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珍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江苏 徐州 221000
试论高校学生艺术活动与社区文化建设深度融合的途径
米珍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江苏 徐州 221000
社区文化建设是社区建设的有机组成,是一项任重道远的系统工程。当前,利用地缘优势,整合社区周边高校、军队、企业的文化资源、艺术力量、人才队伍,融入社区文化建设已经成为共识,但如何构建长效合作模式和深度融合机制,需要进一步探索与实践。 从高校学生艺术活动的视角切入,探究其与社区文化建设深度融合的途径。
高校学生;艺术活动;社区文化;深度融合
伴随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社区建设日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社区文化建设是社区建设的有机组成。作为社区建设的重要部分,社区文化建设是一项任重道远的系统工程。当前,利用地缘优势,整合社区周边高校的文化资源、艺术力量、人才队伍,融入社区文化建设已经成为共识,全国各地在社校合作共建中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大学生艺术活动进社区,是当前高校介入社区文化建设最普遍和最有效的形式,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的开展,取得一定成效。既提高了社区居民的精神境界,也满足社区居民的文化需要,同时增强社区发展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但与此同时,影响高校学生艺术活动与社区文化建设深度融合的瓶颈日益凸显:
1.1 对社区文化建设认知的不足。社区文化广义而言,指居民通过长期实践而创造出来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而狭义的社区文化是指社区文化现象的总和。包括社区居民通过实践而逐步形成的富有个性的群体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随着社会发展程度的不断提升,大众对社区文化的需求越来越高。但社区文化建设并非仅仅依靠搞点文化艺术活动,一蹴而就地实现最终目标。高校及社区对其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规律性的把握还有欠缺。这些问题常表现在:注重短期效应,忽略长期积累;注重表面形式,忽略内涵建设等。
1.2 高校学生管理设计的制约。高校的学生管理偏重于学生在校内的管理。制度设计、管理手段都以学生在校内的生活、学习保障为前提。大学生无论是以个人名义还是以学校名义参加社区活动,学校都承担保障学生人身安全的责任。学生离校进入社区开展活动,自然会增加学校的管理难度,需要学校延伸管理路径和办法。对于社区文化建设,有些高校走走过场,表表姿态就不难理解了。
1.3 居民和学生的持续性不高。无论是社区居民,还是高校学生,对艺术活动进社区整体来说,有热情但很短暂,持续度不高。一方面,大家都不把自己看作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更多学生把艺术展演进社区的行为看成一次社会实践,他们更自信地认为自己是社区文化建设的见证者,而不是建设者;另一方面,学生参加活动后所要求的回报未必是经济利益,他们更渴望得到百姓、社会和学校的认可。社会反响较高的活动能够引发学生们持续的兴趣,反之则可能极大地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针对存在于高校学生艺术活动与社区文化建设间的种种阻隔,应该从以下几个途径建设出发,才能实现深度融合。
2.1 融通理念
没有校社两方理念的真正融通,就没有两方深度融合的可能。社区文化建设是为社区居民创造良好的精神财富,高校学生艺术活动也是为学生创造优秀的精神财富,两者虽有服务对象的差异,但工作的性质和目的是一致的。
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应该是各类社会资源互相促进,互相补充。以本社区的基层文化为基调,不断扩张社区内街道、住宅小区以及企事业单位的文化活动场所为活动阵地,积极发挥本社区文化人、艺术家的模范带头作用,利用各种载体引导群众广泛参与,开展内容丰富的文化艺术活动。高校应该大力推广学生艺术活动,把高品质的学生艺术活动引入社团,大力开展美术、音乐等艺术性较强的文化活动,不仅会提高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的质量,而且会推动社区文化建设更广、更深的发展。
2.2 共享资源
从某种意义上讲,高校是全体人民共同的文化资源,不得以等级、职业等等社会身份来限制、排斥社会成员使用它的权利。所以,一方面是要让社会成员走进高校、利用高校资源;另一方面要尽可能的参与社区文化建设。而社区的资源在社区的基础上,可以深度挖掘、进行再创造的资源依然是很巨大的。高校在与社区进行资源流动、互用的基础上,如何高效地使用资源、控制资源和创造资源,应该是共享资源的应有之义。
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社区文艺队伍一般是由文化组织管理队伍、文化艺术队伍和群众文艺骨干组成。加强专业队伍建设,社区可以向上级主管部门要编制,要待遇。高校则解决为其进行定向培养人才的工作,这样就可以共享资源,解决专业队伍问题。与此同时,也可以招募音乐、艺术专业的大学生加入到社区文化的志愿者队伍中,社区也可以邀请高校的专业艺术老师提供艺术指导和培训,不断提高居民的艺术水准和工作热情。
2.3 创新管理
创新管理形式和管理办法对实现高校学生艺术活动深耕社区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创新管理方式,可以通过建立校社联席会议制度,设置双主体,共同指导高校学生艺术活动进社区工作。在社区现有的基础上组建乐队、合唱队、曲艺社等文体队伍,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社区文化团队。校社双方都要从组织力度、活动机制和影响效果上加以统筹协调、引导,最大限度地提高居民群众参与率和最大限度地调动高校学生的参与性。创新运作方式,可以采取市场化运作与志愿者服务相结合的方式,社区出资一部分,高校贡献一部分,真正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应。高校加强各类志愿者队伍建设,着力“软”服务;社区建立开展活动的“辅助平台”和良好的氛围。学校大力鼓励青年志愿者进社区,为群众做义务文化辅导;社区为高校学生活动创造良好的活动氛围和科学的评价机制,尊重学生劳动,给予适度的精神和物质的报酬。
创新管理形式还需在完善制度上下大气力。高校可以从制度设计入手,把学生进社区服务纳入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考评,折换成一定学分,为学生进社区活动创作更优质的制度路劲。此外,高校会同社区主管部门共同制定学生离校进入社区服务期间的管理制度,一方面,可以保障学生的服务水平,另一方面也可以保障学生的安全。
2.4 创建品牌
创建高校学生艺术活动融入社区文化建设的品牌的过程,就是不断推进两者深度融合的途径之一。创建并共同打造品牌的内涵,提高品牌档次,大力发挥品牌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校社双方可以通过项目驱动的方式,极大发挥学校的科研优势和社区的实践优势,共同配套政策或资金,吸引老师和社区居民加入到品牌创建中。项目驱动的益处在于可以根据现实存在且急需解决的问题入手,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当品牌效应不断发挥出来的时候,校社双方都能清晰地看到成效。双赢的局面业已形成,共同的利益组合在一起。社区文化建设水平不断提高,高校的美誉度也更加深入人心,学校与社区唇齿相依,合作的紧密度和影响力也将不断深化。
[1]孙晓刚.论社区公共文化建设 [J].南方论坛,2008年第2期
[2]李伟梁.论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研究的几个问题 [J].理论界,2003年第1期
[3]徐永祥.社区发展论 [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版
[4]白志刚.社区文化与教育 [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第1版
10.3969/j.issn.1001-8972.2011.24.102
米珍(1980—),女,江苏徐州人,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