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海鹰,张喜峰,刘美玉
(山东省即墨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山东即墨 266200)
压疮是由于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引起血液循环发生障碍,发生持续缺血、缺氧、营养不良而致局部软组织溃烂和坏死[1]。压疮也称压力性溃疡,是神经内科常见并发症。一旦发生压疮,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加重病情,延长康复的时间,严重时也可继发感染引起败血症而危及生命。因此,护士必须以高度的责任心加强对卧床患者的皮肤护理,减少压疮的发生,正确的护理能使压疮得到很好的控制。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2009年7月~2010年7月,我科共收治脑卒中合并压疮患者28例。28例压疮均为院外带入,其中,男10例,女18例;年龄60~90岁,平均76岁。压疮Ⅰ期10例,Ⅱ期15例,Ⅲ期3例。经治疗与护理,完全愈合27例,基本愈合1例。
压疮主要是由垂直压力、摩擦力和剪切力引起,通常是2~3种力联合作用所致。
皮肤经常受汗液、尿液、各种渗出液、引流液等物质的刺激而变潮湿,出现皮肤酸碱度改变,致使皮肤角质层的保护能力降低,皮肤组织破溃,容易继发感染而发生压疮。
如使用石膏绷带、夹板固定时,衬垫不妥当,松紧不适宜,使局部组织血液循环不良而发生压疮。
营养摄入不足,出现蛋白质合成减少,皮下脂肪减少,肌肉萎缩。受压后,骨隆突处缺乏肌肉和脂肪组织的保护,引起血液循环障碍而发生压疮。
根据患者不同的卧位,受压点不同,好发部位亦不同。仰卧位:枕骨粗隆、肩胛部、肘、脊椎体隆突处、骶尾部、足跟。侧卧位:耳部、肩峰、肘部、髋部、膝关节的内外侧、内外踝。坐位:坐骨结节。俯卧位:耳、颊部、肩部、女性乳房、男性生殖器、髂嵴、膝部、脚趾。
观察皮肤弹性、颜色、温度、感觉。
观察高热、消瘦或肥胖、昏迷或躁动、年老体弱、大小便失禁、水肿等高危因素。据统计数字显示,40岁以上患者较40岁以下患者压疮发病率高6~7倍,>70岁的患者压疮发生率为10%[2]。
3.4.1 淤血红润期 为压疮初期,局部皮肤受压或受潮后出现暂时性血液循环障碍,表现为红、肿、热、麻木或有触痛。
3.4.2 炎性浸润期 红肿部位继续受压,血液循环仍不能改善,受压表面呈紫红色,皮下产生硬结,表皮水疱形成。
3.4.3 溃疡期 浅度溃疡期:表皮水疱逐渐扩大破溃,有黄色渗出物;感染后,脓液流出,浅层组织坏死,形成溃疡。坏死溃疡期:为压疮的严重期,坏死组织侵入真皮下层和肌层,坏死组织发黑,脓性分泌物增多,有臭味,感染向周围及深部扩展,可达骨骼,甚至可引起败血症。
预防压疮的关键在于消除其发生的危险因素,因此,要求护士在工作中做到“七勤”:勤观察、勤翻身、勤按摩、勤擦洗、勤更换、勤整理、勤交班[3]。
使用气垫床。勤翻身,1~2 h翻身1次,将患者侧倾30°并用软枕支撑,使患者始终避开自身的骨突起部位,较好地分散了压力[4]。翻身时避免拖、拉、推等动作,以防擦伤皮肤。
避免潮湿,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床铺平整无渣,被服污染及时更换,对大小便失禁者及时清理。
营养不良既是导致压疮的内因之一,又可影响压疮的愈合。因此,压疮患者应加强营养和饮食护理。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摄入,在构建新组织和对损伤组织的愈合中都是十分重要的[5]。要注意膳食调理,饮食应清淡一些,多吃些西红柿、青菜、莴苣等富含维生素的蔬菜以及富含优质蛋白质的瘦肉、鱼类、豆制品等。
4.5.1 淤血红润期 主要是去除致病原因,避免压疮继续发展。增加翻身次数,防止局部继续受压。
4.5.2 炎性浸润期 主要是保护皮肤,预防感染。有水疱者,用无菌注射器抽出水疱内的液体,不要剪去表皮,并消毒、包扎。避免局部继续受压,促进上皮组织修复。
4.5.3 溃疡期 主要是有针对性地选择各种治疗及护理措施,定时换药,清除坏死组织,增加营养的摄入,促进疮面愈合。可用红外线灯照射疮面,每日1~2次,每次10~15 min;也可用鸡蛋内膜、纤维蛋白膜、骨胶原膜等贴于疮面治疗。应经常翻身,架空患处。如疮面没有发黑,可以涂湿润烧伤膏[6]。如脑卒中患者合并糖尿病出现压疮,可以用胰岛素稀释液治疗。用生理盐水400 ml加入胰岛素400 U涂擦患处,每天6~8次,如有感染时加入适量的抗生素[7]。
①及时对患者和家属进行压疮预防的健康教育,重点提出预防的重要性。②卧床患者应保持床单平整、清洁,避免推、拉、拽。③功能障碍患者应鼓励其尽早开始功能锻炼,恢复自理。④尽可能提前使用保护性用具,如气垫,以减轻皮肤局部压力,预防压疮的发生。
总之,对于压疮的护理,护士的责任心非常重要。美国调查显示,压疮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忽视对患者的关心,而这种忽视比任何一个高危因素都更重要[8]。我科全体护理人员从思想上重视,以高度的责任心、爱心,关心和体贴每一位患者,以良好的护理使每一位压疮患者都治愈出院,从而提高了患者的生命质量。
[1]李晓松.基础护理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3.
[2]殷美杏.老年患者发生压疮的危险因素及预防[J].护理研究,2001,15(5):258-260.
[3]姜安丽,石琴.新编护理学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81.
[4]何华英,杜峻,王素芳,等.压疮危险因素预测及预防护理研究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05,20(9):803-805.
[5]董文军.褥疮护理的新进展[J].甘肃中医,2007,20(4):4.
[6]晋翠琴.护理质控对实施预防压疮报表的管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5):36-37.
[7]曾桂兰.糖尿病合并褥疮护理现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7,4(2):66-67.
[8]石兰萍.压疮相关因素的分析与预防[J].中国基层医药,2004,11(9):1039-1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