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后语

2011-02-18 13:32
中国发展观察 2011年9期
关键词:经济发展

本期我们主要关注两大问题。一是当前我国经济走势和应对策略,二是关于“中国模式”的探讨。

随着中东北非地区局部冲突加剧,原本处于艰难复苏进程中的世界经济,在金融危机之后深受主权债务危机困扰之外,又增加了新的不确定性因素,这使得我国外部环境趋紧,“国际红利”减少,给经济发展的良好局面带来负面影响。

当前,我国物价水平仍处在高位,王双正预计四季度随着翘尾因素明显减弱,价格总水平涨幅将高位回落。与此同时,我国经济增速放缓迹象已经显现。郭士英认为,这种下行趋势可能还会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他担心,在经济下行和通胀压力居高不下的情况下,中国经济正面临滞涨的危险。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则警告中国经济面临泡沫化风险。课题组认为,我国经过30余年的持续快速发展,已进入流动性过剩较为严重时期。从各国的发展经验看,流动性过剩不一定会引发实体经济价格的大幅上涨,但过剩流动性涌入资产市场后,必然会导致资产价格大幅度上涨,引发经济泡沫化。目前,我国资产市场,特别是房地产市场,已出现一定程度的泡沫,地方政府规模庞大的隐形债务也隐含着很高的财政与金融风险。

这种复杂的局面给宏观经济的管理带来很大困难。在赵志君看来,当前出现的很多问题,一定程度上是应对金融危机,配合4万亿投资刺激政策所导致的货币超发的后果。他认为,受外汇、外资、外贸体制和既得利益部门的多重制约,货币政策失去了独立性,难以承担保增长和抑通胀的双重任务。当务之急是对汇率体制、外资和外贸政策进行全面系统的改革和调整,增加汇率弹性,确保我国海外资产的安全。通过利率市场化改革和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的重新定位,确保人民币币值的稳定,防止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把保增长的责任让位于市场和财政政策。

陈道富认为,对我国而言,实体经济的发展仍是未来相当长时期内需要坚守的重点。为此,应加大外汇储备在实体经济领域的战略性使用。考虑到我国未来面临的环境和发展方向,外汇储备以及与此相关的政策可重点考虑在以下两个方面实现一定程度的突破。一是加大对“走出去”的战略支持力度。二是加大对环保、国内资源(特别是水资源)的保护和治理力度。

实际上,我们享受高速发展和实力增强带来的自豪感,以及在承受由此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和困扰时,不得不涉及到另一个主题——“中国模式”或者“中国道路”的总结并寻找未来的出路。

“中国模式”的讨论在国内外的讨论已久,而到金融危机之后讨论更多了。刘世锦说,这几十年的经济高速增长,证明了“中国模式”,从而引起了他们的思考。陈道富说,美国金融危机之后,西方特别是美国,发现原来世界上还有一个中国,还可以用不同于美国的方式,在某些方面做得比他们更好。刚开始,是惊讶和赞赏,有学习的含义。但随着金融危机的深化,出现了越来越多戒备和抵触情绪。法国等欧洲国家,特别热衷讨论中国模式,并宣扬其社会市场经济模式,以对抗“华盛顿共识”。这是需要我们提防的。他认为,在我国当前重要的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时期,更紧迫的是要打破各种框框的束缚,不能过分强调所谓“中国模式”。中国乃至世界都需要寻找第三条道路。继续靠货币财政等需求管理政策,很难走出目前经济的两难境地。我国需要在更长的历史时期里,寻找有助于我国未来发展,有助于我国应对当前国际和国内困局的策略。

高世楫担心,贫富差距增大所造成的经济社会影响越来越大,社会分化严重,社会矛盾凸现,这是否使得我们发展进程被打乱?这也是“中国模式”是否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如果中国可以在按共同富裕、和谐社会的模式走下去,“中国模式”生命力就会很强,影响越来越大。

程国强说,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角度看,现在还有许多令我们费解的制度安排,是该认真研究我们的发展道路的时候了。

郭士英表示,中国正在遭遇“刘易斯拐点”、“中等收入陷阱”和“人口红利渐失”以及国际博弈等多种风险,形势异常严峻,深化改革是唯一出路。刘奇从农村改革的角度提出,当务之急就是重新寻找、发现、建构改革的动力源。

李佐军认为,改革“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体制”,调整“赶超型经济发展战略”,切实转变“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是根本出路。

猜你喜欢
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分享经济是个啥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拥抱新经济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