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 于猛
由于诸多历史原因,多年来我国形成了一整套具象写实的教学体系和思路,以八大美院为代表的社会现实主义教学体系和创作思想成为了中国艺术的主流。学院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一大批在国内具有重要影响的艺术家,这一时期的教学思想,在20世纪初到五六十年代,随着留学归来的老一辈艺术家被带到了中国,对现代中国的美术学院教学体系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到了七八十年代,国门第二次打开,当代艺术在中国蓬勃发展起来,一些人和院校从一个极端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全盘否定了前辈的教学思想和建立起来的体系,艺术圈和教育界里到处是革命的旗帜,狭义地将具象艺术连同俄罗斯现实主义打成了批判的对象,试验、观念、表现,各种主义充斥着校园和我们的大脑。就像现实主义占领中国一样,这次思潮和变革也有其历史必然性。今天,我们有必要冷静地思考一下,作为全国雕塑艺术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基地,美术院校到底应该为将来的雕塑艺术家提供什么样的基础,教学大纲中基础的概念又是什么呢?
我认为:在雕塑教学过程中,今天的基础就是为以后创作所做的所有准备,它包含一切必要的条件,而不仅仅是解剖得准确。而且这个基础应是有针对性的,我们既要培养学术型的雕塑艺术家,还应为培养实用雕塑艺术工作者服务。在不违背雕塑艺术教育规律的前提下,要根据不同的社会需要,根据学生不同的能力和兴趣,在课程安排和教学目标上建立多种机制和多层次标准。第一,基础教学过程应该在一个交流发展的状态下进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自主控制加工信息的能力,让学生独立思考,老师在必要时给予引导、示范作用。由此,学生获得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具有了更重要的对艺术和人生的独特理解。在方法上还要提高学生对专业的热情,突出学习的主动性。第二,在教学内容上,多年以来雕塑教学中所采取的偏重培养学生人体写实能力的教育理念,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当代雕塑艺术发展的需要,必须将抽象造型艺术能力的培养、理论的学习、意识理念的更新、责任感和自信心的提高纳入到学习内容中来。第三,在课程的安排上,有必要调整教学课程的整体布局和安排。艺术院校的雕塑课程在以人体泥塑课作为重点课程的基础上,应根据研究方向和地域特色多增加一些材料课和实践课,如:石雕、金属工艺、陶艺、冰雪等,而且要将之放在与人体教学同等重要的位置。要做深入的研究而不仅仅是对技法的了解,使之与当代艺术发展和地域文化发展战略相适应。
雕塑语言的发展从罗丹时代开始,从雕塑内容(主体)过渡到雕塑的形式(造型),然后又从形式到材料,最后发展到材料、观念、过程的综合体。虽然当代的雕塑艺术语言已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但无论如何发展,艺术创作都离不开认知的作用,都不可能回避客观事物并与之相联系。具象的表达手段是非常必要和有生命力的,具象的艺术创作仍有着极大的发展空间。因此雕塑教学中具象基础训练仍是最重要的。
所谓具象基础就是培养再现的能力,但它并不是表面简单的复制,而是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的产物。它不仅是技法、技巧的训练,同时也是认知的过程,不只体现在具体作品里,更存在于创作者的思想意识当中。它不是写实主义,而是具象的表达。
雕塑作品的纪念性特征决定现实主义题材仍是当今世界多元文化中雕塑艺术教学和艺术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其他美术专业,雕塑专业的技术性要求是最高的。雕塑专业的学生首先要学习掌握形体、空间、材料的运用和表现。观念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扎实的基本功的支撑,观念也只能是空中楼阁,难以实现。
在教学改革上,并非新的就一定是好的,传统的就一定是守旧的。传统的东西经历了实践的考验和时间的沉淀,有其自身的存在价值。教学并不是像艺术家创作作品那么随意。教学中的基础教学尤其要具备科学性、系统性和教育性,不能太过于随意。基础教学上的盲目跟风会使教学陷入混乱。所以,现代基础教学体系在强调拓宽学生知识面的同时,在专业范围上还要求具有专业性、研究性、学术性。对于中国的雕塑基础教学而言,深受列宾美院雕塑教学体系影响的传统写实教学是不能完全放弃的。泥塑人体作为雕塑具象基础训练的有力手段也必定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继续作为美术学院教学的重要部分。
具象基础训练的主要内容是对自然形体的认知、理解和塑造。
