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若干思考——以中东北非政局动荡原因分析及启示为研究视角

2011-02-19 12:17杨丹娜孙东平
政法学刊 2011年6期
关键词:民生问题中东发展

杨丹娜,孙东平

(中共广东省党校,广东 广州 510053)

2010年底以来,作为全球敏感热点地区的中东北非,再一次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该地区一些国家国内政局动荡,以突尼斯为开端,波及到了埃及、利比亚、阿尔及利亚、巴林、伊朗、叙利亚等一系列阿拉伯国家,某些国家政权更迭,政治强人一夜之间下台。深入分析目前该地区的局势,对正处于经济社会重要转型期的中国无疑具有借鉴意义。

一、中东北非政局动荡情况综述

发生在2010年底至2011年初的中东北非一些国家的政局动荡,除了使该地区一些国家政权易手外,还进一步加剧了国际紧张局势,给这个本来已经饱受煎熬的地区平添变数。这场以突尼斯政权更迭为开端的动荡,波及到了整个阿拉伯世界。阿拉伯第一强国埃及步其后尘,由此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利比亚、阿尔及利亚、巴林、约旦、伊朗、也门、阿曼等国内部纷争四起,反政府示威游行不断,流血事件频频发生。

(一)中东北非政局动荡的基本概况

如同任何来势汹涌的政局动荡都有它的导火线一样,此次中东北非地区出现乱局事件发端于突尼斯的一件常见的民生“小事件”。2010年12月17日,突尼斯南部地区西迪布吉德的一名26岁突尼斯大学毕业生因为找不到工作,不得不沿街售卖水果及蔬菜,因为没有得到相关部门的批准而被禁止摆摊,还遭到执法人员的粗暴对待,为了表达抗议,该青年选择了自焚,几日后不治身亡。一石激起千层浪,此后,突尼斯全国各地相继发生大规模社会骚乱,并不断引发流血冲突,造成多人死伤,骚乱持续近一个月,并向全国蔓延。1月14日,苦苦支撑的突尼斯总统本·阿里终于宣布解散政府,自己悄然流亡沙特,这位统治突尼斯长达23年的政治强人,由此黯然下台。随后,总理加努希和议长迈巴扎先后登上权力宝座,但民众愤怒并未平息,首都突尼斯市当地时间2月25日再次发生大规模游行示威,局势极为不稳。

同样的事件几乎在埃及重演。突尼斯的动荡,引发了埃及国内社会的骚动。1月25日,首都埃及爆发大规模反政府游行,民众要求总统穆巴拉克下台。经过短短18天后,穆巴拉克这个昔日在阿拉伯地区甚至全世界享有崇高威望的铁腕人物远离了权力中心。

抗议的燎原之火,还在中东、北非的版图上迅速蔓延。以埃及为中心,以西的利比亚、阿尔及利亚、摩洛哥,以东的约旦、叙利亚、伊朗,乃至波斯湾的巴林和阿拉伯半岛最南端的也门,不断传来群众抗议示威的消息。各国民众纷纷走上城市中心广场,表达利益诉求,呼吁进行改革,然而“和平革命”只是人们的良好愿望,在巴林、利比亚等国家,抗议示威受到了武力镇压,为所谓“民主”的诉求付出了血的代价。时至一年后的今日,穆巴拉克已遭受审判,利比亚卡扎菲政权也在北约和本国反对派的军事打击之中倒台,卡扎菲本人也殒命沙漠。新成立的“全国过渡委员会”,得到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社会的承认。一个新的利比亚诞生了。目前,中东动荡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正在伊朗、叙利亚等国蔓延,地区局势日趋紧张。

(二)中东北非政局动荡的特点

纵观中东地区这场突如其来的政局动荡,其事态发展和问题由来都有比较相似的共同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动荡的导火索是国内矛盾的积累,尤其是民生问题。上述这些国家的人民近年来饱受失业、通胀和腐败的煎熬,抗议浪潮主要集中于国内问题,如长期的高失业、高物价、高房价和低收入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而非民族宗教问题、领土争端问题。

