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校园路在何方?
分析“十一五”期间的一组数据,可以发现,“十一五”期间,大家关注的是基础设施建设,需要解决资源与应用的“有无”问题,而在“十二五”,更加看重应用。
2010年9月,《中国教育网络》在面向全国239所高校的调研中,接近75%的学校制定了“教学技术”的战略计划,67.6%的学校计划进行“开放性资源的利用和开发”,75%的学校计划进行“课程课件资料的保存”,51%的学校将提供“Web2.0资源和服务”,75%的学校计划开展“IPv6接入和资源应用”。
2010年,众多学校开始规划本校的“十二五”信息化建设,如何规划、从何突破是大家一致的关注点。浙江大学鲁东明表示:“‘十一五’规划重在整合,‘十二五’规划重在应用,尤其是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将成为‘十二五’规划的一条主线。”
如何规划?科学的规划是首要的一个问题,首先需要摸清家底,明确问题;其次,需要将信息化规划纳入学校本身的发展战略中,与未来的发展目标和管理模式充分结合;第三,注意可扩展性,适应IT技术的快速发展,适应管理模式与工作模式的不断变化;第四,将基础设施、应用系统资源建设、支撑环境及条件建设等关键因素全部考虑在内;第五,将信息化队伍的建设放在重要地位。
从何突破?相关人士表示,在制定高校IT战略应用的同时,应该关注更高层次的战略需求,解决以下问题:资源如何更合理分配?核心竞争力如何提升?招生量不断扩大,如何梳理人才供应链?能否支撑优质生源,争取优秀人才资源?管理型组织向服务型组织演变的同时,如何屏蔽风险和社会问题?如何促进国际间办学与社会文化传承?
(本刊将在后续报道中,邀请专家解读《纲要》及“十二五”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