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丽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实用药物与临床》编辑部,沈阳 110004
科技期刊在编校中减少差错率的方法探析
梁 丽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实用药物与临床》编辑部,沈阳 110004
期刊编校质量的高低是期刊总体质量水平的标准之一,为保证期刊的编校质量,科技期刊应严把编校质量关,努力为读者提供高质量的作品。笔者结合多年工作经验,从电子版稿件的编辑、认真执行三校一读制度、印刷前通读、出版后总结经验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总结科技期刊减少编校差错率的一点体会,以期对同行有所帮助。
编辑;校对;差错率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著名语言学家许嘉璐表示,语言和文字是一个民族的标记,国人须提高对民族语言的重视。差错率的直线上升直接体现了国人对民族语言的轻视。作为科技期刊,承载着传播科技文化知识的重任,更应该注重编校质量,努力为读者提供高质量的精神产品。虽然科技期刊的论文经过专家审阅,但在编校过程中还会发现存在一定的错误。这些错误的造成有各种各样的原因,有些是由于作者的疏忽及语言的不规范造成的错误;有些是由于专家只对文中的主要内容进行了审看,而对细小的问题疏忽造成[1],这就需要编辑在编校中认真仔细,切不可认为有专家审稿把关就掉以轻心。笔者从事编辑工作多年,现将在办刊过程中减少期刊编校差错率的体会总结如下,以期对同行有所帮助。
与过去的手写稿件相比,作者来稿的电子版稿件大大地降低了文章中文字、标点符号等的差错率,使编辑工作更加容易。但正因为如此,有些编辑容易忽视对电子版稿件的认真阅读,导致出现差错。如,我刊每期刊登约30篇文章,由两名编辑负责排版前的编辑加工工作。以前,每次责任编辑最后审定稿件时,发现总有一些文章因为个别编辑在编辑加工时的不负责任行为而出现文字及语病错误,甚至有时出现关键数据及表格的错误。经询问负责该文章的编辑,知道该编辑由于时间较紧张,加之是电子版稿件,并经过专家审稿,心存侥幸,认为不会有太多错误,没有对文章进行认真阅读,只是大致对文章进行了编辑加工,关键的数据和表格都是一带而过。笔者在和一些科技期刊的编辑进行交流时发现,存在这种想法的编辑不在少数,尤其是在出版时间紧迫的情况下,编辑更容易忽视对稿件的精雕细琢。因此,笔者认为,科技期刊编辑在对作者的文章进行加工整理时,不能因为是电子版稿件,又经过专家的审稿,认为不会有太多错误而忽视对全文的通读。要认真阅读作者的电子版来稿,将文字和标点符号等的差错率消灭在电子版文稿中。 我刊的具体做法是,在对作者的电子版稿件进行编辑加工时,要求编辑首先要对电子版稿件通读一遍,改正文章中的错字、别字,标点符号及其他不正确的地方,尤其要重视对数据和表格的审核。确认无误后,将电子版稿件打印成纸质稿件,由责任编辑进行检查,责任编辑检查确认无误后,发到印刷厂进行排版,这样,从源头上减少了文稿的差错率。
三校一读制度是传统的校对工作制度。新闻出版总署1997年颁布的《图书质量保障体系》规定:必须坚持“责任校对制度”和“三校一读制度”。这两个制度是校对的基本制度。一般书刊都必须至少经过三次校对(初校、二校、三校)和一次通读检查后,才能付印;重点书刊、工具书等,应相应增加校次;终校必须由出版单位内具有中级以上出版专业职业资格的专职校对人员担任。三校是出版界多年来形成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校对程式,一些优良的出版社始终坚持这一做法,确保图书编校质量的过硬。但近年来,一些出版社大量裁减校对人员,减少校次,以致图书编校质量下滑[2]。这实在是一种得不偿失的做法。为确保编校质量,我刊始终坚持“三校一读”制度,因为受条件所限,我刊没有专职校对人员,校对工作由编辑承担。编辑承担校对工作的优点是对稿件比较熟悉,校对过程中更容易发现问题。我刊三名专职编辑同时参加校对工作,发现问题共同探讨,极大地保证了校对的质量。对于没有专职校对人员的期刊社,笔者认为,让编辑人员参与校对不失为一种较好的办法。
作者是稿件的撰写人,对稿件最为熟悉。一些细微的问题有时编辑和校对人员很容易忽视,这时,应充分发挥作者的作用。有的编辑部为减少编辑程序或时间上过于紧张,减掉了发排前让作者进行校对的程序,笔者认为,这种做法非常不妥。我刊每期将印刷前的清样以PDF格式发给作者,同时,发给作者一份校对说明,让作者按照校对说明认真校对自己的稿件,笔者发现,有一些细微的问题都是作者自己校对出来的,尤其是出现在表格和图表中的问题。因此,笔者认为,让作者认真校对清样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好多细微的问题都是在作者自己校对清样时发现的。
笔者认为,印刷前的通读非常重要,它是期刊印刷前保证编校质量的最后一道关口。目前,很多优秀的科技期刊都采取印刷前通读的做法。我刊在印刷前,要求编辑将胶片通读一遍,尤其是版权页[3]、目录、文章题目、作者及单位是阅读的重点,并且要将正文中的题目和作者与目录进行对照检查。如有一篇文章正文中作者名为“杨艳”,而目录中则写成了“杨燕”,如不将正文中作者的名字与目录进行对照检查,很难发现错误。
出版后总结经验是科技期刊提高编校质量的一种有效方法。所有参与编辑加工和校对的编辑对当期期刊进行认真审阅,将发现的问题进行汇总讨论,分析出错的原因及应该采取的相应措施。这不但能不断提高编辑的业务水平,也大大提高了期刊的编校质量。
[1]雷琪. 科技期刊如何避免编辑疏漏[J]. 编辑学报.2006, 18(5):341-342
[2]王乐.“三校一读”应该坚持.中国出版. 2002,9:13,15
[3]王桂珍. 广东省科技期刊版权标志编排现状调查[J].编辑学报. 2006, 18(5):339-340
10.3969/j.issn.1001-8972.2011.1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