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急疹引起粒细胞减少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研究

2011-02-20 22:56李雪莲宋晓梅
中国医药导报 2011年8期
关键词:粒细胞外周血计数

李雪莲,宋晓梅

广东省东莞市横沥人民医院儿科,广东东莞 523460

幼儿急疹引起粒细胞减少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研究

李雪莲,宋晓梅

广东省东莞市横沥人民医院儿科,广东东莞 523460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幼儿急疹所引起的粒细胞减少症的临床研究。方法:将100例门诊诊断为幼儿急疹的患儿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双黄连颗粒口服,而治疗组加口服升白胺,分别于给药后第3、7、14天检测分析外周血象。本研究采取随机对照方法,观察非药物与升白胺对幼儿急疹引起的粒细胞减少症患儿粒细胞恢复时限的动态干预效应。结果:本研究证明幼儿急疹引起的粒细胞减少症在治疗组和对照组均于病程的第7~14天恢复,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结合血象、病史及临床特点可早期预见疾病,同时合理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较好。

幼儿急疹;粒细胞减少症;非药物干预

幼儿急疹(ES)是婴幼儿常见发疹性热病,是人疱疹病毒6型(HHV-6)B种感染所致,也叫婴儿玫瑰疹,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小儿急性传染病。临床上以突起发热,热退出疹为特点。高热时可有惊厥,耳后枕部淋巴结亦可肿大,常伴有轻度腹泻[1]。本病古称“奶麻”、“假麻”,其病因是由于外感风热时邪,郁于肌肤,与气血搏结所致。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3月~2009年7月我科门诊治疗幼儿急疹100例,经外周血象监测仪分析证实伴发粒细胞减少症[2]纳入本研究。所有患儿就诊前未接受除对症退热以外的其他治疗,并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粒细胞减少。所有病例临床表现[1]大致相同。发病年龄2~6个月40例,6~12个月60例。3 d≤病程<5 d 18例,>5 d 22例。首次检验粒细胞计数情况:计数<0.8×109/L 21 例;0.8×109/L≤计数<1.2×109/L 38 例;1.2×109/L≤计数<2×109/L 41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治疗组(B组)51例中,男 27例,女 24例;对照组(A 组)49例中,男22例,女27例。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病程、伴随症状及粒细胞减少程度经统计学处理,各项内容均无显著性差异。

1.2 方法

两组均给予双黄连颗粒(哈药集团中药二厂)口服,3次/d,每次半袋,7 d为1个疗程;治疗组同时给予口服升白胺,1 片/次,3 次/d,疗程同样为 7 d。

1.3 观察方法

两组病例均分别于给药后第3、7、14天检测分析外周血象。

1.4 疗效评定标准

无效:用药后7 d外周血粒细胞计数仍未恢复正常。有效:用药后7 d外周血粒细胞计数恢复正常。显效:用药后3 d外周血粒细胞计数恢复正常。

2 结果

两组引起的粒细胞减少症,治疗前后粒细胞计数以及恢复时间长短比较,实验结果为:A组给药后,3 d 7例,7 d 27例,14 d 9例,>14 d 6例。 B 组给药后,3 d 11例,7 d 26例,14 d 9例,>14 d 5例。两组治疗前后粒细胞计数结果比较,治疗前A 组(1.16±0.30)×109/L,B 组(3.49±1.14)×109/L。治疗后 A 组(1.08±0.53)×109/L,B 组(4.12±1.32)×109/L。

3 讨论

幼儿急疹也叫婴儿玫瑰疹,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小儿急性传染病。临床上以突起发热,热退出疹为特点,多发生于春秋两季,男女发病相当。其特征是发热3~4 d,可达39~40℃,热退后全身出现红疹,并很快消退。咽喉可能有些红,颈部、枕部的淋巴结可以触到,但无触痛感,其他症状和体征方面缺少典型的阳性发现,早期难以确诊[1]。患儿家属对此病的认识还比较欠缺,容易造成恐慌,而医生因个人技术水平或客观诊断条件的限制,容易出现误诊为细菌性皮肤病而滥用抗生素而造成耐药菌的频繁出现。所以对这种常见病的早期认识和了解,显得非常重要。幼儿急疹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特点,发病年龄和发病季节,有以下几点:①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大部分见于春秋两季,发病年龄以1岁以下患儿多见。②红色细小密集斑丘疹,头面颈及躯干部多见,四肢较少,1 d出齐,次日开始消退。高热3~5 d,热退疹出[2]。③骤起高热,而其他临床症状较轻。④颈、枕、耳后淋巴结肿大压痛,悬雍垂可见永山斑是本病的早期特征性体征。有些患儿还伴有腹泻。⑤周围血白细胞减少,淋巴细胞分类计数较高,粒细胞减少明显为早期诊断的重要特征。⑥一般状况良好,但有报道认为前囟隆起高达31.6%,少数患者可出现并发症[3]。本病可以自愈,预后较好。本病的病原体为人类疱疹病毒6型,也就是HHV-6。HHV-6属于双链DNA病毒,目前临床上没有特效药物治疗,故治疗原则以对症处理为主,抗病毒治疗则以中药为主。幼儿急疹引起的粒细胞减少症,目前临床上多给予升高白细胞为措施,药物有Vit B4或升白胺等。本研究证明幼儿急疹引起的粒细胞减少症在两组均于病程的第7~14天恢复,无显著性差异。有报道认为,使用干扰素可缩短疗程,无并发感染时不使用抗生素[4]。治疗上以对症治疗为主,物理降温或者合理的药物降温以及抗病毒治疗等。

总之,要早期诊断,注意鉴别诊断,合理地使用中药和西药,同时要减轻家属经济上和心理上的负担,尽量少使用抗生素。

[1]沈晓明,王卫平.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2]吴瑞萍,胡亚美,江载芳,等.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6:738-739.

[3]顾建月,姚蕾.幼儿急疹51例临床分析[J].浙江临床医学,2007,9(1):67.

[4]纪桂春,王晓霞.干扰素治疗幼儿急疹所致发热的临床观察[J].中国保健:医学研究版,2007,15(15):42.

R969

B

1673-7210(2011)03(b)-138-02

2010-10-29)

猜你喜欢
粒细胞外周血计数
古人计数
经方治疗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引起发热案1则
递归计数的六种方式
古代的计数方法
这样“计数”不恼人
白血病外周血体外诊断技术及产品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的治疗进展
误诊为嗜酸粒细胞增多症1例分析
结肠炎小鼠外周血和结肠上皮组织中Gal-9的表达
慢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IL-17和IL-23的表达及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