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中初
(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
在近代中国,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报纸、杂志等职业化的大众媒体与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尚有距离,但在共产党局部执政的革命根据地,由于政治宣传的需要,大力倡导“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路线,以政治推力促进普通民众与新闻媒体的联结,黑板报就是因时制宜的一种重要的新闻传播媒介形态。由此,黑板报也广泛存在于革命根据地的中小学校之中,它不仅成为儿童参与媒体实践的实现方式,同时也是儿童实现政治社会化的重要载体。
黑板是随着近代教育的兴起而普及的一种教学媒介。“鸦片战争后,教育走出了家庭,‘学校’代替了‘私塾’,课堂教学形式代替了个别教学的方式,这时黑板应运而生。”[1]在我国,黑板不仅是一种教学媒介,也是一种新闻传播媒介。黑板由一种教学媒介延伸到新闻传播媒介,也就是从黑板发展到黑板报,主要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新闻体系内、在党的新闻事业要走群众路线的理念导引下得以实现并发扬光大的。
中国共产党自有革命根据地之始,①就把新闻媒体当成是对民众进行宣传动员的重要工具。为了尽可能地发动群众,共产党想方设法推动新闻媒体与民众的接触,因此在重视报纸、广播等专业媒体建设的同时,也非常重视黑板报等非专业媒体的推广工作。与普通报纸相比,黑板报具有成本低廉、出版方便、传播灵活等特点,所以在各个时期的革命根据地,黑板报一直是我党重要的信息传播工具。“黑板报为宣传革命理论,为唤起人民群众,为夺取革命的最后胜利,是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的。”[2]在此背景下,黑板报作为一种新闻传播媒介形态,也广泛存在于革命根据地的学校中。在陕甘宁边区,完全小学、普通小学、中心小学所在地大多有学校师生参与出版的黑板报。[3]解放战争时期,山西阳城城关的六个小学都专门建立了黑板报通讯小组。[4]
革命根据地儿童参与黑板报工作是非常积极的,如在陕甘宁边区就有很多生动的事例。八路军抗属子弟小学黑板报的主编和编辑人员都由学生担任,他们还专门成立了报纸编辑部,出黑板报时,“用心把字写得端正,并且想出办法,把他们的报装潢得好看,他们用颜料把粉笔染成红色、黄色、蓝色、绿色、紫色,每期都画一个新鲜的报头,又征求同学们的意见,给他们的刊物取了名字,每期出来,都是红红绿绿、花花草草,很合乎小读者的口味。”[5]为了扩大黑板报传播的参与面,一些学校也积极鼓励儿童为黑板报投稿并参与制作。陕甘宁边区绥德吉镇完小的黑板报上,登了谁的稿子,就在文章底下署上谁的名字,并在放学站队时,将登出的稿子向同学宣读,结果同学们投稿非常踊跃,仅1945年下半年,学校黑板报就收到五百来篇稿子,登出来的有二百篇。充足的稿源使得学校的黑板报每两三天就更换一期,保持了内容的新鲜与活泼。[6]371-372刘家岭“保小”还对黑板报的积极投稿者实行奖励:一等奖为十张雪白的麻纸,二等奖为五张雪白的麻纸。据相关当事人回忆,在当时纸张极其缺乏的情况下,这种奖励已经是非常丰厚的了。[7]146
由于操作上的简易性以及与信息接受对象的接近性等特点,黑板报成为根据地儿童参与媒体实践的便捷形式。通过“自己编”、“自己看”的过程,儿童不但传播、接收了很多信息,同时也在这一过程中促进了自身的政治社会化。
根据地的儿童把黑板报作为传播新闻时事等各类政治信息的一个阵地。如绥德吉镇完小的黑板报,在1945年发表的时事报道就有“该杀的反动派,勾结美国反动派打内战”、“惊人的消息”、“毛主席回来了”等等。[6]373刘家岭“保小”的黑板报《小战士》时常摘登新华社发的消息,如光复延安、宜川大捷、击毙匪军长、攻克洛阳、活捉敌魁等,一些特大新闻还经常用号外的形式登出,催人精神振奋。《小战士》也有很多反映当时形势的歌谣,如:“天晴了,雨停了,地主变成狗熊了。”“孩子孩子好好睡,妈妈今天去开会,开会干什么,斗争大恶霸……”[7]145-147通过黑板报的传播,扩大了一些重要政治信息的覆盖面,而且由于其采用符合儿童阅读特点的生动活泼的传播形式,有助于强化政治信息的传播效果。
黑板报还大量报道身边人、身边事,以表扬和批评的方式进行儿童群体之间的自我教育。在陕甘宁边区绥德吉镇完小的黑板报上,谁的行为应当表扬,同学们就写出来投到报上。如:“竞赛改变了他”、“三年没说话,现在合好了”、“见钱不爱,拾物送还”、“桂英是读报模范”、“一组坐了飞机,大家赶快追”、“抢捞英雄得奖,多光荣”等等。[6]373儿童们英勇对敌的事迹也是黑板报报道的内容之一。l944年春天,山东根据地东营东六户村小学生苏小联抓住汉奸特务童邦显,学校黑板报马上就写道:“儿童团,苏小联,捉住特务童邦显。”[8]黑板报也经常刊登一些批评性的稿件,并且能取得不错的效果。如一篇题为“对不起同学”的黑板报文章这样写道:“我叫思聪,昨晚上自习时,我见墙上有个蜈蚣,我就用灯去烧,一下子把灯弄熄了,影响了大家,多时不能学习,真对不起同学们。”[6]372《人民日报》曾经刊登过《我们怎样改造了李久铭?》一文,提到一位名叫李久铭的学生以前非常调皮捣蛋,后来老师分配他做小先生,使他受到一些磨炼,思想产生了触动,就给黑板报写了一篇稿子说:“从前班主任和老师管我,总不想听,有时故意气他一下,看他有什么办法?!现在让我管理小同学,他们不听话……我更认识了从前的错误。”[9]
