也体现了肝郁证易化热的特点,在临床辨证时应加以重视。

中医发展历史的特殊性决定了其从中医诊断、辨证到组方的各个环节文字描述的定性内容占很大比例,使中医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不确定和不完全性,同时也使对这些定性的内容进行计算机量化显得尤为困难。选择合适的工具对中医药大量数据进行多层面智能分析,对中医药信息进行文本数据挖掘,是促进中医药信息结构化的方法之一,而基于特征选择的数据挖掘方法是挖掘中医证候特征较适宜的方法学体系[2],是进一步更新和完善中医药知识的有效途径。

[1] 陈建新,赵慧辉,王 伟.中医证候生物学基础研究思路初探——基于特征选择的数据挖掘方法[J].中西医结合学报,2010,8(8):747-749.

猜你喜欢
胸胁脉弦肝郁
国医大师熊继柏治胃痛医案两则
清热利湿,凉血护阴法治疗银屑病四则
漫画:简单搓搓可养生
手脚冰凉,两张古方暖起来
使劲伸懒腰可养肝
逍遥散加减联合果酸治疗肝郁气滞型黄褐斑的疗效观察
滋肾解郁汤治疗肝郁型阳痿41例
疏肝益肾汤治疗肝郁肾虚证月经后期的临床观察
电刺激单、双侧迷走神经对肝郁证大鼠模型脑内NE、DA、5-HT和5-HIAA的影响
一种治疗胸胁胀痛的中药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