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歌
(南京师范大学,江苏南京210046)
列宁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措施
梅歌
(南京师范大学,江苏南京210046)
马克思最注重发展生产力。列宁在继承和发展这一思想的同时,把它运用到实践中。列宁认为发展生产力是更困难更重要的事业。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立即领导俄国人民采取了诸如调整生产关系、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科学技术、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等措施发展俄国经济。纵观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可以看出,发展经济的思想贯穿于列宁这一思想的始终,是列宁建设社会主义思想的一条轴心。
列宁;社会主义经济;生产力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是社会生产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各个国家的政党在执政后,都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重要的地位,调整生产关系或是采取其他措施,以发展本国经济。执政后的俄国共产党,在列宁的领导下,也把发展俄国经济提上了重要日程。列宁在领导俄国人民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从俄国的现实出发,在坚持社会主义原则性的前提下,注意策略的灵活性,采取了许多有力措施,推动了俄国生产力的发展。
在旧社会制度下,俄国旧的生产关系与发展着的生产力之间形成了尖锐矛盾。十月革命胜利后,在列宁的领导下,俄国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苏维埃政权。以列宁为首的俄共(布)立即采取正确的方针政策,变革生产关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即着手对一部分私有企业实行计算和监督,对另一部分私有企业进行国有化,目的在于变革生产关系,使其适应生产力的发展。1918年夏天,由于国内战争爆发,苏俄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体制。这种体制虽然对于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它同当时苏俄的生产力水平不相适应,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从而导致了经济生活中的一系列严重问题。
1921年春天,苏俄实行了新经济政策。列宁指出,必须“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来提高农民的生产力。列宁还明确地指出,实行新经济政策的意义就在于调整和改变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关系。他说:“不能直接凭热情,而要借助于伟大革命所产生的热情,靠个人利益,靠同个人利益的结合,靠经济核算,在这个小农国家里先建立起牢固的桥梁,通过国家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1〕毫无疑问,列宁在不同时期所采取的不同举措都贯穿着对生产关系进行调整的思想。
十月革命胜利后的俄国,小农经济在经济领域占优势的情况没有改变,生产力十分落后,国内矛盾尖锐,而国内战争又使苏俄的经济形势严重恶化。列宁在领导俄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过程中,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利用资本主义、把资本主义纳入无产阶级专政下、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借鉴外国先进经验发展俄国经济的重要性。
十月革命前夕,列宁就提出了国家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的物质准备的思想。在列宁看来,国家资本主义是现代化的大生产,它具有用国家政权协调经济活动的力量,具有先进的生产手段,具有空前的劳动生产率,因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最充分的物质准备,是社会主义的前阶,是历史阶梯上的一级。”〔2〕
十月革命胜利初期,列宁又提出了“国家资本主义是我们的救星”的思想。1918年春天,列宁提出无产阶级要把工作重心转向组织发展俄国的经济,转移到“计算和监督”上,他说:“任何一个没有丧失理智、没有被书本上的只言片语塞满头脑的人都一定会说,国家资本主义是我们的救星。”〔3〕2361921年3月,列宁又提出把资本主义作为“中间环节”。在列宁看来,在小生产占优势的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4〕217
科学是历史的有力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在世界历史发展的任何一个阶段,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生产力的提高都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列宁在领导苏俄发展经济过程中就十分重视利用科学技术发展俄国生产力。列宁说,没有最新的技术,没有新的科学发现,苏俄就无法建成共产主义。他还说,一间工作出色的实验室比十个苏维埃机关还重要。列宁领导的俄共(布)认为,发展科学技术的目的就是发展科学技术和使其接近生产,要采取一整套办法,为科学工作与提高国内生产力相联系创造良好的条件。列宁还把现代大生产的技术基础归结为电气化,主张通过电气化,为工业、农业和运输业打下现代大工业技术的基础。
1918年2月,苏俄成立了俄罗斯国家电气化委员会,制定出全俄电气化计划,并将此作为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10年~15年的远景计划。列宁在领导实施这一计划的过程中提出,苏俄只有发展科学技术,实现全国电气化,才能提高生产力水平,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从而为战胜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和颠覆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他说:“我们不仅在世界范围内比资本主义弱,在国内也比资本主义弱。……我们已经认识到这一点,并且一定要努力把小农经济基础变成大工业基础。只有当国家实现了电气化,为工业、农业和运输业打下了现代大工业技术基础的时候,我们才能得到最后的胜利。”〔5〕列宁认为,处在资本主义包围中的苏维埃俄国的出路就在于发展科学技术,从而使苏俄“从农民的、庄稼汉的、穷苦的马上……跨到大机器工业、电气化、沃尔霍夫水电站等等的马上”。〔6〕显然,这里列宁特别强调要发展科学技术,认为它直接关系到国家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社会主义的实现。
