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大学 吴群 徐岩
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江南大学 吴群 徐岩
针对开展企业研究生工作站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加强企业工作站的建设,并制定了一系列完整的工作站运行管理制度,包括高校与企业任务分配制度、研究生学期阶段分配制度、高校与企业内部监督与考核制度等,以保障研究生企业工作站良性、有序、具有实效的开展。
企业研究生工作站;联合培养;改革;创新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中最高层次的教育,直接关系国家的经济、科技和教育发展水平。研究生培养模式及质量是衡量研究生教育水平的重要指标。近年来,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研究生学制的缩短,对研究生培养模式与质量的要求日趋提高,如何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以及实践型的高级人才,已成为国家以及教育界重点关注的问题。
深入认识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对于提高研究生教育水平以及促进高级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目前,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笔者认为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部分研究生为考研而考研,从本科三年级,甚至二年级就全力以赴应对考研,对大量考研知识以外的专业理论知识并不清晰,导致出现严重偏科现象;研究生录取多以分数作为考量标准,学生自身缺乏动手与科研能力的培训,导致出现高分低能现象。另外,部分在同一研究环境下的学生,每天面对相同的研究平台与研究人员,难以适应其它研究环境,学习与工作适应能力差。
我国研究生教育普遍实行导师负责制,虽具一定有效性,但随着研究生的扩招和研究水平的提高,也表现出了一些弊端。突出表现在由于近年研究生连续扩招,导师指导的学生数量明显增加,而导师又忙于其它科研或行政事务,对研究生指导研究的机会和时间明显偏少。
研究生毕业论文选题不注意联系生产实际和科研项目,影响了培养研究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由于缺乏设计性、开发性实验能力的培养与锻炼,研究生缺乏科研能力和科研方法的训练,从而导致学生创新能力不足。
研究生教育的扩招使得生源层次更加多样化,而研究生学习背景、工作能力、求学目的及价值观的不同,则要求研究生培养模式应具有多元性,以尽可能有效地培养各类实践型人才。然而,在我国研究生教育培养中,普遍采用以培养学术型、研究型人才为目的的单一模式。这种单一的模式不但不利于调动研究生兴趣、特长的发挥,也不利于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严重影响了研究生培养的质量与水平。
现代社会与经济发展,对研究生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以上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我国研究生培养已逐步开始由单一型向复合型、创新型以及实践型应用人才的培养模式转变。
目前,高校与企业共同开展的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正是体现了这一方向。该模式是解决目前研究生培养模式中存在问题的一种重要方式。有教育专家认为:“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是指以促进教育与科技、经济紧密结合为出发点,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能级提升为导向,围绕支柱产业,以高等学校为主体,依托一流大型企业集团和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建设的研究生层次人才培养平台。”然而,如何切实有效地开展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也成为了摆在广大教育者面前的难题。针对该难题,广大教育工作者集思广益,在政府的支持倡导下,于2009年提出了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的方案。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的建立,促进了高校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改革。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的培养方案,实现了企业与高校的沟通与互动,高校正是以此为契机,通过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调整研究生培养结构,进一步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以便培养用得上的应用型、复合型、紧缺型高层次人才,使研究生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针对开展企业研究生工作站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加强企业工作站的建设,并制定了一系列完整的工作站运行管理制度,包括高校与企业任务分配制度、研究生学期阶段分配制度、高校与企业内部监督与考核制度等,保障了研究生企业工作站良性、有序、有实效的开展。
建立高校与企业双导师制度。学校聘请工作站所在企业的理论水平较高、实践经验丰富、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担任企业导师,并由学校颁发企业导师聘书。学校导师与企业导师密切合作,根据培养方案共同制定和实施培养计划,在研究生的实践环节、论文和实际工作等方面进行指导。双导师制度的实行,能够保证对学生研究工作的实时指导,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达到提高研究生培养水平的目的。
建立企业重点课题研究制度。依据“好课题培养出好研究生”的工作思路,采用企业重点课题研究制度,依托生产中实际存在的问题进行课题研究。尽管研究生具有非常广泛的选题内容,但是只有根据企业发展中实际面临的“急、重、难、新”问题,进行前沿性、实用性、系统性的论文选题,才能更多地将目前的研究内容与生产实际联系起来,不但能够保证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也能够将研究成果更好地运用到生产实际。
建立企业工作站培养模式下的研究生培养阶段分配制度。在原有企业工作站构建的开放式“1+2”培养模式(研究生在校内学习理论课程1年,在企业工作站开展科研与完成学位论文工作2年)基础上,改为“1+1+1”培养模式,即在校内学习理论课程1年,在校内研究室基础研究1年,在企业工作站开展科研与完成学位论文1年。该模式对于原有模式的改革特点是增加了研究生在校内研究室的预培养过程,能够保障研究生从基础型至应用型研究工作循序渐进、有效的开展。
建立企业考核评优奖励机制。组织不同企业高层技术人员定期对研究生进行生产理论操作培训,并组织研究生在企业内部不同部门参观学习,定期举行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对研究生进行培训后技术考核和报告打分制,实行相应的评优奖励机制。
建立优秀研究生企业留用机制。即对优秀研究生所在企业予以留用,签订研究生聘用合同。该机制不但维护了研究生的权益,也可使企业在培养过程中尽早发现人才、选择人才。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高层次人才需求的增加,研究生教育的规模正以较快的速度增加,同时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以及实践型高级人才,可以说是社会对研究生的培养方式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
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的建立,促进了高校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的培养方案,实现了企业与高校的沟通与互动,高校正以此为契机,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调整研究生培养结构,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以便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紧缺型高层次人才,使研究生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然而,实施2年以来的企业工作站培养模式,也遇到了一些实际的问题。如何保障研究生企业工作站良性有序地开展,将研究生培养工作落到实处,解决实际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如何切实开展该培养过程,实现高校企业研究生三方面的共赢,是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正是针对企业研究生工作站中存在的一些共有问题,提出了一些作法与建议,笔者期待这些作法与建议能够更有效地运用于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培养过程,保障工作站良性有序开展工作,进而满足企业科研发展需求,达到维护研究生权益、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目的。
[1]蒋侃,韦兆文,邓柯.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的探索与思考[J].高教论坛,2007(4):129.
[2]华兆哲,陈坚,堵国成,等.以特色求创新以科研促教学[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69.
[3]李崎.加强产学研合作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J].中国轻工教育,2006(2):35.
[4]周合兵,黄晓波,沈文淮,等.建立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长效机制的实践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8):4.
[5]陆音,宋建新,邓艳,等.全日制工程硕士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建设的实践[J].科技信息,2010(35):650.
[6]敖永胜.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培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3):68.
[7]薛谦,鲍志东,崔立山.利用校外优质资源探索并实践产学研结合的开放式研究生培养模式[J].中国大学教学,2008(3):77.
G642.0
项目名称: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项目号:JGK711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