第二,社会大众广泛参与,具有世俗革命性质,泛伊斯兰极端主义没有市场。众所周知,中东地区民族宗教问题极端复杂,但此次大面积动荡,却鲜有极端势力的影子。民众主要关心的是自己的切身利益,发泄的是对日常生活和统治者的腐败的不满,而并非受到宗教狂热分子的煽动。虽然在埃及偶尔有穆斯林兄弟会的参与,但这次动荡的世俗性质目前不会改变。

第三,具有鲜明的自下而上的特点。推翻现政权的主要表现形式都是大规模的群众抗议运动(又可称为“街头政治”),社会各阶层广泛加入,其表现形式同中亚的“颜色革命”类似 (但不能简单地理解为“颜色革命”)。各国民众自愿参与街头抗争,具有突然性、自发性和情绪性,没有严密的组织,没有明显预谋迹象。尽管埃及出现了前国际原子能机构主席巴拉迪的身影,但是其个人影响甚微。

第四,网络舆论和虚拟空间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西方媒体把这场政局动荡冠之以“推特革命”,原因就在于以“维基解密”、Facebook以及Twitter为代表互联网信息传播媒介在此次政局动荡中发挥了巨大的信息传递作用。突尼斯骚乱前,已经有关于本·阿里家族奢侈腐败的“绝密”信息被“维基解密”抖出,这无疑是骚乱的催化剂,大大地激化了民众的愤怒情绪。在埃及,人们通过Twitter互通消息,加速了事态的发展。可见,互联网是此次动荡中不可忽视的幕后推手。

第五,社会政治经济损失严重。事件导致中东两位政治强人下台,出现了流血事件,社会财富损失严重。据悉,自1月25日埃及全国爆发大规模抗议活动以来,抗议和骚乱已导致32名警察死亡,另有1079名警察和士兵受伤。平民死亡51人,伤1100多人。另外,经济损失日均达3.1亿美元,经济增长将下降3.5%-4%,旅游业受到重创。北约对利比亚打击的战事爆发后,利比亚的石油生产中断。[1]

二、中东北非政局动荡原因分析

由上可见,中东北非地区出现乱局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中东北非出现多米诺骨牌效应般的政局动荡,有着深层而复杂的原因,我们可从内部、外部和历史三个维度来加以考量。

第一,从该地区各国国内方面看,此次动荡是中东北非各国内部长期积累的政治经济矛盾的总爆发,可以看作是结构性原因、体制性原因。首先,国内经济问题严重,失业率居高不下,物价飞涨。其次,宪政危机是政治主因。本·阿里和穆巴拉克长期执政机构僵化和合法性丧失。再次,独裁政权的腐败引起民愤。

第二,从该地区总体局势上看,国际形势亦促成了此次动荡的发生。首先,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了上述国家的经济,使得本来脆弱的经济状况雪上加霜,加剧了国内政治经济矛盾;其次,“维基解密”爆料腐败内情,激化了民众的愤怒情绪,对动荡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再次,美国式民主价值观长期在该地区影响的因素也不容忽视。

第三,从该地区发展历史上看,作为信奉伊斯兰教的中东地区在过去的三波世界民主化浪潮中影响不大,并一直被西方认为是排斥西式民主模式的主要国家。但是一直以来,西方从未放松对这些地区的西式民主模式的影响和渗透。全球化中民主进程使该地区民众民主觉醒。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世界民主化浪潮对该地区的影响加快加深,同时,现实社会制度供应的不足,使民众的利益诉求、民情表达被漠视甚至于禁锢,势必引起民众的不满。

三、中东北非动荡对我国的启示与借鉴

发生在遥远的中东北非地区的此次政局动荡,是我们必须高度关注的重大国际事件之一。“安不忘危,盛必虑衰”,中国现代化建设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也需要稳定的国内政治局势、良好平稳的经济环境、健康齐心向上的社会基础。“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及时借鉴中东北非地区发生的动荡局势,探索转型期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道路。

