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荣”“耻”的养成*

2011-02-18 12:01陈文兴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博爱

陈文兴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 云南 昆明 650111)

论“荣”“耻”的养成*

陈文兴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 云南 昆明 650111)

“荣”“耻”问题是人类道德的核心问题之一。要培育正确的荣”“耻”观念,必须推动整个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使人民公平地获得越来越多的收益;需要在父母的仁慈、邻里的和谐、舆论的宽容、社会的自由的环境里培养博爱精神。此外,还必须充分发挥竞争机制的作用,使优秀的媒体及媒体人脱颖而出,必须不断改善叙述形式和自身形象,必须利用媒体的优势,发挥合法宗教的教化作用,推动正确的“荣”“耻”观念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荣”“耻”;经济基础;社会公正;博爱精神;媒体

“荣”“耻”问题是人类道德的核心问题之一。“知耻近乎勇”,解决了此问题,人们才会从内心深处获得源源不断的力量、勇气和热情,从容地面对各种困难和障碍,不断把生命的境界提升到新的层次,同时在行为时始终拥有一个牢固的底线,不媚俗、有敬畏和禁忌,保持鲜明亮丽的人格特色。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城市化运动的飞速发展,人们的流动性和分散性越来越强,原来的舆论环境失去监督能力,很多人变得鲜廉寡耻、肆无忌惮,与我们所追求的文明目标格格不入。为此,一些人感到焦虑,胡锦涛同志提出了“八荣”“八耻”,并将其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反复论述,也是这种焦虑的反应。但“荣”“耻”更多的是养成的,这种养成有自身的规律,需要时间和环境。

一、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社会公正的协调是基础

富裕是文明的物质基础,公正是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体现,二者不可或缺。中国人历来就认为,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1],据说尧向舜交班的时候就警告说,“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2]通常我们认为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孔子,实际上也是特别注意把富裕和公正统一在一起的,他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马克思主义也坚信,没有生产力的充分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就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也就是说,全部陈腐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3]经济生活的富裕和社会公正的实现,会从多方面影响“荣”“耻”感的生成、积累,坚持,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人们行为和思考的选择。

爱国的定义,我们通常认为比较权威的,就是1918年11月列宁在《皮季利姆·索罗金的宝贵自供》一文中所讲的“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包括着对自己国土、民族、文化风俗的挚爱和自豪感、优越感,以及作为这个民族成员的深厚底气。我们谈爱国主义本质,也常引用此语。民族英雄林则徐所作,汪道涵先生用来勉励江泽民同志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壮语,毛泽东同志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发出的“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4]之气吞山河的预言,邓小平“我十分荣幸地以中华民族一员的资格而成为世界公民,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5]的内心独白,都是建立在这样一种认知的基础上。但这些都具有浓厚的精英话语色彩,对于不得不每天为一家人的生计辛苦奔忙的广大人民群众而言,不免迂阔而旷远,是很难被充分认知、确信并发挥足够的影响力的。几千年来,中国爱国主义的箴言很多,并激励起象岳飞、文天祥、陈天华、吉鸿昌这样的民族英雄满身浩然正气,使他们“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6]但如国家处于危亡的抗日之役中,除本属精英的汪精卫、周佛海、周作人及满清皇族的遗老当汉奸外,无数普通百姓出身的汉奸如过江之鲫,充斥在华夏大地,使仅有区区数岛之地的倭寇能以华治华,几令我泱泱神州沦于万劫。读史至斯,汗未尝不发背沾衣。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如此迅猛发展的形势下,将爱国主义的含义,与时俱进,加以创新,使其与广大人民群众为争取幸福富裕而愿意努力奋斗的强烈愿望结合起来,实现“道不远人”。[7]法国人孟德斯鸠的相关论述颇具启发性,他认为,一个国家的治理力量,在专制制度下,靠的是恐怖,君主制下,靠的是荣誉,共和制下,靠的是风俗,而风俗的核心是以爱国主义为基础的品德。他说,“在一个平民政治的国家,便需要另一种动力,那就是品德。”“品德,在共和国里,是很简单的东西,就是爱共和国”、“爱民主政治”、“爱平等”,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同样的幸福和同样的利益,那么也就应该享受同样的快乐,抱有同样的希望。”[8]以他的理论为指导创建的美国,经过八十年历练,林肯代表一代精英群体,对此作出极为具体的注解,那就是他在葛提斯堡的演讲中指出的奉行平等、自由和公正,“民有、民治、民享”原则。其实,或许正是因为有此做基础,“美国人民都知道社会的普遍繁荣对他们本身的幸福的影响”,[9]进而创造出了虽不完美,但具备了不断走向完美的全部要素的制度架构。从实践结果看,我们不能否认,其人民,不仅是早期十三州人民,无数后来者由于在努力从事国家建设的同时,获得了越来越多的福利,他们深爱着这个国家。所以,尽管美国到今天也有很多矛盾,其人权记录或许正如我们的白皮书所言,但其仍不仅令很多外国人向往,一定程度上达到了我们祖先期待的“近者悦、远者来”的境界,而且那些被我们长期讥讽“钢多气少”的少爷兵,依然能够积极响应祖国的召唤,到与他们祖国利益悠关的任何艰苦地方去承担使命,令象我们这种对美国人的看法相当复杂的人也不免肃然起敬。我们希望我们的人民以热爱自己的祖国——中国为荣,以在这个问题上的背叛为耻,我想从其中能获得的启示也不是单一的,我们今天的心胸应当比任何以往都开阔,都善于反思和汲取。

