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建明(江苏省常州市安家中学)
语文审美化教学是指教师按照一定时代的审美意识,充分发掘教材的审美因素,向学生施加审美影响,从而开启学生内在情智的一种最优化的教学。语文教学有别于理论学科的最大特点是其生动性、形象性,这决定了语文教学理论思维与形象思维相融合的特点:赏春花秋月,喜意盈怀;观惊涛骇浪,壮怀激烈;听高山流水,叹知音难寻;咏大江东去,抒壮志情怀……语文应该是激情的飞扬,应该是灵魂的震荡,应该是才华的喷涌,应该是思想的闪光。因此,建立以美感为中心的语文教学课堂,理所当然地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自然美是指自然界中一切使人赏心悦目的事物具有的审美特征和审美价值。自然美是非常广泛的,教材中写景状物的文章往往表现出多姿多彩的自然美。语文审美教育的重要任务在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感。学生的审美情感,需要教师的激发和培养。教学中,教师的情感应随课文内容而变化,有时如黄河之水天上来,气势如虹;有时又如花丛中的鸟语低吟呢喃,情细意绵。“情动而辞发”“披文以入情”(刘勰《文心雕龙》),学生就会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在这一美的氛围中,学生“就会向往幸福一样幻想在你教的这门学科领域有所创造”(苏霍姆林斯基语)。“一切景语皆情语”,一个善于发现美的人能从大自然中领悟到美的意境,陶冶情操、丰富生活、提高生活的质量。许多优秀的文学家因其高雅的情操、优美的文笔给我们带来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那些浸润着大师们或纤尘不染、或晶莹剔透、或悠闲自得的文字,传达着作者真挚的心灵感悟,荡涤着读者的心灵,丰富了人们的情感,向人们展示了一个个丰富多彩的意境。朱自清就是这样一位“灵魂的清道夫”。《荷塘月色》中清新淡雅的月色荷香,真是“此景只应天上有”。如品一幅浓淡相宜的水墨画,如闻一曲淡雅幽远的荷塘清韵,久久生香,回味悠长。语文课应当抓住这些语言材料,在认知的基础上,领略其中蕴含和传达的丰富情感,增加学生的审美体验。教师要善于发现、挖掘这些课文的审美功能,培养学生欣赏、热爱自然的美德,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课本所选文章都是经典名作,有极强的生命力。写人的文章更多,塑造的人物都是不同环境中的典型,是社会百态的集中体现,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人性美,在沈从文的心目中就是一种人类的“爱”,这种“爱”在他的代表作《边城》中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边城》给我们展示了一幅美丽的民俗风情画:那里有美丽的青山绿水,更有来自湘西水城的淳厚民风。可以说,《边城》是一幅描绘人性的风俗画,是一首讴歌人性的赞美诗。作品的主人公是摆渡船的老船夫和他17岁的孙女翠翠,故事围绕翠翠的爱情纠葛展开,交织着人性美的光辉。朱自清的《背影》体现了一位父亲对儿子最平凡、最伟大的爱,也使读者感受到儿子对父亲最真挚、最深沉的情感。“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儿女情长;“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游子情怀;“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亡国之痛;“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豪迈气概……通过探究文章的主题,可以使学生获得丰富的审美享受。
我国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从《诗经》中劳动人民的歌声到《女神》中摧毁一切旧势力的怒吼,从百家争鸣的喧嚣到现代网络文学的风靡,文学作品从来就没有离开过生活。怎样生活,一直是人们探索的话题。学习文学作品,了解不同时代的世俗人情,也是认识人物、把握情节、分析主题的前提。学习古典文学作品尤其要重视这一点,知人论世是理解作品的阶梯和桥梁。例如,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体现了作者逃离官场、回归自然之乐,是当时的世俗人情凸显了陶渊明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人格。可见,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及陶渊明的生平志趣,是审美的一把钥匙。尽管语文教材如此充满美感,许多学生并不喜欢语文,甚至认为学语文只是死记硬背就行。这是因为有些语文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考试成绩,无视语文这门学科特殊的审美要求,只是一味地加大训练力度,把学生变成死记硬背的书呆子。教师也在这样无意义的重复中失去了敏感的心灵,变得麻木、淡漠。这样,学生逐渐失去了原本的纯真与善良。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在教学中挖掘美、欣赏美,达到净化心灵、提高审美情趣的目的呢?
首先,教师自身要具有较高的审美修养。如果教师没有一双慧眼,不能发现美,没有一颗敏感的心灵,不能感悟美,又怎能引导学生热爱美、创造美呢?只有种花人才能成为花的知己。只有爱美的人才能发现并创造美。所以,教师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广泛的阅读、借鉴棋琴书画中的意境,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从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才能在课堂上更深入地挖掘作品之美,也才有资格与学生一起探讨美。
其次,要采用科学教学方法。我认为,语文教学要从词、句、章的逐一分析中解脱出来,不能一味地对一篇文章进行肢解,还必须从整体上加以欣赏品味。要让学生明白,语文学习的内容不只是语法和写作技巧,更重要的是对文章的理解,用心灵与作者对话、交流。过去,语文教师更多地充当了医生的职责,拿起手术刀,把一篇好文章解剖得支离破碎,学生只认识了头、手、脚、内脏,却不认识一个完整的人。必须把语文教学从破坏美、破坏文章整体性的误区中拉出来,选择科学的教学法,在师生的相互交流中达到欣赏课文的目的。
再次,激发学生的激情,注重感情熏陶与渲染。语文教学应该少些枯燥的讲解,多些情感的体验,使语文课变成情感交流的集合地。语文老师要善于发挥课文的审美功能,或有感情地朗读,或创设多维互动空间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或组织审美评价活动等,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精神沉浸在美的世界里。同时要注重课堂审美情感的延伸,鼓励学生多阅读自己感兴趣的作品,并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阅读指导,保护好学生的审美需求。
最后,审美的高级阶段是表现美、创造美。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写文章也应该表现美、创造美。鲁迅说:“如要创作,第一需观察。”在学习课文基础上指导观察方法,课文是个例子,具有典型性、启发性和引导性。创作前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汲取、捕捉和采撷素材,引导学生动用各种感官去接触、感受、认识周围的事物,发现现实中的美。例如,感受自然界中阳光的温暖、风的清凉、夜的宁静、月的皎洁、花的清香、绿叶的柔美、山河的壮丽;观察社会现象,思考生活的意义、人生的价值,积累更丰富的写作素材。
“文章不是无情物”,语文教学如何以情动人、增强感染力,使学生顿感“无边光景一时新”,从而产生一种愉悦、一种共鸣,这就要求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唤起学生的审美心理,根据美感特征,激发学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