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国
关于初中历史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王志国
新课程实施以来,广大历史教师围绕新理念、新课标组织教学,历史课上出现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可喜的变化。45分钟的课堂里常是欢声笑语、高潮迭起,好像历史课已经走进了新课程的最佳状态。其实并非如此,笔者认为,有些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是片面的、肤浅的,突出的表现是重现象轻本质、重形式轻实质,使课堂中出现虚假的繁荣。笔者通过下学校听课、评课,对历史课堂实践中某些教学行为和现象进行剖析,对初中历史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提出几点思考。
新课程改革抛弃了知识本位观,反对那种不顾学生感受、体验和需要以及把学生当做知识容器的观念。但是,它并不排斥知识本身。相反,改革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历史新课程从义务教育的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的特点出发,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基本的历史知识包含重要的历史史实和基本的历史线索两部分。笔者在听课的过程中发现,一些教师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达成的过程中,更多地关注了后两者。他们把大量精力用在如何使教学形式多样、手段先进、方法灵活上,课堂上关注学生的体验和感悟,但在完成知识目标的教学中常常蜻蜓点水,似乎强调了基础知识就背离了课改的初衷。例如,有位教师在设计“春秋争霸”一课时,课前布置学生把这课出现的成语“一鸣惊人”“退避三舍”“围魏救赵”等以自己喜欢的形式表现出来,形式非常活泼。但是,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是什么?齐桓公、晋文公成就霸业的原因是什么?这些本应在师生的活动中解决的知识,却不了了之。
学生只有在掌握基本的历史线索和具体的历史知识的同时,才能形成历史学习的初步能力,才能真正学会学习。因此,要真正实现历史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不仅不能贬低知识的地位,反而应当进一步强化知识的作用,通过师生的活动,最大限度地充实和丰富教科书所设计的历史基础知识的框架,使文字知识“活”起来。能否做到这一点,直接关系到历史知识的质量和水平,进而关系到三维目标能否有效达成。
历史课程标准提倡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教师积极探索多种教学形式,改变过去那种严格按照教学流程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的状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课堂讨论、组织辩论会、编历史剧、开展历史知识竞赛、成语接力赛等都是常用的教学形式。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可以投身其中直接参与教学,师生、生生之间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
但是,有些活动作为一种教学形式只是一种点缀。例如,历史剧是学生非常喜欢的形式,但是教师在设计这些活动、指导学生编演时没有充分考虑要达到什么目的,学生可以从中了解些什么,有时候表演的过程中学生嘻嘻哈哈,内容简单,形式单一,表演过后就进入下一个环节,至于剧中表现的主题思想是什么就不得而知。如“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哪些”,这样的问题书中是可以找到答案的,只要给学生时间看书,学生就能归纳出来,讨论实在是画蛇添足,不但不能开启学生的思维,引发争论,久而久之还会泯灭学生思考的热情。因此,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从教学需要出发,从学生需要出发,不能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追求表面的形式,会远离新课程的要求。
为了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教师可谓绞尽脑汁。有些课堂确实活起来了,教师与学生平等地交流、探讨,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可是,另一个问题也随之出现,有时候,学生一旦动起来,课堂秩序就没有了,学生各说各的,似乎发表意见的学生或者小组与自己毫无关系。
“科学技术的重大成果”一课,其教学内容有三小目:1)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2)数学研究的硕果;3)医学、农学、地理学的成就。任课教师在设计这节课时采用非常灵活的方法:“你认为以上3个方面中探讨的哪项成就对后世的影响最深远?”按照自愿的原则进行组合,持相同意见的学生到一个组,阅读课文,补充资料,然后分组坐定之后,交流各自的看法。各小组的学生非常积极,从各个角度论证本组所选的成就的重大意义,教师作适当点拨。
应该说,教师的教学设计是比较新颖的,改变了过去文化课教学中的枯燥乏味,学生学习、参与的热情被激发出来。但是,在其中某一个小组阐述观点、表达成果的时候,其他小组的学生要么忙着整理自己的资料,要么说笑、吵闹。学生不倾听,不补充,不否定,明显的错误发现不了,对于每个小组成员来说,他只是了解了本小组的研究内容,而对其他小组完成的那部分知识就知之甚少。毫无疑问,失去有效的课堂管理,就不会有成功的课堂教学。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在日常的教学中和学生一起建立起新规则,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质疑,同时学会理解别人、尊重别人,共享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成果,在追求课堂的民主、开放的同时有共同遵守的秩序和规则。
历史新课程教学实施的一个基本原则是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听课中欣喜地看到,大多数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非常注意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有时在气氛热烈、民主的课堂里却只能看到学生的风采,教师扮演的似乎是可有可无的角色。
例如,有一位教师在讲“南方经济的发展”时,把全班分为若干小组,教师在课前把问题布置给学生,由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上课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谈本小组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由于各小组准备充分,所以学生的热情很高,也讲得头头是道。但是受年龄、阅历及知识水平的限制,有些问题说得不够完整,有些观点也有失偏颇,教师在小组总结时应该予以补充和纠正。可是在一节课里教师只是在各小组间穿行,就像一个旁观者,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指导。
新课程下教师的角色确实发生变化,但是教师的作用不但不应削弱,反而应该加强。新课程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但这种“自主与探究”有时会使学生不知所措,需要指导、点拨和帮助。因此,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除了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供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外,更应该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方式,掌握学习策略,同时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情感,与学生一起去寻找真理,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向导。
总之,历史课堂中出现的合作的低效、提问的泛化等问题是教师必须认真思考和应对的。课堂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归属和落脚点,解决现存问题,推进历史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对一线历史教师来说任重道远。
10.3969 /j.issn.1671-489X.2011.10.142
(作者单位:湖北省郧县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