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贵忠
(内蒙古师范大学法政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李贵忠
(内蒙古师范大学法政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22)
借鉴和吸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和正确选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中国传统文化积极地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又使中国传统文化得到新的升华,使中国传统文化获得新的活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源于马列主义,也植根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源泉之一。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地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积极进步的思想资源,并予以弘扬和发展。本文拟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谈一些认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结合,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目标的重要路径,这是因为:首先,马克思主义只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结合才能真正实现中国化,任何外来理论只有与本土传统文化结合才能深入人心。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史已经证明“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密切关系”[1]P190。马克思主义要想在中国扎根并发挥作用,除了与中国的现实结合外,还须与中国传统文化从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上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得到中国人心理上的认同,才能获得中国文化的支撑,才能融入中华民族灵魂并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从而有效地指导实践。其次,马克思主义只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结合才能彻底地实现中国化,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发展中,受特有的自然和社会条件的作用而形成的特定的文化积累,它不仅以客体化的形式存在着,而且广泛地以无形的主体化的形式存在着。它以生物遗传和社会遗传的形式世代延续,已融化在中国人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之中,已内化为人们的一种文化心理和性格,已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特别是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制约人的思想和行为甚至社会发展的无形力量。因此,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国国情的一部分,也是中国的实际。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结合,理所当然包含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否则,就不是与中国实际的全面结合。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断然不能置身于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结合之外,否则就不是彻底意义的中国化。再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自身发展的的过程。善于对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加以比较借鉴,不断批判地吸收世界上一切有益的、优秀的文明成果发展自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优秀品质。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有马克思主义本身不具有但对中国社会主义以至对整个人类文明进步有普遍指导价值的思想因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科学开发,吸纳其中的优秀因子,将其精华融入马克思主义,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题中应有之义。总之,既然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经之路,那么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就必然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必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的思想来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产物。面对新的国情和世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要利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需要借鉴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恩格斯多次强调扬弃资本主义文明形态的社会主义的文明形态,将是前资本主义的文明的“再现”和“复活”,认为这是否定之否定历史辩证运动的必然要求和具体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是传统与现代互补的和谐的社会文明形态。胡锦涛同志指出:“要加强对我国历史上关于社会建设理论的研究,按照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要求,努力做到古为今用”。[2]中国传统文化中“和”的社会思想,是中国前资本主义的传统文明的结晶,对于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引导价值。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需要吸收传统优秀文化的营养。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它需要在一定的民族文化土壤中才能生长起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凝结了中国古人文明进步的价值观和价值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是相通的,吸收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营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根固叶茂。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需要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于道德建设的注重,可以补救市场经济发展中体制的不规范造成部分公民道德感的缺失。弘扬优秀传统道德,建立社会主义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发挥道德力量,可以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持。总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并不矛盾,两者已经历史地统一在这一实践中了。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总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因此,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必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来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时代的产物。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面临的时代任务。世界上没有哪一个民族是以否定、割断自身的文化传统作为代价而走向民族复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须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吸收充分的养分,才能发挥其在中华民族复兴事业中的指导作用。