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润田
(张家口教育学院,河北张家口 075000)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许多地方政府纷纷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主导)产业,制定规划、加大投入、加快发展。因此,旅游专业人才需求快速增长,旅游咨询规划、策划服务需求日趋旺盛。作为担负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和各类人才集中的高等院校,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特别是如何对接地方旅游业发展,适时主动地为地方旅游业提供智力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服务,建立更加科学有效的对接机制,是亟待需要解决的问题。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高校旅游专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据2010年《中国旅游人才发展报告》显示,2009年全国共有高等旅游院校(包括完全的旅游院校和开设有旅游系或旅游专业的院校)852所,在校生共计49.8万多人,其中研究生数量占1.34%,本科生数量占37.03%,大专生数量占61.63%。高校旅游专业教师2.2万多人,其中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者2136人,占专职教师的8.8%。各高校结合市场需求普遍设立旅游、酒店、导游、景区管理等专业,还形成了国内外、校企、景(区)校、校校联盟等多形式、多层次的专业人才培养、培训合作模式。同时,依托高校的旅游研究规划咨询机构开始兴起,并已成为我国旅游规划、咨询的重要力量。高校在旅游专业设置、教学方法与模式、课题研究等方面探索出了许多好经验和做法。在为旅游业发展培养各类专业人才,提高队伍素质,促进管理和服务质量的提高和提供智力咨询服务等方面产生了积极作用,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但是,也要客观地看到,高校旅游专业学做研工作横向与发达国家相比,纵向与快速发展的我国旅游产业所要承担的重任来看,也面临着旅游专业设施相对滞后;整体生源逐渐萎缩;教学方法单一;专业学生能力与企业实际需要不相符;教学做、产学研结合不紧密、针对性差;专业教师普遍缺乏实际职业工作经验等诸多问题,并由此导致在校学习热情逐渐下降,毕业后流失严重。同时,由于缺乏必要的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在资源开发、项目建设、发展旅游上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而高校旅游科研又缺乏对当地旅游业发展实际的有效指导,形成“两张皮”,课题研究往往不是来自实际,与政府和企业的需要相脱节等现象普遍存在。
“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是国家确立的发展方向。当前,随着旅游消费者的需求与旅游方式不断改变,对已有的旅游服务提出新要求。旅游业正面临着更高质量、更新内容以及更多的选择和更高的满意度的服务需求,而这种需求只能通过更好的教育培训和研究,不断培养适应发展需要的人才,才能得以满足。旅游从业人员素质的高低已成为决定一个国家和地方旅游业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旅游专业教育和研究已经变得比以往更加重要,旅游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
1.地方政府和高校对旅游专业教育都存在着认识不深、重视不够和认知错位的问题。当前,我国旅游专业大多设立在高职院校和地方性高校之中,而地方政府对这类高校的管理方式还不太明朗,尚处于既不敢完全放手,也不能够尽力支持,在希望高校承担起满足本地区公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同时,在经费和特殊政策上却不能够给予足够的保证,将发展旅游产业的重点放在招商引资和宣传促销上。同时,由于近几年来报考旅游专业人数呈逐年下降趋势,加之办学成本的不断提高,旅游专业已成为高校办学中的“鸡肋”,处于“姥姥不亲、舅舅不爱”的尴尬境地。
2.对接机制尚未形成。当前情形,一方面是旅游企业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则是高校旅游专业缺乏资金和存在就业压力。高校也希望能够通过与企业或其它社会实体进行合作办学、融资,甚至是股份化办学方式解决成本扩大和学生就业问题。但是,这些办学政策的出台与否一直不明朗,办学主体没有好的预期,导致许多办学合作方式很少有实质性进展。此外,现行的教育管理体系统一过死,没有按照职业类教育规律,采取非常灵活的办学形式,更多的人将它看作是学历教育,在专业设置、课程、学制、培养标准等方面要求约束太多。同时,旅游专业需要大批的有企业和学校双重背景、懂管理、会操作的双师素质教师,由于目前没有很好的人事制度保障机制,这些人才不仅不能够吸引到高校,而且也无法促进其在企业和学校之间良性流动。
3.专业设置不合理,课程雷同、缺乏特色,导致人才供需不匹配,培养定位有偏差。一是相同专业开设过多,特色不鲜明。目前多集中在旅游、酒店服务与管理等领域,定位于管理类人才培养,学生就业期望值偏高,而企业实际需求最大的却是一线员工,两者之间出现较大偏差;二是课程体系重复,造成课程之间内在联系性差、系统性差,教学内容单一。学生专业知识趋于同质化、单一化、竞争力下降;三是新兴专业发展滞后。随着环北京休闲旅游产业带建设的不断深入和旅游新业态的出现,一些新兴的专业需求如休闲旅游、滑雪旅游、度假管理、在线旅游服务等开始出现,而限于专业设置、师资、教材等多种原因,目前只是极少的院校涉及个别专业,旅游教育与快速发展的旅游业相脱节。
4.社会大众对旅游职业认知感不强,报考热情逐年下降,导致生源质量普遍不高,影响着对接效果。当前,整个社会对从事旅游服务行业存在着很大的偏见,认为选择学习旅游专业而从事技能性工作是低等工作,是迫不得已的选择,报考人数呈下降趋势。同时,从近几年的生源质量来看,学旅游专业的学生大多数是考不上普通本科高校或进不了其他专业,也不再继续复读的“大学漏”或是各方面素质不高的学生。学生质量根本不能满足旅游业需要的知识型技能人才的实际需求,从而影响着对接的效果。