(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变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和解决我国新时期发展积聚的矛盾问题的针对性。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城乡之间的差距拉大,与之相关的区域之间的矛盾凸显,社会发展的矛盾凸显,与重工业、化工、能源等相关的环境污染问题也凸显出来。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人们赖于生存发展的土地资源枯竭,征地补偿引发的群众与政府的矛盾加剧,突发群体事件不断。此外,由于中国的现代化用了大约100多年的时间走完了一些发达国家用了200-300年时间才走完的道路,又尤其是改革开放这30多年来发展速度很快,所以,在取得前所未有成就的同时,中国现代化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也比较集中。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把各种矛盾处理好,用什么样的发展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是科学发展观提出的针对性所在。只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确保经济稳定良好的可持续地发展。

从中东北非国家政局动荡的原因来看,我们不仅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更必须高度关注发展模式及发展带来的各种问题。因为发展不能自发解决社会问题,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不适时调整,这种发展会带来更多的问题,甚至会产生系列新问题,如经济增长中的民生、就业、保障问题、执政党执政合法性流失等。这些问题我国也不同程度的存在。它与国家发展战略、发展模式有关。

我们不可否认改革开放30多年的探索,取得的成绩是更巨大的,最显著的成就是发展迅速。我们党实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推动我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起来。我国经济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总量跃至世界第四、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三,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农村贫困人口从两亿五千多万减少到两千多万,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2]同样,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问题也不少,突出表现在: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农业和农民持续增收难;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党的执政能力同新形势新任务不完全适应;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比较突出,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2]

上述问题表明,长期以来,我国的发展都是粗放型,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仍然是初级发展,付出了自然和社会的双重代价。反思我国现代化的初级发展的战略模式及其问题,我们提出了科学发展新理念,并进行了发展方式的艰难转型。党的十七大后,针对一系列的难事、大事,中央对转变发展模式、实现科学发展,提出了很多新的补充,有很多新的思想。但是,从十七大到现在各地发展方式转变的状况来看,转变发展方式极为艰难。真正实现转变发展方式,仍然必须强调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高度重视社会公平问题,平衡照顾社会各阶层利益,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

(二)民生问题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要给予高度的重视

民生问题是政权稳固的根本。当前,我国面临迫切的民生问题有:房价高企、医疗昂贵、教育痼疾等。民众住房难、看病难、上学难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由就业问题、贫富差距、劳动关系等引发的群体事件,以及农民工相关问题 (如欠薪、工伤、低工资、户籍等),事实上已经激化了人民内部矛盾,威胁到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民生,就是人民的生计,是人的全部生存权和普遍发展权,是最基本的人权。民生问题是根本问题,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生好则民心安,民心安则政权稳。民生问题的实质,就是普通劳动者的福利问题,它关注的是一个社会中人口基数大、人均收入低的广大劳动人民,这一部分人代表了绝大多数人民的根本利益。要下大力气妥善解决好诸如物价上涨、就业困难、上学难、看病难等关系到老百姓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积极耐心地化解社会矛盾,缩小贫富差距和城乡差别,把社会不稳定的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以人民的安居乐业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着力点,切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中东地区各国政局动荡中,各国政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都忽视了民生问题和社会公平。突尼斯表面经济繁荣,但其失业率高达13%,个别地区甚至达到50%。经济状况得不到改善,民众普遍感到不满。各种社会经济问题导致民生艰难,进而民怨沸腾,最终政府倒台。

