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 平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是语文教师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笔者通过多年教学,认为中学生作文弊病主要有:审题不清,偏离题意;认识肤浅,内容空洞;感情失真,选材失当;思维混乱,忽视构思;言不及义,语言无味。对于这些弊病我们的作文教学如何做到治标治本,业内同行有不少好的良方,使人受益匪浅。笔者也从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中进行了总结,结合学习新课改进行了一些思考,感觉如果从新课改三个维度去全盘考虑作文教学思维,更能实现新课改提出的“以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为指导,以全体学生为主体,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总目标。
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三个维度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是核心目标,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如果能紧扣这三个目标,那么学生写出的作文是很有水准的了。但我们的作文知识很多,学生的能力并未得到提高,常在过程和方法上纠结,写出的作文情感和价值观都很肤浅。因此作文教学应认真研究这三个维度,促进学生作文水平的全面发展。
(一)知识与能力。现在的写作知识很多,课本里有,参考书更是琳琅满目,我们如何选择知识呢?从目前课文的编排目的来看,课文与写作还是紧密相关的,那就让我们回到叶圣陶的那句话 “课文无非是例子”吧。课文可以成为习作的例子,但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以课文为范文的,如何把课文的知识训练成学生的能力来,这值得我们好好研究。如叶圣陶的《苏州园林》其实是一篇很好的范文,但光是这样让学生学完课文,然后到公园或校园游玩一圈回来就能写出一篇 《某某公园一角》《校园掠影》,那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写出的作文往往方位混乱、内容空洞、语言无味。如果我们认真考虑知识与能力的距离的话,我们实际上可以在两者之间给学生架设一些“砖头、石块、木板,”助学生从此端到达彼端了。一个特级教师很聪明,她在课文知识与作文之间加了两个环节——学完课文后让学生去游公园,然后做一个盆景,再来写作文。学生在游完公园后,为了做盆景,他们到花鸟市场采集原材料,然后取舍、安排、斟酌,在做盆景的过程中一步步地思考着、实践着、与别的同学比较着。做出的盆景不仅有假山、有沼泽、有桥梁、有亭子、有树木……有些别处心裁的还在水边按上了一个垂钓的渔翁!他们在做盆景的过程中多次研读了课文,做的时候脑海里浮现的是现实中的公园景致。因此叫他们当堂作文时,他们对着自己的盆景,心中自有丘壑了,有了写作的素材,有了写作的冲动,写起来才会有条不紊。写作知识在一个多星期的实践中发酵、酝酿,终于提升成了写作能力。
如果我们注意到了在知识与能力间架设了各种巧妙的铺垫,那么学生的写作知识到写作能力的转换就会更容易些了。
(二)过程与方法。
目前,如何对学生的写作过程进行指导是作文教学研究中的薄弱环节,初中的语文新课标中关于作文教学的指导思想中就明确指出:“作文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但对很多学生来说,光是开头,就觉得笔有千斤重,更不说享受过程了。课程标准强调在实践中学习,“过程”重在“亲历”。但是如何在作文课堂上唤起学生的亲历记忆,浙江作文优质课的一等奖的获得者张全民老师上的作文课——《感受、唤醒、表达》,很值得我们借鉴,现将他的教学过程简要摘录如下:
讲述文章《阳光地带》,启发学生:写作首先要有自己对生活的特殊感受。
目的在于提供情境,营造一种生活中并不是没有美,而是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的氛围,唤醒学生的审美感受力,为下一环节营造氛围。
感受不受限制,可以是对音乐本身的,也可以是由音乐产生的联想。
教师将自己写作《关于马思聪及〈思乡曲〉》的过程原生态地展示出来,让学生动态地体验该例文的写作过程。
再听《思乡曲》,写下自己的感受。文体、字数、题材不限。
发表感言,送出巴金的一段话
这堂课以感受——唤醒这两个环节,不仅让学生在课堂上亲历唯美的画面、优美的音乐,还唤醒了学生沉淀的审美感受力,为后面的表达打下了很的基础,可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作文过程。而第四环节的设置,可以说是本作文课的最大的亮点,是一个很值得我们研究的“过程与方法”,特别是教师和学生一起还原当初自己了解了马思聪创作《思乡曲》的背景时的感受是整节课的情感高潮,师生一起被马思聪历经苦难仍矢志不渝地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所感动。这个环节即体现了“过程与方法”还能唤起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当然作文课有很多不同的“过程”,我们不仅可以在课堂上试图用多媒体的有声有色营造情境、气氛,唤醒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还可以有很多形式诸如亲身体验、相互探讨、美文共鉴等等的“过程”。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要在这方便多加研究,让学生的在作文过程对生活有更多的感受。
说到方法,写文章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统一的套路和固定的模式,也就是“文无定法”或“最大的技巧是无技巧”。不过“文无定法”是写作的最高境界,对于初学写作的高中生来说,即使他们有了体验感悟,但写作从本质上说就是写思维,即用语言文字表现作者的思维活动和结果,所以让学生把他们心中想说的和准确贴切地把想说的言说出来,这两者之间还是有较大距离的。因此教师对学生的写作指导不能仅停留在写作教学的开头(布置任务,提供题目)和结果(打分和写几句评语)上,还需要拟定若干最基本的写作方法、能力要求和训练方法,帮助他们经过不断实践,逐渐走向“文无定法”的境界。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一篇作文的成功与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很重要。新课程标准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现的是语文的人文性,强调的是给学生广博的文化浸染,涵盖传统的思想教育的精华,以及生命意识、现代意识、多元文化和对语文学习兴趣、信心、习惯的培养。
郭敬明的小说《幻城》刚出现的时候,非常的火热,部分原因在于它成功地再现了这个时代最为稀缺的一些情感:忠诚、毫无功利目的的纯洁的友谊、兄弟间的骨肉亲情。同样也引起了学生的共鸣,有一个学生仿写了一篇小说拿给我看,文中有这样的文字:“那天晚上我坐在屋顶上,在清朗如水的月光下……”这分明是《幻城》的语言,虽然很幼稚,但对他来说也是一种享受的过程。我现在思考他为什么那么有激情的写了这个东西,这个学生虽然个性有点孤僻,但他爱读书,字写得很俊逸,但这样的孩子对生活有别样的体验,书中的某种情感激发了他的写作冲动。这种情感应该是幻城中的兄弟情深打动了他,我想到他是独生子,而且观察到他在生活中没有深交的朋友,对一些同学的看法有些偏颇,不像别的学生课间有固定的玩伴,也许这种孤独感在《幻城》里感受到了,因此迫不及待地要以文字表现了出来。虽然我们提倡多读经典,韩寒、郭敬明、哈里-波特等畅销书就好比冰淇淋,好吃,光吃这个不能长大,但这些书很适合孩子的特性,毕竟这里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很契合孩子。
当然,作文教学时,这三个维度不应分得太清晰,因为这三方面往往互相渗透,融为一体。常常学生在领会了前两个核心目标,后面的一个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水到渠成,不必特意挖掘了。因为写作者其实是由于第三个核心的推动才快乐地完成了前两个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