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 梅 付本发 (湖北省孝感市大悟县阳平镇中学)
阅读是一种心理过程。阅读的目的是理解,是建构意义。
在我们平时的现代文阅读中,学生对阅读部分往往是最为头痛的,相当一部分同学作阅读题时没有一点思路和条理,无章可循,更有甚者是谈阅读而色变。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技巧呢?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阅读多积累、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感和阅读水平外,还要让他们掌握一些必要的阅读技巧,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阅读能力。
“习惯出能力”是有识之士早已达成的共识。因此,我们应首先致力于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诸如有目的地进行阅读的习惯;读书看报的习惯;朗读与默读的习惯;读思结合的习惯;圈点批注的习惯;有意质疑的习惯;阅读中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习惯;积累阅读材料和记笔记的习惯;背诵古诗文及课文精彩段落的习惯;归纳总结的习惯;良好的阅读心理习惯等,都是搞好阅读教学的前提条件。同时还要克服用嘴逐一念字、摇头晃脑地读书、过多地重复阅读等习惯。
从心理学角度讲,学生的阅读情绪很大程度上是受兴趣支配的。兴趣是“爱学”的老师。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阅读也不例外。阅读兴趣的激活,关键在于施教艺术。教师要竭力探求新颖的教学艺术,摒弃呆板教法,创设乐学氛围,如巧设问题引趣、多媒体教学激趣、表演教学激趣等。实际上,“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毋庸置疑,凡是有浓厚阅读兴趣和良好阅读习惯的同学,成绩远远超出没有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差的学生。
阅读方法很多,包括精读、略读、速读、跳读以及查阅参考资料、使用工具书和正确处理提示、注释、思考练习和单元知识的方法;阅读时思考分析、归纳总结,准确地理解读物的内容和形式,把握文章中心和实质的方法等。不管是“朗读、默读、精读、略读、跳读”,还是“品读、参读、研读”,教师的作用始终应是“导读”。导读法,是以学生自读为中心,以教师的主导为条件,师生相互作用的阅读教学方法。它的教学价值在于使学生由学习的客体变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自己去获取知识、信息,实现学习的迁移;着眼于教会学生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运用导读法,教师要在“导”上下功夫。一篇文章,学生能粗略地看懂。可是深奥一些的地方,隐藏在字面背后的意义,他们就未必能领会。老师必须在这些场合给学生指点一下,只要三言两语,能使他们开窍就行。教师的导,要把握方向,指出重点,突出关键,化解难点;要启迪思维,诱发想象,引导和不断疏通学生学习的思路;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要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导”的具体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做分析示范,定自读程序,设问质疑,介绍资料,提供范例,指导读书方法等。阅读教学中学法指导的途径应是“以学法诱导教法”和”让教法直接转化为学法”。阅读教学中学法指导的原则应是:一般性学法和特殊性学法指导相统一;随机性指导与专题性指导相统一。总之,要教会学生读书,达到“不复需教”的目的。
诵读是阅读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方法。为了提高诵读的效率,我采用了“定位导读——入境诵读——点拨讲读——形象再读——享受听读”的“五步连环读法”,效果明显。在此基础上,我在阅读中进行了富有成效的语感培养。叶圣陶老先生说:“文字语言训练,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并且进一步阐释说:“直到自己的语感和作者的不相上下,那时去鉴赏作品,才能真正接近作者的旨趣了。”吕叔湘先生也曾经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可见,培养学生的语感是非常重要的。