显而易见,黑板报传播的这些信息所蕴含的“团结互助”、“热爱集体”、“争取先进”、“拾金不昧”等主题,都是与当时革命根据地倡导的主流意识形态相符的。这些既接近又生动的信息,为儿童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具体的事例,并通过典型模范的示范,强化了他们政治心理、政治价值观的塑造,进一步实现了儿童的政治社会化。
在革命根据地,民众文化水平普遍低下,而儿童群体因为接受了学校教育,文化水平相对较高,所以党组织十分注重让他们成为新闻信息的二级传播者。1933年,湘赣省苏维埃政府就明令:“各种赤色学校不是单纯读书机关,要成为省苏维埃共产党的宣传者。共产党苏维埃的政纲法令和各种决议,教职员应经常告诉学生,由学生传达到家庭及广大工农群众中去。”[10]因此,根据地的儿童不仅要在学校里编办黑板报,还要积极承担学校之外的黑板报的出版工作,以此发挥社会传播的作用。
根据地儿童以黑板报等为阵地,用生动、通俗的形式,及时向民众传播一些重大的时事新闻,宣传形势和党的方针政策。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根据地,很多村庄都有墙报(墙报和黑板报形式上区别不大),苏区“列宁小学的师生和群众都参加编写。墙报的内容主要是配合中心任务和反映群众的生产和生活,象扩大红军、生产计划、介绍经验、批评表扬等,对群众的教育作用很大”。[11]如1930年第一次反“围剿”胜利的消息传到列宁小学后,同学们以龙岗大捷为内容,写文章、出墙报。有的学生在墙报上写道:“龙冈战鼓响连天,白匪蠢动龙江边;红军奋勇冲上前,罪魁辉瓒把头献;头漂赣江往下流,流向南昌入灵柩;胖子闻讯大恐慌,哭肿眼皮断肝肠。”另外还配上一幅大漫画“鲁胖子哭头”(当时江西省政府主席为鲁涤平,外号鲁胖子),路人见了都开心大笑。[12]曾经担任《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的石英小时候参加过村里黑板报的编辑工作,他在办报过程中就及时把山东根据地出版的《大众报》的新闻转载到黑板报上。[13]山东抗日根据地还出现过一名出色的黑板报主编苗得雨。他当上了儿童工农通讯员,积极给报纸写稿,因而被大家推荐出任村黑板报的小主编。于是,苗得雨就仿照正规报纸,把村里的四块黑板报变成四个版,分别刊登国内外大事、本村新闻、文艺作品和服务信息。[14]
儿童们面向社会所办的黑板报利用通俗易懂的小调、快板等形式表扬先进、批评落后,促进了根据地民众执行政策、支持战事、投入生产,起到了良好的舆论引导作用。太岳根据地的士敏王溪小学在1947年的春耕运动中,发动学生设立十块黑板报进行宣传,其中小学生编的板话对该村组织劳动起到了很好的鼓动作用。[15]山西阳关城关小学生编了这样的快板表扬纺织模范:“南关新成妈,织布是行家,她给人织布,人给她纺花,变工互助好,落得人人夸。七十五匹布,今年新计划,除了织布外,还要种庄稼,有吃有穿有钱花,喜得全家笑哈哈。”[4]儿童办的黑板报也登批评稿,并且同样对成人有监督力。前文提到的苗得雨回忆:“有一次两个壮年支前开了小差,黑板报提出批评。他俩听说了傍黑悄悄去瞅了瞅,脖子一阵发热,第二天天不亮又上了前线。我们见批评效果已达到,连忙把批评内容擦去,换上了表扬稿。”[14]另外,黑板报也刊登各类实用信息,如有关庄稼种植、人畜疾病、文化学习等内容均有涉及。这样,黑板报就成为一个村庄里名副其实的信息舆论中心。
在中国共产党的新闻体系内,党的新闻事业坚持走群众路线,其具体体现就是“全党办报、群众办报”。在此理论指导下,在各级组织层层办报的过程中,报纸、广播等专业媒体广泛吸收社会各阶层成员参与办报,通过这种形式实现民众的自我传播、自我教育。为此,党的宣传工作领导人胡乔木曾经专门撰文《人人要学会写新闻》进行公开的倡导:“我们做革命工作而又能识字作文的人都应该学会写新闻,就如同都应该学会说话一样。为什么,因为新闻是今天最主要、最有效的宣传形式,不学会使用这种形式,他就不要说什么宣传——而宣传,当然是我们大家都有责任。”[16]既然人人要会写新闻,这其中当然也包括儿童。在革命根据地,学校不仅鼓励儿童接触报纸、阅读报纸,同时也充分利用黑板报这种形式给儿童提供了可能的媒体实践途径。
要让儿童参与新闻传播的实践,首先得让他们具备相关的知识。在胡乔木的公开倡导之前,革命根据地的学校已经在有关教材中安排了新闻写作的内容。1945年5月陕甘宁边区出版发行的《中等国文》第一册中专门有如何写新闻和办黑板报的章节。[17]在当时的写作训练中,新闻写作已成为一个重要部分。②有关黑板报的教学也非常详细,具体到黑板报的作用、内容、形式、文章体裁、与群众的联系以及与专业报纸的区别等等。[18]
课堂的教学活动增加了儿童对新闻传播知识的了解,为他们参与新闻实践创造了条件。在经济条件困难,物资匮乏的革命根据地,这些经济实用、出版灵活的新闻媒体数量众多而且发挥了极大的影响力。正是这些非专业媒体的存在,为儿童开辟了媒体实践的广阔天地,同时也为他们实现自身政治社会化提供了一条重要途径。从这一角度来看,黑板报是有其特殊的历史贡献的。这种传统,影响到建国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