什么是形?这个问题看似简单直接,但其本质是抽象而复杂的。许多人经过多年的训练可以把一件东西做出来,但其实是临摹和抄袭的,是没有生命力的复制。究竟什么是形呢?在雕塑这门三维空间的艺术里,形就是占有三维空间的实体和被实体所包围和分割的三维空间。
形和体是不可分离的孪生兄弟,在研究形的同时,我们应加强对体的认识,不能以认识了几块骨骼,记住了几块肌肉作为教学的要求,还要加强对几何关系的认识和理解,突出“体”的概念,包括体积感和重量感,特别是重量感,它与材料感有着密切的关系。摩尔说:“一个对雕塑敏感的观察者必须学会把形体作为单纯的形体来感受,而不是作为描述式记忆来感受。”只有这样才能理解“人体的形态变化是由不同类型的体组成的”这一雕塑理念。在解决形体问题的同时,应鼓励学生在表现方法上进行大胆的探索和尝试,并引导其逐步形成自己的艺术语言表达方式。
长期以来人体写生训练一直是泥塑课的主要内容,并把人体结构的研究和表现作为评判的主要标准,但是却忽视了一个更重要的问题,那就是雕塑的语言。我在这里是把人体的语言和雕塑的语言区分开的。从古希腊到罗丹,人体一直是雕塑的唯一重要命题。然而从罗丹时期特别是罗丹后期的艺术实践中,人们逐渐看到了一种独立于人体语言之外的雕塑语言。人们很明显地可以看出,罗丹已经把注意力从表现人体骨骼肌肉的生动变化和人物情感的矛盾冲突转移到人体自然运动中形成的团块和形式感上来。另外,罗丹此时已经注意到了雕塑材料本身的特性和材料的塑造过程对作品所产生的影响,开始寻找人体以外的雕塑语言和泥塑过程中存在的材料感。这种对于材料的觉醒,对后来的雕塑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马蒂斯、布朗库西以及后来的贾科梅蒂等人。
了解并分析从罗丹、德加到马蒂斯、布朗库西在雕塑语言上对待人体解剖态度的变化,对于我们今天所从事的泥塑教学,特别是基础教学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泥本身所包含的材料语言能够启发我们的空间想象力,使我们的作品具有一种脱离于人体解剖之外的雕塑语言。
在泥塑训练中,要使学生将对形体的感觉和材料的感觉结合起来,用手中的泥来塑造一个来源于模特又脱离模特的崭新的东西。现代雕塑艺术“人体”的概念已经不能代替雕塑的概念了。在人体泥塑写生训练中要强调做“雕塑”而不是做“人体”。作为新时期的美术教育,基础训练应该是现代艺术的基础。我们既要强调对人体解剖结构的观察和研究,又不能把学生对人体的自然形态及解剖结构作为雕塑的唯一评判标准。应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感觉寻找雕塑语言。在训练中适当考虑淡化“写实”的概念,不要让写实能力的训练成为感受雕塑语言的障碍。应该引导学生把一部分注意力放在自身对自然的感受上,去感受自然形体在空间中存在的最基本状态,通过感觉、理解以及塑造过程来领会古典写实风格所包含的雕塑语言,而不是简单地获得描写自然的能力,这才是我们教学目的的核心所在。
所谓创作个性,就是艺术家个人艺术形象的专有符号。艺术家只有使个人主观方面的特点得到充分发挥,对美的事物有着独创性发现,作品才会具有价值。
具象雕塑也存在个性,也必须要有个性。因为每个人对自然的感觉都是不一样的,感受方式也不尽相同,在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去寻找认识自然的独特途径,不应该以单一的模式来要求所有学生。应该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注重培养和开发学生自身所蕴含的创作潜能,关注个性化的东西。学院作为学习和艺术创作的阵地,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对学生这方面的引导和培养,为他们提供广阔的艺术创作与想象的空间,提供探索艺术真谛的平台,加强其对艺术流派、艺术现象、艺术形式的分析鉴别能力,提高自主意识,加深对艺术的认识和个性的理解,使他们在学院能够形成良好的艺术品格和人生理念,在以后的雕塑创作中,就艺术语言做出相应选择,深入持久地探索,形成个性化风貌,用与众不同的作品丰富艺术宝库,使当今多种多样的审美需求得到满足。
在美术学院的一切学习都可看作是基础训练,其中不只是具象写实能力的培养,还包括抽象造型能力的提高,不仅要学习技法,还应注重理论的学习、观念的培养、意识理念和责任感自信心的提高。我们应全力为他们提供尽情发展的平台,帮助他们发现自己内在的艺术生命的潜能,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当代雕塑家所必需的综合能力,使学院成为他们成功的起点。这就是我们教学的宗旨。所谓的基础训练并非只是规定的几门课程,而是存在于教学和训练的各个环节和过程当中的。对待基础的态度关键在于教育者的认知,在大范围内实施要靠教学体系的建立和思想的完善。总的来说,美术院校的教学要扩大基础的范围,强化基础的意识,改变对基础的认识,适应新时代对基础教学提出的新要求,最终培养出适合当代艺术发展和社会实际需要的人才,这便是本文探讨的宗旨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