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霞
深圳大学师范学院体育系(广东深圳 518060)
当今中国城市发展过程中,外来务工者做出了巨大贡献。但这些远离家乡外来务工者,在其工作的城市里却往往处于社会底层,不仅工作压力大,生存环境差,还经常遭遇各种不公待遇。这导致了这一群体产生较多的心理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日益关注。以往研究存在抽样偏小,调查地域范围较窄,抽样代表性不够的问题。本研究以珠江三角洲外来务工人员为对象,采用SCL-90调查该群体心理健康水平,并与全国常模对比,同时进行体质测试,采用体育锻炼水平自评量表(LPAL)和自编体育锻炼认知问卷进行调查,分析这些因素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为今后对该群体进行心理健康指导、咨询、干预提供客观依据。
2007年1~10月间,本课题组对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中山、佛山等6城市24家企业的外来务工人员,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分批进行了以下多项测试。
采用SCL-90量表[1]评定研究对象过去1周以来的心理状况。采用金华等组织,全国13个地区协作完成的我国普通人SCL-90统计结果作为常模[2]。量表由90个项目组成,分别评定总分、阳性项目数以及10个因子分。10个因子包括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及其它。各项目采用5级评分(无=1、轻度=2、中度=3、偏重=4、严重=5)。根据SCL-90评定标准,任一因子分如达2分,一般认为已有轻度心理症状[3],可作为心理症状的阳性筛选条件[4]。本研究筛选条件为:任一因子分≥2分且<3分作为轻度心理症状, 任一因子分≥3分且<4分作为中度心理症状, 任一因子分≥4分为偏重心理症状。
在选定企业中抽取2460人进行问卷测试,最后返回有效问卷2173份,有效应答率88.3%。其中男性1397人,占64.2%;女性779人,占35.8%。年龄低于20岁的186人,占8.6%;20~40岁的1851人,占85.2%;大于40岁的136人,占6.3%。
采用体育锻炼水平自评量表(LPAL)[5]和自编体育锻炼认知及行为问卷,对参加SCL-90测试的部分外来务工者进行体育锻炼认知及行为调查。调查样本量为1524人,男性935人,女性589人。
施测过程中,由厂方工会领导组织与调配工人,进行集体测试。对调查员进行相关培训,要求被调查者按统一指导语独立完成。对个别不理解的问题,调查员以中性、不带任何暗示和偏向的方式解释。结束时,调查员提醒被调查者仔细检查有无漏评或者重复评定,以免影响分析的准确性。
LPAL中的强度等级共分4级:0=活动时轻松或气喘无出汗;1=稍费力或有点气喘无出汗;2=费力或有气喘且有一点出汗;3=很费力或有气喘且有较多出汗。自评为3者划分到运动强度较高组,其余划分到运动强度较低组。将每周锻炼时间达60分钟及以上者定为运动较多组,无锻炼者为无运动组。
以Likert 5级评分法计算体育锻炼认知得分,从“不重要”、“不太重要”、“一般”、“比较重要”到“非常重要”分别记1~5分。得分越高表示对体育锻炼认知水平越高。计算所有题目得分的平均分,以平均分等于3分的“一般”等级为中性应答,高于中性应答0.5分为高认知组,低于中性应答0.5分为低认知组。
对参加SCL-90测试的部分外来务工者进行了体质测试,测试样本量为1041人,其中男性772人,女性269人。
考虑到在企业进行大样本体质测试的条件限制,本实验选取了能有效反映体质健康状况、具有代表性的体质测试指标,包括反映心肺功能状态的肺活量(ml)、台阶指数和反映身体素质的力量指标握力(kg)。使用仪器为全国统一仪器。数据检测、检查验收、统计均根据《中国成年人体质、健康状况调查研究检测细则》、《检测验收细则》、《统计计算提纲》进行。
根据《国民体质测定标准》,按性别、年龄对3个单项体质测试指标进行评分,并计算其总分。总分达到10分及以上者为体质较好组,总分低于8分及以下者为体质较弱组。
为考察体质、体育认知、运动参与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根据不同影响因素将受试者划分为两组进行对比,主要分析体质强弱、体育认知高低、参与不同时间与强度的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别计算组间差异。通过SPSS16.0分析所有数据。
表1显示,珠三角外来务工者SCL-90量表总分、阳性项目数及躯体化、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因子分显著高于常模(P < 0.01或P < 0.05),而人际敏感、抑郁因子分显著低于全国常模(P < 0.01),强迫因子得分略低于全国常模,但无显著性差异(P > 0.05)。
表1 珠江三角洲外来务工者SCL-90量表结果及其与全国常模比较
表2显示,轻度心理症状检出率按高低排序,前3位因子分别是强迫因子(374人)、人际敏感(333人)和敌对(327人);中度心理症状检出率前3位排序依然是强迫、人际敏感和敌对;偏重心理症状前3位是敌对、躯体化和偏执。同时,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9项因子各项因子分均为轻度的有16人,占0.74 % ;中度有2人,占0.09%。
表2 珠江三角洲外来务工者SCL-90因子分阳性检出情况
2.3.1 不同体质务工者心理健康水平比较
从表3可见,体质较好组躯体化因子分显著低于体质较弱组(P < 0.05),其余因子分均无显著差异。
表3 不同体质务工者心理健康水平比较
2.3.2 不同锻炼情况务工者心理健康水平比较
从表4可见,锻炼高认知组9个因子分与低认知组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 > 0.05)。
运动强度较高组焦虑因子分显著低于运动强度较低组(P = 0.05),强迫、人际敏感、焦虑、敌对、恐怖、精神病性等因子分低于运动强度较低组,躯体化、抑郁、偏执3项因子分高于运动强度较低组,但均无统计学意义。
运动较多组躯体化、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因子分低于无运动组,其中,躯体化和恐怖两项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运动较多组强迫、人际敏感两项因子分高于无运动组,但无统计学意义。