胡锦涛指出:“我们要发扬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大力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大力宏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成为新的历史条件下鼓舞我国各族人民不断前进的精神力量。”[3]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大内驱力,具有任何外在动力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第一,传统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的对话和交流中扮演着极其重要角色,全球化对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和民族生存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全球化价值趋同的背景下,传统文化是保持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归宿感的共同精神家园。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斗争异常激烈,要想有效地抵制西方国家解构、同化、碎化中国文化的企图,最有力的应对手段就是弘扬和发展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只有强固自己民族的文化之根,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第二,中国传统文化凝聚力是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深层次的思想基础。中国传统文化是链接华人世界的心灵桥梁,在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中有着无可替代的功效,台海两岸中国人有共同文化传统,以及由此产生的共同的文化血缘、共同的文化素养、共同的文化心理,海峡两岸一定能够在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中走向统一。总之,以实现时代任务为己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事业中发挥出了巨大的作用,之所以能够发挥这样大的作用,这是由于它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了充足的养分和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也必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来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结晶,也是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理论结晶。它科学地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积极进步的思想资源,并予以弘扬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一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有生命力的概念、范畴进行马克思主义的诠释,赋予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内涵,以言简意赅、通俗易懂的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概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的语言风格和话语体系,增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观点容易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二是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优秀的精神和气质,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更加鲜明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三是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立场和观点,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对传统思想文化中优秀的思想观点进行新的阐发,使其焕发新的生命力。四是直接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那些具有积极意义且马克思主义理论不具有的思想内容,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这些优秀思想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概而言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主要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致知力行、学以致用”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和活的灵魂,是对“贵在力行,”、“循名责实,重效致用”、“实干兴邦”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先秦时期,主张从事实出发把握事物内在规律性的思想就已出现并有了相当的发展,到了汉代,班固首次提出“实事求是”这个概念,到了清代,戴震、曾国藩等进一步把“即物穷理”与“实事求是”明确地统一起来。毛泽东对“实事求是”这个传统命题作了马克思主义的诠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但第一次明确地将“实事求是”确定为党的思想路线,而且还通过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辩证统一给实事求是赋予了新的思想内涵。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根本的精神气质,与中国传统“致知力行、学以致用”精神一脉相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成功地把民族文化留给我们的这一宝贵财富和优良传统发扬光大,使中国传统的致知力行、学以致用思想的精华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再现了它的真理性光辉。
第二,对崇尚和谐的优秀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谐”是中国传统思想的重要精神和核心理念之一,胡锦涛指出:“中华文明历来注重社会和谐,强调团结互助。中国人早就提出了‘和为贵’的思想,追求天人和谐、人际和谐、身心和谐,向往‘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4]对“和谐”的追求,是中华民族最恒久、最执著的追求之一,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思想源泉。传统文化,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主张天人合一;在人与人的关系上,提倡和睦、和平、和谐的人际关系与社会关系;在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的关系上,主张和谐共处,协和万邦。但这种美好的社会理想,在旧的社会条件下是很难能实现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把其中蕴含的现代价值充分发掘出来,提出要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赋予和谐社会以社会主义的内涵和战略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其社会和谐发展的理念,展示了新世纪中国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新境界,这样的和谐社会,既不是专制集权式的和谐社会,也不是平均主义式的和谐社会,而是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在国际上则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以合作谋和平、以合作促发展,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中国传统的和谐思想已经实现了现代化,从而为人类实现与他人、自我、自然的真正和谐提供了科学的思想基础。