其他“荣”“耻”的培育也必须在推动整个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使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具体而深切地感受到,自己不仅从发展中获得了越来越多的收益,而且分配尺度的公正性得到广泛的认同。如在“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问题上,就务必使从精英到大众的广大人民个体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将使得原来的以血缘、亲缘、地缘、学缘、业缘联系为主的静态熟人社会,逐渐让位于每个人必须以个体的身份跟陌生个人不断进行频繁的新联系的生人社会,任何人都不可能在不同别人交往的情况下单独获得生存和发展的全部必要条件。所谓服务人民不是无偿地单方面付出,不是受剥削,而是用自己的劳动同别人交换劳动,不能用自己在劳动方面的优势同别人进行交换,是无法实现自己利益最大化的。即使为社会公益付出的一些无偿服务,其实也是自己利益的一种寄存,一个人不可能在任何时候都是强者,在自己不幸处于社会最弱势地位的时候,如果社会有由包括自己在内人们无偿贡献的力量形成的数额巨大的公共资源,就会因为得到有力援助而尽快走出人生低谷,恢复起重新拥抱生活的力量、热情和智慧。其实人有时做一点好事很简单,需要的只是人们对自己与这个社会的关系的一点起码体认、少一点认为自己万事不求人的狂妄、不要为一件不顺心的事忘记了自己的人生其实不短。同样的,如果能充分利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与之配套的政治体制,使教育与生产、流通、分配相关的劳动紧密集合,而不是作为某些实际控制着相关国家资源的组织打着“发展教育产业”,对劳动者进行剥夺、敛聚财富的工具,使风险投资作为一个产业发展起来的时候,科学必然会受到崇尚;某些事情不矫枉过正,如乞讨问题,采取国际上的某些做法,该领取执照的领执照,该上税的上税;完善社会信用保障机制,使见利忘义、违诺败德行为不仅遭到谴责,而且在物质利益上承担不利后果,使他们不仅丧失可能的机会,也丧失投机可能带来的收益……那么,人们,特别是在一定程度上左右风尚的社会强者,在荣耻问题上,会“出于自己的福祉”,“会具有审慎的美德”,并因此而“出于挂念别人的福祉”,而“具备正义和仁慈的美德”。[10]总之,在“荣”“耻”的养成问题上,我们必须牢记马克思主义总是“从自己出发”[11]、“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只会使自己出丑”[12]的教诲,理解中国先贤们“恭近于礼,远耻辱也”、“邦有道,贫且贱,耻也”、“国有道,毂”、以及鱼与熊掌之辩的真意,始终在名正言顺、法治中允的基础上,对“庶矣”后的人民,“富之”、“教之”,“道之与德,齐之以礼”,使其“有耻且格”。

二、培育社会的博爱精神是原动力

从目前最急于培育的“八荣”“八耻”的内容看,其生成除需要足够的物质基础外,还需要博爱精神垫底。社会如果要培育出“有耻且格”的民众和顶天立地的精英,并因为他们的存在和他们功能的发挥能使社会的弊病得以比较迅速及时地匡正,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博爱的唤起。所以,孔子虽当过老子的弟子,但没有接受其“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13]的冷酷理性主义观点,坚信君子最重要的品格就是仁,“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颠沛必于是,造次必于是”,怀着一颗健全而温暖的心灵,带着弟子周游列国,推行仁政,《论语》中109次讲仁。这个仁,韩愈在《原道》中就释为“博爱”,他说,“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至于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14]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中无数的积弊能被革除,应当说是深深得益于此;西方能有今日的成就,其中一个原因可能是源于基督教博爱精神,文艺复兴时期,先驱们对基督教进行了很多无情的嘲弄和批判,但高扬“博爱”旗帜,最终深入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心底,并成了现在超越国家、民族、阶级的全人类的普世价值之一。