本研究调查结果显示,珠三角外来工SCL-90总分、阳性项目数、躯体化、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因子分显著高于全国常模。以SCL-90因子≥2分以上作为心理症状阳性筛选条件发现,外来工的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强迫、人际敏感和敌对。同时,9项因子分均≥2分者也有一定人数。总体看,城市外来务工者是弱势群体,工作压力比一般人群更大,工作强度高、时间长、环境及工作保障均较差。随着生活成本的增加,使他们承受着巨大的身心压力,易产生各种心理冲突。同时,社会对待农民工的群体意识使农民工产生疏离感,欠薪现象时有发生,维权保障不到位,均容易引起外来务工者的心理失衡,产生仇视城市的心态,导致各种心理问题的产生。本调查中,在筛选出具有偏重心理症状的样本中,首位因子是“敌对”,反映了外来务工者心理冲突现状。
表4 不同锻炼情况务工者心理健康水平比较
已有文献研究显示,体质、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三者存在相关。徐波等研究发现:我国男、女居民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及总体健康状况与运动量大小显著相关[6]。何仲恺通过实证研究比较了不同体质(好、中、差)对象的SCL-90总分和各因子得分的差异,发现体质中等组和体质好组的躯体化因子分显著低于体质差组,作者认为体质是健康的物质基础,健康是体质的外在表现;体质是一种“特质”,健康是一种“状态”,体质是人体维持良好健康状态的能力[7]。躯体化因子主要反映个体头痛、头昏或昏倒、腰痛、胃部不适及全身异样感等躯体化症状。本研究结果显示体质较好组的躯体化因子分显著低于体质较弱组,每周参加锻炼1小时以上的运动较多组的躯体化因子分显著低于无运动组。这表明体质好、经常参加锻炼对躯体化因子有一定的作用,而对其它大多数心理健康因子无明显作用。
LaFontaine等总结分析了1985至1990年间涉及有氧练习和焦虑、抑郁关系的控制严格的实验研究,发现有氧练习可降低焦虑、抑郁,有氧练习对长期轻微到中度的焦虑症和抑郁症有治疗作用[8]。对身体活动与运动锻炼的心理效应的文献综述认为:锻炼者参与锻炼的流畅体验(f ow)、跑步者高潮(runner’s high)等“体育锻炼快感”有助于改善心境,降低焦虑与应激及紧张,对主观良好感产生积极的、较长时间的锻炼效应[9]。研究发现,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路径有直接的显著效应,每周1~2次锻炼可明显缓解职业妇女心理压力[10]。本研究结果仅部分与以往研究相同,从参与运动及其强度对焦虑水平的影响看,不仅需要一定的时间运动,可能还需保持一定的强度运动,才能降低焦虑水平。
外来务工人员的工作、生活压力大,该群体心理健康总分及多个因子分高于全国常模,说明其心理问题比较普遍[11,12]。郭洪波对深圳市厂企劳务工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发现,心理问题排前3位的分别是躯体化、强迫和焦虑症状,因子分>4的排序第1位是躯体化[13]。本研究也发现,珠江三角洲外来务工人员躯体化、焦虑水平显著高于全国常模水平;偏重心理症状前3位的是敌对、躯体化和偏执。尽管本研究结果显示,体质、运动因素对大多数因子无明显作用,但对躯体化、焦虑有一定作用,体现了体育锻炼对改善外来务工者一些心理健康问题的现实功能。引导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参与运动、增强体质,不失为一种积极的个体心理健康调节手段。
珠三角外来务工者SCL-90总分、阳性项目数、躯体化、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因子分均显著高于全国常模。城市外来务工这一弱势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应引起关注。体质较好组、运动较多组的躯体化因子分分别显著低于体质较弱组和无运动组,运动强度较高组焦虑因子分显著低于运动强度较低组,表明增强体质、进行体育锻炼对改善躯体化症状,运动中保持一定运动强度对降低焦虑有促进作用。
[1] 张明园. 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 第2版.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17-27.
[2] 金华,吴文源,张明园. 中国正常人SCL-90评定结果的初步分析.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86,12(5):260-263.
[3] 蒋立新. 深圳市工业企业外来工心理健康状况的分析.现代预防医学,2004,31(1):59.
[4] 刘晋洪,张泉水,夏莉,等. 深圳市外来务工人员心理健康状态分析.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7):645.
[5] 廖八根,熊锡,罗兴华. 中老年人业余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关系多因素调查. 现代康复,2000,4(3):358-359.
[6] 徐波,季浏,余兰,等. 体育锻炼对我国城市居民心理健康状况影响的研究. 心理科学,2003,26(3):517-518.
[7] 何仲恺. 体质与健康关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北京体育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1. 24-25.
[8]LaFontaine TP,Dilorenzo TM,Frensch PA,et al. Aerobic exercise and mood A brief review,1985-1990. Sports Med,1992,13(3):160-170.
[9] 任未多. 身体活动与运动锻炼的心理效应. 体育科学,1997,17(5):75-77.
[10]卢三妹,李薇. 体育锻炼对职业女性心理压力影响的研究——以广州市职业女性为例.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8,28(4):27-29.
[11]刘衔华. 春节返乡农民工心理健康调查. 现代预防医学,2006,33(10):1926-1927.
[12]徐香芬,朱敏慧,李同归,等. 120名私企外来务工人员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其与应付方式间的关系研究. 实用预防医学,2006,13(1):70-72.
[13]郭洪波,罗玉梅,温菊芬,等. 深圳市厂企劳务工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2):22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