蔺建涛
(淅川县人民医院 河南淅川 474400)
59例胃癌患者的临床治疗
蔺建涛
(淅川县人民医院 河南淅川 474400)
目的 探讨胃癌患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以提高胃癌患者的生存率。方法 对2005年12月至2010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59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9例胃癌患者全部安全渡过围手术期,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对胃癌患者要早日就诊,仔细检查,胃纤维镜检查和X线钡餐检查是诊断胃癌的重要方法。对胃癌患者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手术、提高手术切除率,才能达到提高生存率的目的。
胃癌患者 诊断 治疗
胃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其发病率居各类肿瘤的首位。在不少地区恶性肿瘤死亡统计报告中,胃癌居第1位或第2位。中国的胃癌发病率以西北最高、东北及内蒙古次之、华东及沿海又次之、中南及西南最低,由于胃癌在发病的早期一般没有什么明显症状或体征,常常容易与胃炎、胃溃疡相混淆,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延误了治疗的时机,使胃癌进一步扩展。有调查结果显示,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死亡占全部恶性肿瘤死亡的63%,而胃癌死亡占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死亡的37%,由此可见,胃癌确实是一种严重威胁人民身体健康的疾病。胃癌的发病年龄以40~60岁之间为最多见,一般男性多于女性,男女之比大约为3∶1或2∶1。笔者根据多年的临床实践与研究认为其发病原因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如生活习惯、饮食种类、环境因素、遗传素质、精神因素等有关,也与慢性胃炎、胃息肉、胃黏膜异形增生和肠上皮化生、手术后残胃,以及长期幽门螺杆菌(HP)感染等有一定的关系。如何有效地治疗胃癌这种严重威胁人民身体健康的疾病,我院在临床上也进行了诸多的实践,现对2005年12月至2010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59例胃癌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报道如下。
2005年12月至2010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59例胃癌患者,其中男性49例,女性10例。男女比例为4.9∶1,年龄最大84岁,最小22岁,平均年龄58.5岁。有42例慢性胃病史3~29年,38例临床表现以上腹痛为主,11例表现为上消化道出血、进食梗噎感。
59例胃癌患者身体情况较差,不同程度存在贫血、脱水、营养不良等情况,术前予少量多次输血、血浆等,纠正贫血、低蛋白血症。幽门梗阻予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并于术前3d晚用温生理盐水洗胃,减轻炎症和粘膜水肿,利于胃肠吻合口的愈和及预防伤口的感染。并做好肠道准备。常规行心、肺、肝、肾等功能检查。
对59例胃癌患者均行胃大部切除根治术。术后7~12d拆线。
59例胃癌患者全部病人安全渡过围手术期,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胃癌临床早期几乎没有症状,但有以下症状的患者需提高警惕:(1)中年以上,无胃病史,出现原因不明的上腹不适、隐痛,尔后疼痛逐日加重。疼痛无何规律性,有时餐后有所加重,服用碱性药物无明显疗效。晚期呈持续性剧痛,可向后背部放散,食欲减退、消瘦等;(2)有长期慢性胃病史,近期加重,经药物治疗症状无明显好转;(3)小量、反复呕血或黑便,少数患者以急性大出血为始发症状;(4)已确诊有胃溃疡、胃息肉或萎缩性胃炎。
纤维内窥镜检查,是诊断胃癌最直接准确有效的诊断方法。脱落细胞学检查,有的学者主张临床和X线检查可疑胃癌时行此检查。B超可了解周围实质性脏器有无转移。CT检查了解胃肿瘤侵犯情况,与周围脏器关系,有无切除可能。实验室检查早期可疑胃癌,游离胃酸低度或缺,如红血球压积、血红蛋白、红细胞下降,大便潜血(+)。血红蛋白总数低,白/球倒置等。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等化验异常。X线表现气钡双重造影可清楚显示胃轮廓、蠕动情况、粘膜形态、排空时间,有无充盈缺损、龛影等。
正确应用根治性切除术、扩大根治性切除术与姑息性手术及短路手术。为了提高胃癌治愈率,应根据具体病情来选择手术式,术后辅以真情散治疗,不能硬性规定。此外,近年提出了胃癌微创手术是指胃镜下的胃粘膜切除和腹腔镜下的胃楔形切除、胃部分切除甚至全胃切除术。
首先要培养和培训技术精良的专业人员。要制订并积极履行专业医师准入制度,提高内镜、放射、病理及外科医生对早期胃癌的识别能力,才有可能提高我国早期胃癌的手术率。其次,规范早期胃癌诊断程序。由于消化内镜的直观性、高清晰度和钳取活体组织行病理检查的便利性,早期胃癌诊断的首选方法公推内镜检查。根据日本及欧美的经验总结,规范早期胃癌诊断程序能有效提高诊断有效性。
[1]丸山雅一.早期胃癌的临床基础.见:吴云林,丸山雅一.早期胃癌研究进展[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8.
[2]吴云林,陈丽娜,黄春兰,等.西甲硅油在内镜胃体胃底观察中的价值[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06,15(3):1~3.
[3]Ham ilton SR,Aaltonen LA.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classification o f tumors: Pathology and genetics of tum ors of digestive system[M].Lyon:IARC Press,2000:37~68.
R735
A
1674-0742(2011)06(c)-0092-01
2011-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