博爱之于“八荣八耻”,可能在于不会爱的人就不会有羞耻,“唯君子能好人,能恶人”。可能对于以热爱祖国为荣的人来说,首先必是一个自爱的人,然后爱家人、爱亲人、爱社会、爱民族、爱国家、爱人类、爱自然。老子说,“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得乃普”,儒家讲“修、齐、治、平”,讲的都应该就是这个道理。从我们能够详细了解其生平、耳熟能详的爱国主义者看,他们莫不是博爱的人。那个拯救郑国的弦高,除会经商之外,面对秦国侵略者表现出来的当机立断,谁会相信他所爱的仅是钱、重的唯有利;伟大的孔子在故邦鲁国面临强齐压力时,无论以自己的卓越智慧在夹谷之会捍卫鲁国权益,还是让冉有率鲁军击退齐国进攻、派自贡纵横捭阖解除鲁国危机,都体现出他极为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操,但这一切与他的博爱紧紧地连在一起。他出身于一个比较残缺的家庭,想去贵族招待士人的宴席上混顿饭吃,被阳货讥笑并堵住,为生计去当吹鼓手,帮人家看管牛羊、仓库。但因为有一颗浓烈的爱心而使本来极有可能成为渣滓的自己不仅为其故邦,而且为中国、为人类留下了无数今日仍具有普世价值的东西。伟大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爱国可能最初就是源于不忍心看着姐姐受裹脚的痛苦;鲁迅因不能忍受象父亲这样的病人被庸医所误命丧黄泉,而毅然东渡学医;邓小平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奋斗到生命最后一息,但不仅他彪炳后世的丰功伟业让中国人民永远怀念,他落难江西的岁月里,仍尽心赡养继母邓夏氏其实更令人感动。不仅在祖国问题上的荣耻与人心灵深处怀着的博爱紧密相连,其他七个方面也莫能例外。爱才会产生责任感,有责任感的人才会努力、才会忠诚、才会“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才会“有恒”、“恭敬”、“弗畔”。热爱人民、热爱科学、辛勤劳动、艰苦奋斗的人,肯定是博爱的人,否则不可能有足够眼界发现远虑与近忧的关系,看出为人也是为己;不可能源源不断地从心底滋生出奋斗的乐趣,支持自己沿着陡峭山路攀登,最终达到光辉的顶点,对于自己所不知道的东西存疑待证,而不迷信、盲从、妄为;不可能将枯燥的劳动与人生价值的实现联系,从而使劳动审美化,并找到无尽的愉悦。另外,博爱使人群而不党、和而不同、团结互助、见利思义、临危授命、主忠信、在大节面前不夺其志、守法纪,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博爱的养成,需要宽和的环境,包括父母的仁慈、邻里的和谐、舆论的宽容、社会的自由。孔子虽然有诸多不幸,但鲁国本身是一个礼仪之邦,其母年纪轻轻居孀守寡,把全部的爱倾注于幼子,不能不说孔子还是幸运的。虽然作为奴隶社会末期,那时整个环境可能是严酷的,但是一个允许独立思考、开展学术活动和国家档案私人可以想办法查阅到的时代,政治生态对贵族甚至没落贵族来说,不能说不是宽和的。当然,也需要引导,孔子向众多的人学习过,说明那个时代有许多独立思考者指引着他。其实后来的社会,甚至西方也是如此,其灿如星辰的杰出人物的博爱,莫不产生于这样一个环境,如要革资本主义命的马克思,其实相当长时间内一直蹲在当时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首都的图书馆里。这种环境,不仅使他们有了博爱的心灵,而且也掌握了博爱的真谛——博爱不是有人打你的左脸,你将右脸转过来给人打,专讲以德报怨,而是深知“以德报怨,安可以为善”,“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从而“以德报德,以直报怨”,对那些曾经给自己益处的人和事怀着一种深深的感恩。在今天中国这样的环境里,要在初步富裕且对未来有无尽怀想的普通人心中植下博爱之根,最重要的是父母们千万莫把子女当宠物养,当圣哲看,用溺爱、金钱、抱怨在孩子天真的心灵里种下贪婪、自私、仇恨、鲜廉寡耻、索取无度、好逸恶劳的种子。这样,父母能通过反思提高自己的境界,孩子们能逐渐长成有宝贵的自立精神并会感恩,知道索取,更知道奉献,会享受权利但更能承担好义务,父母也才有可能在自己衰老时得到后辈的援助。