第三,对“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民本思想产生可以追溯到夏商时期,此后,其思想的内涵不断被充实、完善,并逐渐演变成古代中国一种重要的官方意识形态。鸦片战争以来,民本思想从治国安邦的士绅意识形态逐渐转变为下层民众民主革命的重要思想工具。由于时代的局限,传统民本思想中所能给予人民的权利是有限的,重民意、反专制的进步因素只是完整的民本思想中的一个侧面,重民的前提条件和根本目的是维护君主的权利,是统治者调适君民、官民关系,缓和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维护封建统治的一种“驭民”之术,民本论最终还是一种君本论。植根于私有财产和“家天下”的政治格局中的民本思想不存在其实现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基础,“贵民”、“重民”不过是统治者维护统治的口号而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突破了以君为中心的传统民本观的思想藩篱,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学说和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把以人为本明确地界定为“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的基本理念,使民本思想成为形式和内容相统一的真正的民本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把以人为本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价值取向,强调关注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民本思想中的关注人生的“人本”主义价值取向,传统的民本思想最终实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转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建立起了“以民为本”的制度构架,以民为本的价值取向由此可以付诸实现,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民本思想成为言行统一的思想。
第四,对义利观的继承和发展。“义利”之争,在中国历史上进行了几千年。传统伦理思想的主流是“重义轻利”、“重义贱利”的义利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义利观在继承重视社会公利、见利思义等积极合理因素的基础上,超越传统功利论与道义论对立的藩篱,实现了在社会主义实践基础上的功利与道义的辨证统一。社会主义的义利观破除了中国传统重义轻利、贵义贱利的道义论的消极影响,倡导充分尊重公民个人的合法利益,并认为公民个人的合法利益不仅同社会主义道德精神不相矛盾,相反还是社会主义道德精神的集中表现。社会主义的义利观还继承中国传统伦理中重视社会公义、重视道德理想和精神生活、维护国家和民族大义的优秀传统。社会主义的义利观反对各种形式的功利主义和利己主义,反对种种重利轻义和个人本位主义的思想和行为,但亦对公民个人的合法利益予以充分的尊重和保护。市场经济其本质而言它是一种以“利”为导向的经济形态。市场经济从根本上冲破了禁欲主义与忽视个人利益的文化情结,是对在历史上相当长的时期占主导地位的义利对立、重义轻利伦理精神的实践性否定。但是,追求市场经济建设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其目的是为了让广大人民过幸福的生活,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追求是“义”和“利”的统一。市场经济既追求“利”的丰收,又追求“义”的硕果,义利统一的社会主义义利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中显现出鲜活的当代价值。
第五,对荣辱观的继承和发展。荣辱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道德范畴。荣辱连用,《管子》中就有,如“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中国传统荣辱观的核心是知耻,多数思想家都是通过对耻辱的论述来阐释荣辱观的。顾炎武认为,在礼义廉耻“四维”之中,“耻尤为要。”康有为说出了其中的道理:“人之有所不为,皆赖有耻心。如无耻心,则无事不可为矣。风俗之美,在养民知耻。耻者,治教之大端。”[5]P307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实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特征的结合,在表现形式上,它突破了我国传统道德中主要以“耻”来阐述荣辱观的局限,把“荣”与“耻”这两个古老的传统道德概念切实对应了起来;在具体内涵上,它突破了我国传统文化中把荣辱观仅作为道德范畴的局限,从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总体要求的高度,丰富、拓展了荣辱观的内涵和外延。它对中国古往今来高尚道德进行系统总结和精确概括,并进一步提升和弘扬了这些优秀传统,“八荣八耻”所体现的“纯粹的人”、“高尚的人”的生活境界和身心健康的状态,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命意识和精神追求的高度体现。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汲取了我国传统的道德理念的精华,同时注入了时代的特点和实践的要求,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荣辱观充满着生机与活力,富有民族性、感染力和吸引力。
此外,如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目标与传统的大同理想,党内反倾向斗争中实行防“左”反右理论与传统的中庸之道,党的对外开放政策与传统文化中的“兼容并蓄”思想,等等,都有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时代特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积极的优秀的部分和精华,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合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之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三者的有机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既源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又高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创造。中国传统文化积极地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又使中国传统文化得到新的升华和提升,使中华传统文化获得新的活力。
[1]张岱年.中国文化与文化论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2]胡锦涛.把和谐社会建设各项工作落到实处[N].人民日报,2005-02-22.
[3]始终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N].人民日报,2003-08-13.
[4]胡锦涛在美国耶鲁大学发表重要演讲[N].人民日报,2006-04-23.
[5]康有为.孟子微:卷6[M].北京:中华书局,1987.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LI Gui-zhong
(School of Law and Politics,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Hohhot,Inner Mongolia,010022)
To learn from and absorb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s a necessary demand and correct choice for build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sitics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the new age.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origin of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ctively promotes the forming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while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ublimates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gives it new vital forc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succeed;develop
A8
A
1674-0599(2011)04-0042-05
2011-05-25
李贵忠(1962—),男,内蒙古五原人,内蒙古师范大学法政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近代政治思想。
(责任编辑:朱文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