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英辉 中共邢台市委党校 , 河北 邢台 05400
邢台改善民生工作的制约因素分析
孙英辉 中共邢台市委党校 , 河北 邢台 05400
邢台作为欠发达地区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同时还面临着观念和体制机制方面的种种障碍,要想实现邢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就必须结合邢台实际分析这些障碍,这样才能在发展过程中处理好改善民生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走出一条通过民生改善促进发展的大道。
邢台;改善民生;障碍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十二五”规划为我们廓清了民生改善的目标和任务,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未来五年民生改善的美丽画卷。对于欠发达地区的邢台来说,任务很艰巨。作为欠发达地区发展经济的冲动很强烈,如何避免发达地区曾走过的老路即先发展经济再回头艰难的补民生改善的欠帐,可以说是一个考验地方政府是否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试金石。邢台作为欠发达地区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同时还面临着观念和体制、机制方面的种种障碍,如何有效突破这些障碍,处理好改善民生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走出一条通过民生改善促进发展的路径是摆在欠发达地区在实现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应当认识清、解决好的一个重大而现实课题。要回答好这一课题必须立足邢台这一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实际为典型案例,首先要剖析民生改善所面临的各种观念、体制机制方面的障碍,以求找到作为欠发达地区改善民生路径的症解所在。
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相比,不仅在经济发展水平上有很大差距,而且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欠账”问题更为突出,广大人民群众对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要求更为迫切。胡锦涛总书记曾指出,要切实改善民生,重点提高农村、欠发达地区和城市低收入群众的公共服务水平。要加大对欠发达地区扶持力度,坚持民生为先,在推进跨越式发展中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
1.1 欠发达地区走民生型发展道路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欠发达地区要走民生型发展道路,只有民生问题不断得到解决,才能提升党和政府的公信力,才能凝聚发展合力,为经济发展创造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邢台市巨鹿县在全省贫困县中率先实现“户户通自来水”、“村村街道硬化”、“农村社会救助全覆盖”的实践就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理念,因为正是由于这一系列民生工程的实施才有了全县经济社会的和谐与迅速发展。 欠发达地区经济相对落后,人民生活不富裕,民生事业欠账多。正因如此,必须强化以人为本理念,坚定走民生型发展道路,以民生事业的跨越性进步促发展、保稳定、求和谐。这就要求我们要牢固树立积极的民生观,统筹工业农业,统筹县城乡村,集中有限财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让群众及时享受到发展成果,只有这们才能激发发展热情,坚定发展信心,凝聚起发展的智慧和力量。
1.2 把改善民生放在优先位置是欠发达地区走上科学发展道路的捷径。欠发达地区由于经济落后,民生欠帐更多,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期待就更加迫切。这是欠发达地区面临的巨大压力,同时在发展理念、发展道路上也具有一种发达地区没有的优势—后发优势,就是借鉴发达地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经验教训,少走弯路尽快走上科学发展的轨道。欠发达地区要把有限的财力向民生倾斜的民生理念,积极探索出台了许多小财政解决大民生的政策措施,着力解决了一些经济社会中存在的“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通过改善民生,提高低收入者阶层的收入水平、启动农村市场,提高国民消费率,真正启动有支付能力的国内需求,进而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围绕民生改善上项目、谋发展,把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在改善民生中促进发展,通过发展成果共享改善民生的良性循环。
2.1 欠发达地区各级干部头脑中强烈的跨越发展情结是其民生滞后的思想根源
跨越式发展不仅是一种超常规的发展,而且也是一种非均衡的发展,即它不是全面、平行地推进,而是可以在不同的领域有先有后、有所侧重。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的经济跨越式发展就是在政府的的强有力的主导作用下推进的。欠发达地区政府在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中更是高举跨越发展大旗,各地创造性的提出了“弯道超车”等形象的说法,认为可以先发展经济后改善民生。同时欠发达地区政府和官员似乎抱定这样一种信念:一切麻烦问题的根源就是生产力水平低下,那么解决这些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不惜一切代价,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积累足够财富,一旦生产力水平达到相应高度, 全部问题包括民生问题就都可以迎刃而解。由于只注重了经济领域的跨越,把大量物力财力和精力用在了经济的发展上,而忽视了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承袭了我们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道路即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畸形发展轨迹。可以说,地方政府这种强烈的跨越发展情结不是不想改善民生,而是认为应该先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然后再改善民生,但是这种理念指导下的实践使跨越式发展暴露出来的的不均衡问题十分突出。这就是所谓的“增长陷阱”所表现出来的明显症状。
2.2 把有限的财力投入到改善民生领域会影响经济发展是忽视民生建设的观念性桎梏
有些干部认为,欠发达地区本来财力就很有限,如果用到改善民生领域,无疑会削弱引资上项目发展经济的能力。这种观念在一些地方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尤其明显,表现在实际工作中,就是重视项目引进,舍得下大投入,而在民生领域能应付就应付,做做表面文章,走走形式,并没有从思想上重视,更不要说资金投入了,也更谈不上开拓思路多方筹资改善民生了。其实,民生不仅是发展经济的目的,也是动力,以民生为导向,发展之路才会越走越宽。搞民生工程,给中低收入的群体花钱,花多少钱,最后都会转入消费,拉动内需,只有让人民及时享受到成果,才能调动全民的积极性,这是最根本的动力。一句话只有不断地去保障和改善民生,才能不断调动人民群众发展经济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推动经济不断向前发展。一些地方的实践也证明欠发达地区改善民生事业不但没有成为经济发展的障碍反而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2.3 唯GDP政绩考核是欠发达地区重发展轻民生的最大体制性障碍
制度经济学认为,人们会对激励从心理和行为上作出反应,不同的制度安排会对人们产生不同的激励,进而促使人们产生不同的行为。中国对地方政府和官员的考核实际上是一种自上而下的体制。在这样的体制中,上级用什么样的指标考核下级,下级就会在这方面努力。地方政府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事实上的唯GDP化使其促进经济发展的冲动更加强烈,并且由于欠发达地区经济总量小,发展速度比较容易体现出来优势,这对地方政府政绩考核、干部升迁很有诱惑力。因此,欠发达地区的经济虽然有了大的改观,但由于地方政府一心只顾谋求经济发展而没有在改善民生上有所作为或者重视程度不够,有的甚至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恶化了生存环境,两耳不闻民间疾苦声,导致只有好的政绩而没有好的民声。
10.3969/j.issn.1001-8972.2011.24.099
邢台市社会规划项目,编号:XTSK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