三、充分发挥媒体功能是舆论条件

“荣”“耻”属于道德伦理范畴,其生成除需要相关主体加强学习、修养、锻炼外,很大程度上依赖舆论的褒贬。人们受到褒誉,则会增强对自己行为正当性的确信,添加心灵的愉悦和光荣感,并逐渐习惯于在新的行为中遵守旧例;而遭到贬斥,则会唤起感情的悲愤、痛苦与耻辱,复苏思考的不平,在怀疑和反思中对自己的行为重新进行定位和作出价值评判,从而自觉矫正不良行为。舆论的作用,古人曾用众口铄金、积毁销铁来形容,前人曾愿为舆论的价值取向承担巨大痛苦,如中国妇女的裹脚和守节。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的流动性和交往方式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多数时间不再生活于熟人社会,旧有的舆论形式已难于发挥作用,在“荣耻”的树立问题上,必须高度重视越来越发达的现代媒体的运用。

必须充分发挥竞争机制的作用,使优秀的媒体及媒体人脱颖而出。媒体应是公众获取信息、发表意见、交流思想的平台,公众愿意支付费用消费媒体服务,是基于其公信力,其公信力的大小决定其内容和态度的权威性。如果我们社会拥有众多的公信力很强的媒体,在我们培育正确的荣辱观时,可以以其为平台,促使不同的人就所涉及的问题展开争鸣,使不同的观点通过平等交锋形成共识,而更多的人民群众则在了解更多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取舍并形成对某些原则的内心确信,并因这种确信而善于克制、愿意思考。如对于爱国问题,人们可以通过了解丰富的相关知识,找到国家建设与其自身生存发展的必然的直接的联系,使其出于理性判断认识到爱国的必要性和应有做法。还有义利问题,我想,如果能在讨论中让人们认识到,利其实是每个人所期盼和爱好的,世人熙熙,皆为利来,世人攘攘,皆为利往,但是有个社会公认的正当尺度需要人们坚定不移地遵守,谁逾越了此尺度,积累的是别人对自己的不信任或怨恨。其实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说近也近,说远也远,现代社会虽然山仍不转,但路却转得很快,在不经意之间,占了便宜的人可能就会为自己的过分付出代价。人间或许真的没有宗教所讲的报应,但现代社会使人交往如此频繁,谁能预料自己和受害人之间会老死不相往来,放纵自己逐利的愿望无限张扬,结果是即使未受国家、组织制度的惩罚,也是自己一生的隐患。特别是媒体一旦将自己的不良行为曝光出去并引起讨论、被人肉搜索,被出名,将会带来许多不可预测的麻烦。思及此,我想每个人都可能会变得谨慎,对自己的过失产生悔恨。从媒体发展的规律看,要真正实现优胜劣汰,除媒体人的努力外,还需要宽和的政治和健全的法治,就我国实际而言,我们迫切需要制定《新闻媒体法》,使媒体的运行有透明和合理的规则,保障媒体应有的自主权。