我国当前的民生问题也有中国特有的特点,一方面,现在的民生问题不是老百姓流离失所,衣不蔽体,吃不饱饭的低层次问题,而是全体国民能否共享改革开放30年来所取得的成果,在诸多生活领域能否获得相对公平的待遇问题。这是在社会前进发展中才能出现的高层次问题;另一方面,鉴于我国的国情,民生问题远比中东北非国家复杂。与上述国家不同的是,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是一个超庞大的社会系统,各种问题具有密切相关性,相互交织,牵一发而动全身,“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解决一个问题,往往牵涉出其他问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法往往是难以奏效。一旦因民生问题诱发社会不稳定,其带来的后果和控制难度将远远超过上述中东北非国家,不但会带来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分裂,更会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战略总目标带来灾难性的破坏。

因此,我国解决民生问题,必须抓住以下具有举足轻重的关键问题:

第一,适应城市化发展大趋势,建立农民工及外来人口市民化制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行着世界规模最大的城市化进程,这一大趋势已不可逆转。现在,我国每年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都在1000万人。目前大约有近二亿农民工在城市就业。我国如珠三角等一些沿海发达区域,外来人口甚至远远超过户籍人口的倒置现象。大量农民进城,也产生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由于户籍制度的原因,外来工与本地人始终生活在两个世界,进城的农民始终难以融入城市文化,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的群体产生了差距和隔阂。

因此,建设和谐幸福社会,维护社会稳定必须妥善处理好大量存在的外来人员问题,要改革户籍制度,推进城乡一体化,实现户籍平等,同时,要采取适当政策,改善进城农民的生活条件,解决他们的医疗保障,孩子上学的具体问题。要让全体公民都能感受到社会公平的氛围。

第二,适应社会阶层分化等新问题,建立体现公平的社会流动机制。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但是阶层之间的差距也越来越大。当前中国属于中下阶层的人数则占90.8%,是绝大多数。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区域间、群体和行业间收入差距拉大,出现严重的贫富悬殊、利益群体分化等。这些都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

因此,要建立有利于缩小区域差别、贫富差别的制度机制,建立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障体制,建立公平畅通的社会流动机制。改革税收制度,发挥税收的收入调节功能和社会财富再分配功能。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最大限度的保障社会各阶层的利益,维护社会的健康稳定发展。

民生问题的解决,政府政策是关键,法治是保障。政府要把解决老百姓的切身利益作为头等大事。“我们所做的一切就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3]科学的政策,是解决好民生问题的前提,因此,政府应注意把握政策的协调性和针对性;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要用法治的手段把政策加以落实。

此外,我们必须加紧各项社会制度建设,解决我国面临的各种迫切需要解决的民生问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做为新的发展战略模式,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但是,无论如何,贯穿始终的是以人为本,聚焦点在各种民生问题。因此,只有加紧各项社会制度建设,为解决我国面临的各种迫切需要解决的民生问题奠定完备的制度基础,才能保证社会的和谐稳定。

(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积极稳妥地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为建设和谐幸福社会提供政治保障

中东北非政局动荡中,由民生问题引发政权易主。其深刻的教训是这些国家长期以来,只注重发展经济,而忽视了与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成果共享密切相关的政治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政治强人执政期间虽然对民众参与民主等有很多的承诺,但是,现实却是大搞威权政治、个人独裁,个人专断凌驾于民主之上,国家政治生活极不正常。“经济上放开,政治上收紧”的策略,导致经济发展的成果迅速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财富分配不公。同时,威权专制导致民主受到践踏,人民无法通过正常渠道表达利益诉求。长期的压抑,导致民众的不满最后以非正常、非理性的极端方式爆发,最后导致了流血悲剧,国家发展严重受阻。它给我们的启示是,在社会转型期,现代化的发展要求我们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改革,坚持走与国情相符合的政治发展道路,实现人民民主。政治发展过激或停滞不前都不利于社会稳定。

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我们可以从很多方面考虑,而对政治发展最直接的实践,就是通过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深入探索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具体实现形式和运行机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最基本的国家形式。我们要进一步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关键是要进一步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我们必须进一步探索通过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具体实现形式和运行机制。