近代以来,人们逐步意识到新闻媒体与社会变迁的深度关联,于是,不断有开明人士撰文呼吁要在学校教育中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培养儿童的读报习惯,并且鼓励他们开展新闻实践活动。可是,因为各方面条件的限制,这些设想的实现困难重重。在共产党局部执政的革命根据地,党利用黑板报并使之成为儿童参与新闻传播实践的平台,虽然主观上有政治宣传的意图,但客观上也促进了儿童与新闻传播的关系,它让儿童亲身感受到传播媒介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无疑具有进步意义。如今,作为教学媒介的黑板继续在教学活动中发挥作用,而作为新闻传播媒介的黑板报,虽然在学校还能看到它们的身影,但在媒介形态日新月异的现实社会情境中,黑板报渐渐隐退已是一个明晰的趋势。然而不容忽视的是,鼓励儿童参与媒体实践并以此推动自我教育的传统并未因此淡化,报纸、广播台、电视台、网站等各种媒体正以方兴未艾的态势在中小学校里生长,并在儿童社会化的过程中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注释:
①本文所指中国革命根据地是指1927年至1937年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共领导的农村革命根据地、1937年至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以及1945年至1949年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各解放区根据地。
②值得注意的是,直到今天的中小学语文教材中,依然有新闻单元的内容。
[1]黄成栋,黄阿英,周家健.小学语文教师手册:下册[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4:794.
[2]白江.怎样办黑板报[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2:1.
[3]李文.群众办报思想的重要实践基础——黑板报[J].新闻知识,2008(3):64-66.
[4]文著.阳城城关的街头黑板报[N].人民日报,1947-07-25(4).
[5]程今吾.延安一学校——一九四四年九月到一九四六年三月的八路军抗属子弟学校[M].上海:新华书店华东总分店,1950:45.
[6]萧云.吉镇完小的娃娃报[C]//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陕甘宁边区教育资料:小学教育部分下.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7]萧铁.在革命摇篮里成长[C]//北京育才学校.从延安到北京——北京育才学校校史资料选.北京:北京育才学校,1983.
[8]苏明政.广北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广北县十区[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东营市东营区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东营文史资料:第3辑.东营:东营区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92:57.
[9]韩作黎.我们怎样改造了李久铭?[N].人民日报,1949-06-11(4).
[10]湘赣省苏维埃执行委员会.湘赣省苏维埃政府训令[C]//陈元晖,等.老解放区教育资料:第一卷.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95.
[11]陈元晖.老解放区教育简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35.
[12]谢兰庭,甘奎锡.莲花列宁学校[M]//湘赣革命根据地.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1:1197.
[13]石英.最初的读报“爱好”[J].传媒,2001(6):29-30.
[14]苗得雨.村报[J].青年记者,1987(2):28-29.
[15]本报讯.太岳中小学校积极参加生产[N].人民日报,1947-03-31(2).
[16]乔木.人人要学会写新闻[N].解放日报,1946-09-01(4).
[17]李亚洲.陕甘宁边区语文教育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2.
[18]潘开沛.学生在教员的辅导下自学,教员在学生的自学中辅导——中等学校教学法的研究和试验[C]//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陕甘宁边区教育资料:中等教育部分下.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304-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