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观推进科学发展
——记“2011浙江经济新年论坛·六人沙龙”

2011-02-19 11:00冯洁
浙江经济 2011年1期
关键词:企业家浙江资源

乐观推进科学发展
——记“2011浙江经济新年论坛·六人沙龙”

在2010年12月23日举行的“2011浙江经济新年论坛”上,由专家、企业家共同组成的智囊团队同聚一台,对于未来五年甚至是更长发展阶段的形势、问题与路径进行了深入探讨,深谙变革之道的企业家们纷纷亮出了自身企业未来的发展蓝图,专家们则为整个浙江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提出了一个个新的着力点。

现状与形势(以“春、夏、秋、冬”预测2011年经济走势)

张剑星:水泥行业,2011年是“春天”。出于一个非常特殊的理由:2010年的节能减排力度很大,2011年节能减排还会加大力度。大量的限制政策在使水泥行业产能受到影响的同时,也保证了需求的稳定增长。水泥需求是刚性的,我们预计,2011年的效益应该会比节能减排开展前更好。

郑晓峰:对啤酒行业来说,可能是一个冬天,对千岛湖啤酒来说是春天。为什么千岛湖啤酒是春天?因为我们在竞争环境中走出了自己的路子,做了很多调整,整个产品结构、思路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和同行实行错位竞争,不是以量取胜而是以质取胜。循着这个路子走下去,2011年可能会是一个春天。

倪捷:两句话,我们是春天,而且是又一春。电动车保有量已经达到1.4亿,变成中国在城市化进程中中低收入群体实现低碳交通最重要的贡献者,这是一个春天。为什么说又一春?绿源产品从被中低收入群体作为日常交通工具使用的电动自行车转型到汽车伴侣。2020年中国家庭轿车将会达到2.6亿辆,假如说每一个开汽车的家庭都拥有一个小型的汽车伴侣,将会是很大的市场。

沈建明:2011年的气温应该会比2010年低一些。我觉得既不会很热,也不会很冷,可能是比较凉爽。

王杰:秋末。判断2011年到底是好还是坏,恐怕还是要看向上的力量和向下的力量两股力量对比的结果,我个人对2011年的宏观经济总体上还是持一个审慎乐观的判断。但是如果不解决深层次问题,长期来看就很可能出现资产泡沫破灭、经济转型升级中断等很多问题。

卓勇良:我认为,2011年的经济走势应该会是“春天依然”。

问题与短板(以一个语词概括当前浙江发展的短板)

卓勇良:“体制”。以财政体制为例,浙江省GDP有13%流向省外,留在浙江省内的只有87%,用简单的模式来说,浙江省经济增长有收敛的趋势,因为GDP13%都不在省内循环,GDP增长的速度一旦下降到一定程度,扩大再生产会收缩。这样,体制如果不改革的话,浙江的未来确实不太乐观。

王杰:“要素资源制约”。浙江近期来说最紧缺的就是资源要素。浙江环境资源很有限,人均资源占有水平在全国是最低的,唯一的资源优势就是企业家资源,土地、能源、高端人才都非常缺乏。这些资源要素制约是影响近期和长期浙江发展的因素,所以每次资源价格上涨对浙江影响特别大。

沈建明:“制度”。王局长说的对,浙江资源要素绝对是紧缺的,但是光说资源要素紧缺并没有用,很多情况下需要制度创新解决。比如说土地,浙江的紧缺状况自然是改变不了,但是制度创新可以解决问题。

倪捷:“错误”。最大的风险就是错误,特别是领导人的错误。企业最大的风险就是犯错误。大企业有大企业的错误,小企业有小企业的错误,给自己企业制定了不切实际的发展目标,这个很痛苦。企业制定的计划一定要可持续,这样才能越做越好。

郑晓峰:“人才缺乏”。现在,企业发展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是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市场人才缺乏。千岛湖啤酒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如果再拥有国际视野的人才,就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到美国、澳大利亚、法国、英国等国家开拓市场,走向全世界。

张剑星:“技术进步”。10多年前朱镕基总理讲了非常经典的一句话,搞好一个企业最主要是三个方面: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水泥行业是基础行业,过去来说也是非常低端的行业,但技术创新对于这个行业以及我们企业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路径与方法(用一句话为浙江未来发展献计)

卓勇良:解放思想,开拓创新。

王杰:科学发展要从大家做起、每个人做起,无论政府部门、企业家、社会各界齐心协力朝科学发展轨道迈进。

沈建明:政府层面是技术创新,企业层面是管理创新和营销模式创新。

倪捷:浙江省拥有非常开明的政府和非常好的企业家创新队伍。依靠创业者的聪明才智,浙江“十二五”转型将会如虎添翼。

郑晓峰:知识和能力的提升才是真正领跑的前提。

张剑星:一如既往发扬浙江人“一点雨露就发芽,一点阳光就灿烂”的精神,继续在“十二五”期间保持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精神。

(文字整理:冯洁)

猜你喜欢
企业家浙江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
闽籍女企业家共话“转折” :善良、坚持、灵动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浙江“最多跑一次”倒逼“放管服”
浙江“双下沉、两提升”之路
浙江医改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