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瑜玉 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图书馆,广东梅州
网络客家文献信息的分布与共享研究
欧阳瑜玉 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图书馆,广东梅州
网络客家文献信息广泛分布于图书馆联机目录、电子书刊、数据库和各类网站,要发挥网络功能,以共建共享协作网络为依托,建设客家文献的分布式联合目录,进而建设客家文献的导航库和全文数据库,以实现网络客家文献信息的整合与共享。
客家文献; 网络文献信息; 信息分布; 信息共享
客家源于中原,几经迁徙与侨居,形成于赣南、闽西、粤东北的三省交界地区,它是汉民族的八大民系之一。在曲折复杂的发展过程中,客家民系继承了灿烂的中原文化,吸纳了五湖四海的文化精华,融会贯通,形成了独特的客家文化, 积累了丰富的客家文化资源。客家文献是记录客家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丰富,种类繁多,独具特色。而传统客家文献资源由于其地域性和稀缺性,很难为广大用户所熟知和利用,而网络则为这类知识信息的广泛传播和共享利用提供了便利条件。政府上网工程、企事业上网工程、全国文化资源共享工程等一系列的上网工程,使得越来越多的客家文献信息以网络为载体呈现出来,网络文献信息已成为客家文献资源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凡在内容上涉及客家地区、客家民系、客家历史文化并具有客家特色的网络文献资源,均可称为网络客家文献资源。网络环境下,更多的客家文献信息通过网络传播开来,这些信息资源包括传统客家文献的数字化及其系列深化加工的成果,更有以网络为载体的原生态文献信息。
按其记录形式分,可分为文字、图像、音频、视频、多媒体文献资源。各种记录形式的客家文献信息可以同时集中在一个网络平台上。
按其组织形式分,可分为文本文件、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电子报纸、数据库、动态信息、资源链接等。
按其存在状态,可分为原生态和再生态网络客家文献资源。原生态网络客家文献资源指网络原生文献,再生态网络客家文献资源指在原生态文献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信息资源,如数据库资源,印本文献数字化等。
1)重复性
由于没有归口管理,不同客家地区、不同系统、不同类型的网站都在进行客家文献资源建设,彼此有重复建设的现象。客家文化、旅游、历史民俗、客家研究、新闻等各类信息资源分布于不同的网站中,信息收集组织缺乏整体协调。
2)无序性
由于资源发布不受限制,内容包罗万象,基本涵盖了客家民系与客家文化的各个领域。数据庞杂,种类繁多,各网站的数据标准不一,地址变动大,数据整体上处于无序状态。
3)分散性
网络资源分散于整个互联网,客家地区各图书馆网站都建立客家文献书目库、全文数据库等,没有形成统一的整体;同一专题的客家文献信息往往分散于粤东北、闽西、赣南、台湾等客家地区的相关网站。
由于客家文献涵盖的学科、行业范围十分广泛,其用户对象也包括了社会各类型人群,包括科研人员、高校师生员工、地方史志工作者、政府机关用户、媒体用户、企业公司用户、个体用户、离退休人员等。
根据信息资源获取途径作为划分标准,客家文献资源分布于下列载体形式:
(1) 联机联合目录。全球范围内的图书馆通过OPAC为用户提供跨越时空的检索,人们通过目标图书馆的网站, 即可在自己的网络终端查询到世界各地的大学图书馆、公共图书馆、专业图书馆中关于客家文献的馆藏资源。如台湾国立中央大学客家资料联合目录系统、台湾客家数位图书馆、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地方文献检索通道,凭借OPAC 查询,可通过馆际互借、委托代查、文献传递等服务项目获取所需信息资源。
(2) 数字化书刊。超星、书生、读秀等知名的数字化书刊公司已完成了相当数量纸质图书的数字化,一些图书馆或专业数字图书公司对一些重要的地方志等纸质书刊进行了数字加工。例如,超星数字图书馆一直致力于地方文献的数字化工作,拥有大量的数字化地方文献,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与超星公司于2000 年来对广东地方文献进行了数字化工作,形成了按“中图法”组织的数字化网络地方文献。利用这些电子书刊,可快速高效地检索所需的客家文献。相关的出版社网站或网上书店如上海书城网上书店、当当网上书店、中国图书网、北京图书大厦等可查询到不少客家文献信息,其中书生之家等网站除了可检索图书的出版信息外,还提供电子版图书的在线阅读。此外,网上还有部分印刷型期刊、报纸的网络版,可阅览全文。
(3)互联网数据库。清华同方、万方、维普、中宏等期刊数据库公司对几乎所有的期刊进行了数字化,通过中国期刊网、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等可以查询到关于客家专题的论文资源。如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联合参考咨询与文献传递网提供包括清华同方、维普、万方等近16 家数据库公司的统一整合检索平台, 并可免费获取数字化客家文献。客属地区所在省、市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均提供中国大部分数字书刊公司的数字化书刊检索及获取。此外,一些图书馆建设了客家文献特色数据库,如梅州市剑英图书馆、嘉应学院图书馆、福建上杭图书馆、三明学院图书馆等。