必须促进媒体不断改善叙述形式和自身形象。这实际上就是要求媒体(特别是主流媒体)通过努力,达到近年来我们一直倡导的“三贴近”,树立起具有亲和力的形象,扩大社会影响力和市场。“荣”“耻”作为道德内容,正如邓小平说马克思主义一样,并不是什么玄奥的东西,是与人民群众的生存质量的提高和发展能力的改善密切相关的很朴实的道理。如爱国,实际上是让大家知道,别的国家再好也是别人的,只有中国是我们的,虽然有一些人可以离开祖国加入别的国籍,但一般人是难于通过正常渠道移入我们认为好的国家,而偷渡,不仅过程中充满风险,到目的地后,因为不受法律保护,被侵害、驱赶、关押、被残酷虐待和压榨也会是常事。所以,绝大多数人及其子孙后代仍然必须栖息繁衍在这快土地上。我们只有把这个国家建设成乐土,我们这一生存在的质量才会不断高起来。经过无数前人和今人的努力奋斗,我们的国家虽然仍不完美,但具备了不断走向完美全部要素,生在今日中国对我们来说是不可多得的幸运。我们所谈的艰苦奋斗,不是一怕不苦,二怕不死,而是在人生旅途中克己尽责,并从别人的尽责中分享共同建设的成果;在守法的基础上,设计合理的人生目标,并通过克服前进中的困难,创出一番与主体能力相称的业绩,使其在面对来者回首往事的时候,少一点悔恨和羞耻。道德的载体是人和人的行为,人在某个事件中的行为很能反映出其道德操守,而媒体也常在对这些人和事的叙述中设法影响受众,如果其能将“荣耻”思想精义融于人和事中,用朴实的语言向受众表达,可能会引起更多的共鸣和回应,而受众也将在品德修养方面获得更多的教益。叙述的切入点有时可以放在典型人物和事件上,但更应该关注普通人和普通事,使自己主张的东西“论卑而易行”。可能我们应从孔子身上获得教益。孔子一生述而不作的时候多,但他给学生树立了一个“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的形象,教育学生总是从人生常识开始,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温故而知新”、“放利而行,则多怨”,并用109种形式解释“仁”;与学生相处时对自己的爱憎毫不隐瞒,甚至不得已赌咒发誓等。这使自己受到作为受众的学生们高度的尊敬,其死后,学生们曾因思念他把同学有若打扮成他的样子加以尊敬,很多弟子不招自来,在其坟旁守孝三年,其中最能赚钱的大商人子贡独守了六年。在“荣耻”和其他社会主义道德的养成中,我们期盼媒体能这样发挥作用。

必须利用媒体的优势,发挥合法宗教的教化作用,推动正确的“荣”“耻”观念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毫无疑问必须坚持科学和世俗的理念,但从人类发展的历程看,许多有益于人类进步事业的风俗和习惯的形成,靠的是宗教的作用。宗教不仅关怀人们的现世,更关怀生前与死后,教人把自己的生命放在更宽广的视阈中进行安排,其智慧可以使人的胸襟变得更加宽阔而不易在行为上走极端。宗教经书对其理论的叙述能启示人有畏有耻,宗教仪式使人领会庄严肃穆,学会崇敬、慈善……这些或许都是我们培育正确“荣”“耻”观的土壤。有这样一个土壤,我们教育人民的素材将更加丰厚,我们的教育活动也有可能采用全景、广角的方式进行。我想,这与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并不冲突,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马克思实确说过它是精神鸦片,但即使是鸦片也并不单有麻痹作用,麻痹作用也不都是负面作用,而今天看来,宗教远不仅仅是鸦片,它包含了无数的人类智慧,也是先民们劳动的结晶,是遗产,利用现代技术平台充分发挥其进步作用是我们马克思主义者的责任。从我们建设“八荣八耻”和整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要求看,在有效防范邪教和违法宗教活动的基础上,适当开放合法宗教团体对媒体的使用,可能是有益的,因为一些作为人类文明进步成分的宗教知识的正确普及,可以使人们得到关于生命短促的经常提醒,从而使更多的人逐渐自觉地把自己的行为与人民的事业结合并在其中找到永恒感。

[1]司马迁.史记[M].长沙:岳麓书社,1988.492.

[2]论语[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4.161.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9.

[4]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156.

[5]邓小平思想年谱[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12.

[6]文天祥.正气歌[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98170.htm.

[7]子思.中庸[M].

[8][法]孟德斯鸠著.论法的精神[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182.

[9][法]托克维尔著.论美国的民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270.

[10][英]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5.272.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13.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03.

[13]老子[M].广州:广州出版社,2004.46.

[14]古文观止[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332.

(责任编辑:小 冰)

B82-051

A

1672-1071(2011)02-0104-05

2010-09-14

陈文兴(1965-),男,云南东川人,中共云南省委党校省情与政策研究所副教授、《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编辑部主任。研究方向:农村法治。

猜你喜欢
博爱
坚守初心三十载 静待花开终有时——常州市博爱小学华文教育
互动体验营“博爱星” 周键文
江苏省淮安市老坝口小学:让博爱之花绽放校园
善解孤独所以博爱
博爱之歌
中盛博爱 蓄势直销
善解孤独所以博爱
七千台湾人呼吁废除“博爱座”
大宇宙中谈博爱(节选)
“抠门老人”的博爱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