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丽仙,谢俐萍,姚红伶
体温超过38.5℃以上称为高热,是儿科常见的症状之一。有人认为物理降温(冰敷、擦浴)与药物降温不能同时应用,原因是药物降温的过程中毛细血管扩张,通过汗液蒸发带走许多热量,物理降温时冷刺激,皮肤毛细血管收缩,两法同时进行,影响降温效果,而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发现,在常规病因治疗的基础上,应用中西医结合降温方法,对136例高热患儿采用中药经皮给药治疗仪治疗,既起到物理降温的作用又起到药物降温的作用,降温效果较佳。现介绍如下。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月—2009年12月我院门诊收治的高热患儿136例,其中男 79例,女 57例。体温38.6℃~39.0℃81例,39.1℃~40.0℃40例,40℃以上15例。年龄2个月至5岁,平均3.1岁。发热时间最长1 d,最短1 h。所有病例均来自门诊留观病人。
1.2 方法
1.2.1 干预方法 所有患儿均给予常规治疗(抗感染、对症)加用河南三浪医疗新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SLJ004型)经皮给药治疗仪治疗。操作方法:①环境安静,安全,整洁,向家属解释并取得合作。将复合脉冲磁性治疗仪上感电极贴片(主要药物为
柴胡、连翘、穿心莲、鱼腥草、蒲公英、板蓝根、冰片、生石膏、黄芪等)与治疗仪终端2个电极板固定相连接,然后将其分别置于两侧肺俞穴(肩胛角),接通电源。天气寒冷时,先将药片预热后再使用,以免刺激患儿。②根据患儿的体温和环境温度,按年龄大小调节所需参数(温度36℃~38℃,时间 20 min~30 min,强度3 mA~5 mA)按治疗键开始治疗,治疗结束时仪器显示并报警要及时按复位键,关闭电源开关,除去电极,保留中药贴片于穴位8 h后取下,以保证药物充分吸收。③小儿顽皮好动,药片所贴位置必须正确,再用弹性缚带固定,使皮肤、贴片接触良好,防止电极移位烫伤患儿。④交代注意事项,如仪器报警,患儿哭闹不止,要告知医护人员查找原因以免中断治疗。⑤治疗过程中要经常巡视,专人看护,注意保暖,避免受凉并观察患儿的精神状况,体温变化。⑥治疗后于30 min、60 min各测量体温1次,分别计算两个时间段体温下降的人数和比例以及出现不良反应的人数。
1.2.2 评价标准 治疗30 min、60 min体温下降 0.5℃~1.9℃为有效(体温下降至37.1℃~38.5℃);体温下降2℃为显效(体温下降至36.0℃~37.0℃);总有效:有效+显效。
表1 治疗30 min、60 min后体温变化情况 例(%)
婴幼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发热尤其是高热时易发生惊厥,高热惊厥是后天影响儿童智力重要因素之一[1-4],发热时除多饮水药物降温外,最好的方法就是物理降温,传统的物理降温(冰敷、乙醇擦浴)等局部或全身用冷的方式进行,不符合发热的病理机制。降温疗效不确定,降温幅度小,缺乏临床意义。体温无法控制,易反弹,增加病人的消耗,引起寒战,而出现机体产热的增加,不利于散热。擦浴时干扰患儿休息,增加患儿的不适,而且增加护理工作量。
中药经皮给药治疗仪特点是集电疗、药疗、热疗、灸疗于一体,结合中医理论内病外治穴位敷贴双重作用,其作用机制:药物以一定的速度通过完整的皮肤进入组织后,被吸收入血液循环而产生全身或局部作用的方法[5]。各种治疗参数经微电脑处理后自动完成输出及给药功能,通过皮肤穴位热疗,扩张局部毛细血管,血流加快,使皮肤的通透性增加,机体散热增加,产热减少,配有含特殊工艺提取名贵中药成分的专用贴片,药物通过脉冲高频电流以恒定的速度透过皮肤各层进入人体血液循环,疏通经络,行气和血,而起到退热、镇痛、镇静、抗菌消炎抗病毒、缓解症状的作用。药物不通过胃肠降解破坏或肝脏首过效应,生物利用率高,起效快,药物稳定持久,一般情况下是口服药的2倍~3倍,血药浓度保持恒定,无血药峰谷现象,避免个体差异,药物毒副反应,现代药理学也证实经皮给药治疗的可行性。操作简单,降低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减少护理所需时间,克服了冰敷、乙醇擦浴中的冰袋需随时更换,所需的护理时间长的缺点,治疗时能保证病人所需体温,皮肤表面温度升高,汗腺分泌增加,出汗将带走体内大量的热,使体温下降。而且温度可调节,无创伤、无痛苦,患儿感觉舒服较易配合治疗,可控制病人的降温速度,病人的体温只能降到正常范围,不会出现低温和大汗淋漓等并发症。整个降温过程安全可靠,无不良反应,优于传统物理降温。
本研究观察表明,中药经皮给药治疗仪治疗小儿高热,患儿体温在30 min~60 min得到缓解或降至正常,缩短退热时间,不仅起到物理降温作用,而且起到药物降温的作用,总有效率为100%,所以在病因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经皮给药治疗仪治疗是及时控制高热患儿体温的有效方法,为儿科应用中药开辟了一条新路。
[1]郗春艳,高热惊厥对儿童智力影响的配对研究[J].中华儿童保健杂志,1996,4(3):142.
[2]赵学林,208例小儿高热惊厥的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4,9(1):55.
[3]张文晖.65例小儿高热惊厥的急救护理体会[J].家庭护士,2008,6(8A):2028.
[4]干军花,钱伟红.35例小儿高热惊厥的急救及护理[J].全科护理,2009,7(6A):1431.
[5]胥云,庄云霞.中药现代经皮给药制剂的临床应用与发展前景[J].中医外治,2005,14(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