(4)承载客家信息资源的各类机构网站。主要包括以下机构: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档案馆、地方志、博物馆、纪念馆等机构,这些机构的网站资源内容权威,可供研究参考;综合性地方信息门户网站,包括客家地区的信息门户、新闻资讯门户和客家文化信息门户网站等;客属地区新闻、媒体、资讯网站,主要提供新闻,同时还包括客家特色资源;地方文化资源门户网站,主要是全国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各地分中心网站,内容以整合当地特色文化资源为主,如广东数字文化网、福建文化信息网等;客家地区的政府、科技、统计信息网站,好的政府网站能起到对网络中各类客家资源导航的作用;客家文化专题网站,常以“客家+文化专题+网/信息网/资源网”命名,如客家旅游网、世界客都美食网、福建土楼网等。
信息资源共享从馆际互借到合作采购,再到协调采购、联机编目、联机书目查询、馆际互借、文献传递、网上联合咨询等,这些共享活动的进展,体现在现实资源的共享活动之中。为了传播客家优秀文化,图书情报机构应该建立健全共享体系,实现客家文献资源跨地区、跨系统、跨部门的共知、共建、共享。
产生、整理、收藏和传播客家文献资源的机构很多,遍及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地方史志办、党史办、科委、政协文史委、学术团体、研究机构、教育行政部门、企业等单位和部门,这些机构加强协作,密切联系,建立合作网络。客家文献收藏机构应该加强横向联系,开展协作协调,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平等互利的原则,利用有偿交换、馆际互借、载体转换、联合编目等方式搜集获取客家文献资源,通过科学的知识集合形成系统化。只有通过这种跨地区、跨系统的横向联系与协作,才能实现客家文献资源最大限度的整合。
利用MARC 格式对网络信息的编目功能, 实现网络客家文献信息的编目,从而将一个网站、网站内的一个数据库、专题信息、数字化文献作为一单元来处理,也可以对网站中的某一有关客家信息的栏目制作分析款目。如以CNMARC 为例,可用与网络地方文献资源相关的字段如135、230、606、607、660、856 等进行描述。在完成网络客家文献资源编目的基础上, 对所有的客家文献书目进行统一描述和组织,整合客家文献的传统联合目录与网络信息书目,建立分布式客家文献书目数据管理平台。以客属地区技术力量雄厚的某一大型图书馆为中心,其他的单位、机构为下属分布点。该平台既扩大客家文献资源的总量, 又提高网络客家文献资源的检索利用率。其模式和具体做法可参考山东省图书馆的馆藏地方文献目录数据库系统等。
目前很多图书馆都在建立学科导航库,运用导航库技术将网上的学科资源进行集中、分类、整理,然后再以信息树的形式指引用户检索。导航库从物理上讲并不存储各种实际的信息资源,但对其进行访问却可以检索到实际资源,即指引用户到特定的地址获取所需信息。CALIS建立学科导航库的先进经验可用于客家文献资源导航库的建设,把因特网上与客家文献信息相关的站点集中起来,按照用户的检索习惯,向用户提供检索。客家文献资源导航库是将有关客家的网上信息资源、工具和服务集成到一个整体(独立的或分布集成的信息门户网站)中,为用户提供方便的信息检索和服务入口。其特点是专业性、集成性、知识性。从整个宏观网络信息系统来说,导航库提高了网络信息的有序化程度,更充分实现客家资源共享,节约用户时间和精力,提高效率,提高网上检索的查准率和查全率。
建设一个较为全面的、便于大众使用的客家文献数据库系统,以实现信息畅通,资源共享。建设客家文献数据库起点要高,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除传统的一次文献的开发利用外,还应向读者提供客家文献书目索引、文摘、专题汇编、主题综述、全文检索等深层次服务。随着网络化的发展,从自发、独立、小型、分散的数据库生产走向协调、联合、大型、网络化,是客家文献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客家文献数据库要有鲜明的客家特色,能反映客家地区的历史与现状,能够弘扬客家优良传统。如将客家名人、风土民情、客家研究、旅游景观等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加工,建立客家人物资料数据库、风土民情数据库、客家研究专题数据库等,为社会各界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远程传输、网络互联的客家文献信息资源。
经过整合的网络客家文献信息能为客家地区的经济文化建设提供多种形式的知识服务。在经济建设方面,可使读者方便快捷地了解客家地区特色产业的现状与历史,可以快速准确地了解当地的特色资源及其利用情况;独具特色的资源及其产业,可以通过网络起到内外宣传和资源利用的作用。在文化建设方面,可以更好地保存、传播和传承客家文化,发扬客家优良传统;利于客家学者的研究,宣传客家优秀文化;为地方高校培养人才提供文献资源支撑。
[1]李家清. 地方文献共享体系研究[J]. 图书馆. 2006(6)
[2]赵靖. 地方文献资源服务模式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07
[3]卞丽.网络学术资源组织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1
10.3969/j.issn.1001-8972.2011.07.050
本文系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省市共建重点研究基地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2010年度招标课题项目“客家文化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建设与数字化共享”成果之一[项目批准号: 10KYKT07];嘉应学院2009年校级课题“客家文献资源搜集、开发与利用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