通俗地讲,语感就是对语言符号表层意义的理解和把握,进而对其所深含的隐意与情味的灵敏感知和深层思考。语感能力是一种语文修养,一种驾驭喻意的综合能力,包括对语言材料的组合方式和规律,对语言符号及其所承载的思想内容、情感韵味等的总体感悟。品读领悟是培养语感的必由之路。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文章语言,进一步理解课文,还必须进行重点品读。“发掘”之,“反刍”之:即边读边细加揣摩作品意境、文笔,不断学习语言、形成语感。在品读中精思、悟神、明理,这样才能品出书中真味。
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有两个特点,一是自悟性,一是模糊性。从自悟性特点看,教师除了要通过非智力因素使学生“乐悟”外,还要使之“善悟”。让学生通过课内例子得“悟”之法。“悟”是意会,但也有“法”可“言传”。虽不能尽传,但总比不传好。诸如解读句段要抓关键词句,分析人物要看人物言行,归纳主旨要看文体;“主情”的记叙文重点靠品读;“主理”的议论文重点看论证;“主知”的说明文重点析“序、法”和科学性。学生掌握了这些“悟”的方法,就可以在“自悟”的实践中不断提高,迈向无师自通的境界。
现今的阅读教学中有很多误区,其中一条就是“教学方法上重盲目的知识传授与训练,轻思维过程、思维方法的引导与点拨”。这样无疑使阅读教学陷入了形式主义困境,学生阅读兴趣被无休止的识记与训练冲淡了,课文被肢解得七零八落,到头来学生获得的是支离破碎的知识。改变这种解剖式的分析讲解教学方法,把教学中心转移到思维过程、思维方法上来,做到知识与能力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就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阅读能力分为:认读能力、理解能力、评价鉴赏能力、创造能力以及速读能力和自学能力等。归根结底,这些能力都源于思维训练。
阅读过程是一个高度提取、概括、抽象、评价的过程,其中最活跃的是大脑的思维。阅读教学与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互相促进的双向过程。通过阅读教学,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反过来,学生思维发展了,又能增强阅读教学的效果,循环往复,螺旋上升。我们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总是不同程度地对学生进行着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的教师是有意识地进行,有的教师是无意识地进行,所以要变“自在”为“自觉”,形成培养思维能力的意识,还要激发需要感,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阅读教学的归宿就是培养学生阅读思维的方法,训练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培养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思维训练的有效方法:一是紧扣课题质疑,展开思维;二是把握思路,理清层次,发散思维并训练思维的逻辑性;三是抓关键词,挖掘句子含义,训练思维的准确性;四是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或通过想象情境,训练思维能力的形象性;五是精心设计各种练习,读写结合,培养思维的创造性。还要教会学生“推测思考”“喻意思考”“延续思考”“类比思考”。只有这样,才有希望达到阅读教学的最高境界。
实践证明,上好必修课,搞活选修课,扎实活动课是提高课堂阅读教学效率的重要措施,开设阅读实验室或阅览课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开设阅读实验室或阅览课时要精心选购书籍,创造幽雅的教学实验环境,精心安排阅读时间与课时数。老师要明确提出阅读要求,搞好跟踪指导:还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增加阅读信息。我们的具体做法是:首先,形成师生高度重视课外阅读的观念。为此,我们每人都订阅了《中学生世界文学名作欣赏指津》《现代文阅读精选》,还设计了五十多套有针对性的现代文训练题。其次,“硬化”课外阅读任务。根据学情给每个学生开列必读篇目,制定阅读计划,定期检查督促,确保课外阅读活动的有效开展。再次,加强课外阅读指导:第一是激发阅读兴趣,尤其是科技说明文、社科文和名著的兴趣;第二是端正阅读方向,保证课外阅读的健康性,进而提高阅读的品位;第三是传授阅读方法,点拨阅读思路,如积累阅读、探究阅读、分析阅读、比较阅 读、渗 透 性 阅 读 和“动——思——巧——快——活”的常规思路,在动中求思,思中求巧,巧中求快,快中求活。最后是及时总结和评定阅读成绩,形式包括调查统计阅读篇目和字数;检查评比阅读卡片、读书笔记的数量和质量;举行阅读比赛、读书报告会、心得交流会;展览优秀阅读卡片、笔记;表彰课外阅读先进分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