第一,建立和完善人民代表会制度对政府工作监督形式。依据我国宪法规定,我国政府由权力机关产生,对其负责,受其监督,属于责任政府。宪法规定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对政府的监督制度形式,在实践中还必须进一步丰富和具体化。首先,明确政府工作向人民代表大会负责的具体内容,这是建立和完善对政府工作质询制度的前提。其次,建立和完善质询制度形式、做法规定和具体程序,保证质询的监督力度和产生积极的效果。再次,建立人民代表大会的调查工作制度,进一步强化人大代表对政府官员的监督作用。制定这种调查的具体做法和程序要求。此外,人大应进一步加大对选举法、工会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代表法等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监督,及时纠正破坏人民民主权利的违法事件。

第二,进一步创新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现行的选举制度、代表制度、工作制度等,强化人民代表大会最高权力机构和立法机构的功能作用。首先,完善人大代表的选举制度,提高选举质量的作用。选举民主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本质和标志。不仅公民通过广泛选举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而且人民代表大会的重要权力就是通过选举组成国家权力机构、行政机构和司法机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设机构对选民负责,联系选民、反映民意,行使对各类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进行监督的职能。我们应进一步探索增强选举的有效性;探索“保障人大代表依法行使职权,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的联系”,进一步密切权力机关与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的联系新形式;探索逐步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的重要举措的实施,探索增强选举民主的广泛性和实效性等。其次,完善人大代表的代表名额分配制度,并逐步变组织分配选举为竞争选择制度。再次,为完善人大工作制度和监督制度,要建立人民及其代表对政府及其官员提出批评意见的安全保障法律制度等。人大要通过行使立法权,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提供法律保障。与经济立法相比,我们在民主政治建设这方面的立法比较少,我们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方面的立法可做积极的探索。此外,强化人民代表大会专门委员会工作实体的功能作用。

第三,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平台上,建立有效制约、适度分解的权力架构体制。如人民代表大会拥有立法权,要建立立法公开的制度机制和具体程序。再如,政府拥有行政权,但要建立可供人民监督的政府各部门依法行政、阳光政府、服务政府的制度机制 (如质询、述职等)和具体监督工作程序机制等。真正落实人大对政府公共财政预算的审议权,管好政府的“钱袋子”,保证纳税人的每一分钱都用到实处,切实预防腐败现象的发生。

总之,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4]150“只有对这些弊端进行有计划、有步骤而又坚决彻底的改革,人民才会信任我们的领导,才会信任党和社会主义,我们的事业才会有无限的希望。”[4]333党要牢牢抓住政治体制改革的主动权,抓住有利于改革的契机,主动改革,切实权衡方方面面的利益,对于既得利益的保守势力,要敢于斗争。当然,政治体制改革涉及方方面面,必须在确保社会稳定的大前提下,稳妥可靠地进行。

此外,中东北非政局动荡还给我们要高度重视网络舆论,大力推进政府信息透明化;要痛下决心,铲除腐败;要加强执政党建设;常怀居安思危的危机意识,要积极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等启示。

我们要借鉴中东北非地区的政局动荡给我们的深刻启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民是政权生存的根本,一个政党只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搞好民生,推行民主,才能赢得民心。我们要研判局势、汲取教训、为我所用,既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又要高度警惕,警惕西方大国打着各种旗号破坏我国安定团结的大局。中国人民有信心、有决心、有能力在党的领导下,建设好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1]埃及内政部说抗议活动迄今已导致32名警察死亡[EB/OL].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1-02/14/c_121077184.htm.2011-02-16.

[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0-01.

[3]温家宝总理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 [EB/OL].http://news. sohu. com/20100305/n270603967. shtml.

[4]邓小平文选 (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猜你喜欢
民生问题中东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中东三季度硫磺合同继续走低
国外医疗保障模式对我国医疗保障的启示
联防联控严防中东呼吸综合征
架起民生与日常生活的桥梁—— “中国史上的日常生活与民生问题”学术研讨会综述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山推800万元装载机大单落定中东市场
聂中东艺术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