旅游经济的竞争,实质是人才的竞争。一个地方旅游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旅游人才是所有旅游业生产要素的结合点和必要条件。资源的开发、项目的选择需要高校智力支持, 企业的经营和管理、产品的营销需要专业人才, 旅游业要成为主导产业,实现持续发展离不开相应的旅游专业教育和科研的支撑。因此,高校旅游教育是地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1.发挥地方政府主导、多方联动的整体功能,在构建对接平台上求突破。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 政府、企业与旅游教育机构的各自单方面努力日趋增强,但以政府为主导、多方共同进行旅游人才培养和围绕实际发展需要进行科研的合作体系尚未形成,对接平台没有建立,整体功能发挥不足。为此,地方政府要发挥区域调控职能,制定和出台相关激励和扶持政策,投入必要的资金,促进旅游专业教育资源结构与旅游产业结构的对接,引导旅游教育向现代化、分层化、拓展化方向发展。同时,在高等院校与旅游企业之间构建对话交流的平台,确保高等院校能够准确了解企业的需求特征,及时在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实践项目的安排上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进,从而提高旅游专业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提升旅游专业教育实力,创新专业和教学方法,在建立学用结合教学模式上求突破。目前,许多地方旅游教育处于“大产业、小专业”的境地。不仅远不能满足旅游业大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而且专业设置与地方旅游业发展实际需要脱节,学生知识与能力与工作岗位不适应。为此,在专业开设和建设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上,建立适应区域旅游产业发展需要的品牌专业集群,改变传统的“大而全”的通才式专业,走细分化和特色化道路。在培养模式上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养成教育,帮助其树立“先做人,后做事”的意识,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从基层干起,切实掌握专业技能,防止眼高手低的现象出现,增强岗位适应能力;增强学生职业精神,培养职业意识。在教学方式上要针对旅游的应用性学科的特点,改变单向灌输型教学模式,结合专业特点和工作岗位实际,以提高学生能力为中心,按照职业岗位的分类,采取主题模块化教学等灵活多样方法。同时,进一步强化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中干、干中学。
3.提高师资专业化程度、实践能力,夯实对接基础,在探索产学研体系上求突破。目前,旅游专业师资来源大多是从其他专业“转行”、“半路出家”的,或从其他高校专业毕业后直接到校任教,大多没有行业背景和实践经验,在教学过程中多数是“纸上谈兵”。而发达国家从事旅游教育的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普遍占教师总数的50%以上,有的几乎达到100%。为此,一方面要聘请优秀旅游企业管理人员作为高校的兼职/客座教师,担任一定的课程。另一方面要定期选派教师到相关的旅游企业在岗学习,进一步了解企业的运作流程和岗位要求,增加实际工作经验,丰富教学案例;同时,要积极组织高校教师建立科研团队,主动承担地方旅游产业发展的调研,在实践中提供教师科研教学能力,用科研带动教学改革。
4.强化高校与旅游行政部门、行业协会和企业合作,在形成旅游人力资源开发、科研新机制上求突破。当前,旅游业正处在大发展时期,资源开发、项目建设日新月异。但也出现了缺乏调查研究、科学论证,盲目上马等现象。同时,高校旅游专业研究课题与实际需要不对称,选题与研究内容滞后,对实际指导意义不强,地方政府对发挥本地高校旅游专业智力支持不够重视,对研究成果缺乏一定的信任,总相信外来的“和尚”等等。为此,根据地方旅游业实际需要,成立以高校旅游专业教师以及社会和旅游企业各类人才为主,聘请国家有关旅游专家作顾问的地方旅游经济发展研究会,建立地方研究中心是高校对接地方旅游较好的结合点,也是构建对接平台一种行之有效的形式。一方面高校为旅游行政部门、行业协会和企业提供人才、承担研究课题;另一方面旅游行政部门、行业协会和企业为教师实践提供场所,在为地方旅游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的同时,与企业和用人单位建立起沟通交流的渠道,找到富有行业经验的管理人员担任高校专业教师,达到多方联动,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形成高校积极主动与地方政府、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企业结合,围绕政府中心、管理部门重点、企业需要,进行专业设置、课程改革、调查研究、科研攻关的良好对接形势。
综上所述,深入分析当前高校旅游专业与地方旅游业发展不适应、不对称、不衔接,从中找出影响高校旅游专业对接地方旅游业发展问题所在,力争为高校旅游专业创新与发展探索新途径;为发挥高校专业优势,积极与地方旅游业发展有效地结合以研究新出路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根据高校旅游专业需要,结合地方旅游业发展实际,找准结合点,探求突破点,抓住重点,打造亮点,才能有效推动高校旅游专业对接地方旅游业,协调、持续和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旅游人才发展研究院.中国旅游人才发展报告[R].2010-10-15.
[2]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业“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Z].2010-12-31.
[3]曹毓,施琦,郑建峰,洪艳.地方性高校旅游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高教研究,2007,(10).
[4]矫丽会,寇照.地方院校与其他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比较研究[J].运城学院学报,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