社会主义事业是人民的事业,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生活的需要。因此,有可能和有必要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来发展苏俄经济。列宁在领导俄国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就十分注意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列宁十分重视农民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并要求在农业生产中给农民以帮助,保护农民的利益,使农民得到好处,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1918年10月,列宁在《关于土地问题》的报告中指出,应当把土地交给农民。在俄国,农民占人口的大多数,他们作为小生产者,希望平均分配土地。因此,列宁说:“我们既是民主政府,就不能漠视下层人民群众的决定”,〔7〕20虽然平均分配土地不符合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社会主义原则,但鉴于农民迫切需要得到土地,所以暂时以非社会主义的途径和方式照顾和满足农民的利益要求。1918年夏天,苏俄国内战争爆发。即使在战争环境中,列宁仍然提出一定要使农民得到好处。他说:“社会主义国家应当大力帮助农民,……保证农民的劳动和生活”,〔8〕并认为国家为此拨出巨款是必要的。1921年3月,苏俄实行了新经济政策,变余粮收集制为粮食税,使农民能够支配纳税之后剩下的粮食。从中可以看出,列宁在各个历史时期都非常重视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如前所述,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对一部分私有企业实行计算和监督,对另一部分私有企业进行国有化。在列宁看来,“计算和监督”不仅有利于“让资本家在工人亲自监督下去做有益的和光荣的事情”,〔9〕还有利于限制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提高工人的工作热情。1921年春天,经过国内战争后,列宁指出:“由于七年战争和经济破坏,国家已经处于贫困不堪的境地,最近三年半的极度紧张的生活更使俄国工人阶级精疲力竭”,〔4〕76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对此予以高度重视,认真分析了人民生活困难的原因,要求采取措施,迅速改善人民生活,提高人民生产的积极性。
除了上述措施之外,列宁还提出组织竞赛,以调动人民群众管理俄国和发展苏俄经济的积极性。他说:“社会主义不仅不窒息竞赛,反而第一次造成真正广泛地、真正大规模地运用竞赛的可能。”〔7〕200因此,要组织千百万工人和农民自愿地积极地用满腔的革命热情来支持计算和监督,必须鼓励他们进行竞赛,并在全国范围内把这种竞赛组织起来。要在竞赛中让大多数劳动者真正大显身手,施展自己的本领,发挥自己的才能。
十月革命胜利后,发展经济和生产力的思想贯穿于列宁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始终,并成为他这一思想的轴心。
苏维埃政权成立后,每当摆脱战争,列宁总是不失时机地把工作重心转到经济方面。列宁说:“一旦战争使我们有可能不把重心放在同资产阶级、弗兰格尔、白卫分子的斗争上,我们就将转向经济方面。”〔10〕1918年春天,列宁提出要转移工作的重心,使党和国家的工作由“剥夺剥削者”转向生产与经济管理。他在《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中说:“我们布尔什维克党已经说服了俄国。我们已经夺回了俄国——为了穷人,为了劳动者,从富人手里,从剥夺者手里夺回了俄国。现在我们应当管理俄国。”〔3〕155
1919年年底,苏俄红军战胜了高尔察克、邓尼金、尤登尼奇等白卫分子后,列宁决定领导党和国家再一次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同年2月,他在有关会议的讲话中指出:“整个局面、整个事态的发展也都说明形势是稳定的,那么我们就应该把经济工作的任务放在首位”,〔11〕90“要坚决把苏维埃共和国转上经济建设的新轨道。在最近几个星期,也许在最近几个月,这个任务一定要完成”。〔11〕1161920年4月下旬,波兰地主和资产阶级的军队以及弗兰格尔白卫军对乌克兰大举进攻,迫使苏俄军民又一次中断了转变工作重心的尝试。直到同年11月,国内战争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列宁立即又把转变工作重心的任务提上了日程。1920年12月全俄苏维埃第八次代表大会以后,俄国的经济形式特别是粮食和燃料的情况进一步恶化,使得党和国家政权不得不在经济政策上实现根本性的改变。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以后,俄国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标志着俄共(布)和苏维埃政权的工作重心发生了一个新的、更深层次的转变,也说明列宁从新的、更深层次的意义上提出了转变工作重心的思想。
当我们把列宁先后四个时期的工作重心转变的思想联系起来时,就可以发现,发展经济和生产力的思想是十月革命后列宁关于俄国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一个轴心,它贯穿于十月革命后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始终。
由于列宁及其领导的俄共(布)的重视和采取的有力措施,苏俄的经济得以迅速发展,不仅进一步巩固了苏维埃政权,也为以后苏联的经济建设打下了重要的基础。同时,列宁领导俄国人民为发展经济采取的措施为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列宁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76.
〔2〕列宁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19.
〔3〕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4〕列宁全集:第4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5〕列宁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56.
〔6〕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392.
〔7〕列宁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8〕列宁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98.
〔9〕列宁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08.
〔10〕列宁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407.
〔11〕列宁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Basic Measures Lenin Took to Develop the Socialist Economy
MEIGe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46,China)
Marx placed emphasis on developing productive forces,and Lenin not only inherited and developed the idea but also put it into practice.In order to develop Russia’s economy,Lenin took such measures as adjusting the relations of production,putting capitalism to rational use,develop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arousing enthusiasm of broad masses immediately after the October Revolution.Taking a panoramic view of his idea of the socialist construction,we can see that his thinking on developing economy runs through his idea,and constitutes the axis of his idea of socialist construction.
Lenin;socialist economy;productive forces
A82
A
1009-1203(2011)01-0027-03
2010-12-26
梅歌(1987-),男,山东济宁人,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周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