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如春 黄瑶 金陵科技学院,江苏南京 210038
浅谈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
汪如春 黄瑶 金陵科技学院,江苏南京 210038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提高其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创业精神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简要分析了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培养和造就具有科技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科技创新能力;重要意义;培养的主要途径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选择。对科技创新话题的探讨也从未停止过。
科技创新能力是指个人提出新理论、新概念或发明新技术、新产品的能力。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不仅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孕育着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珍贵契机。高等教育是培养创新型高级人才的主渠道,因此,做好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努力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创业精神,造就一代适应新时期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就显得特别重要。
21 世纪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但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大量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谁就掌握了竞争的主动权。尤其是在市场经济大背景下,具有创新能力的大学生有很广阔的发展空间,他们进入社会后,将会更加充分地发挥他们的创新能力。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为此,很多高校在制订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时,都把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素质放在重要位置,社会也将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的高低作为衡量大学水平的依据。
高校是传播知识、培养人才、发展科技、服务社会的阵地。高水平大学是各个方面都比较先进的大学,必须在创新中获得发展和自我完善。高水平大学的生命力在于创新,所培养的创新人才更是学校发展的宝贵财富,因此,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工作,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本质需要和内在要求,也将进一步推进高水平大学的建设。
科学精神是一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地探索未知领域的精神。大学教育要求大学生要敢于探索未知,敢于怀疑一切模糊的结论。在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可以激励大学生博览群书,把业余时间用在查资料、做实验上,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增强大学生勤奋学习的自觉性;可以深入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开展学术交流,浓郁校园学术氛围,为学风建设注入新的活力;可以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促进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因此,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对大学生了解学科发展的前沿,树立和增强大学生的科学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而很多企业都将创新能力作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拥有科技创新人才队伍无疑是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有力武器。大学生在校期间注意培养自己的科技创新能力,不仅能丰富知识,增长才干,而且还可以加强和社会的交流,增强自信心、责任感和自豪感。从毕业生就业情况看,具备科技创新能力的毕业生更能引起用人单位的重视,具有科技创新能力的大学生在人才市场上更有竞争力。
课堂是全面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我们要充分发挥第一课堂主渠道作用,把创新教育的有关内容渗透到专业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去。课堂教学直接反映创新教育的目的和培养目标,要积极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这是时代赋予教学的全新功能和要求。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要拘泥于常规,知识与能力并重、理论联系实际、积极主动实践是大学生提高自身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鼓励学生创新做法,鼓励学生走向社会,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能够真正地将所学的知识进行应用。社会实践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课题合作、科研攻关、科技指导、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创业实践、创新实践、专业型、非专业型岗位体验及就业型岗位体验均为实践的内容,学生可以选择在假期到相关的企业进行以上内容的实践活动,实践出真知,学生通过相关的实践活动,用个人的所学把社会实践与社会观察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为今后走上社会、成就事业打下坚实基础。
大学的基本宗旨是发展学术、追求真理。对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最重要的是把教学和研究相结合,让学生早日参与科学研究活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不断追求新知识的精神养成善于独立思考问题、科学思维的习惯,提高勇于实践、勇于创新的能力。“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要积极开展多层次的科技创新活动,建立富有活力的科技社团,以科学的专业课程体系为保障,完善科技创新机制,培育和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以提高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整体水平。
经常举办各种学术活动,开设创新系列学术报告会,让学生了解最前沿的学科动态,为后期的科技创新活动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成立创造发明协会等社团,激励大学生进入实验室进行科研活动,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提供充分的硬件和软件支持,有计划地开展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成立学生科协或科技指导小组,以组织学生进行科技实践、参加各种创新竞赛,并在本科培养计划中规定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取得课外科技活动或科技实践的学分。通过创造宽松的科技创新环境,给学生的创造个性和创造力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对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更多地应体现在因材施教上,切不可对学生采用统一的要求。学校可以通过竞赛,并在竞赛的过程中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使学生提高创新能力,完善综合素质。目前,全国的“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电子大赛、数学建模竞赛、大学生计算机程序设计大赛等活动已经深入人心。各个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意识、有组织地推出高水平科技比赛活动。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因此,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应充分发挥学生个人或者他们的创新团队的主体性,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选题、自主设计实验、自主开展科学研究。目前很多高校的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多半是教师的科研课题或子课题,本科生参与科学研究项目主要是作为“工兵”或“打工者”,基本按教师的计划或方案开展研究,只是为教师的科研项目做一些具体工作,很少提自己的想法。当然,由于本科生的原始创新能力有限,这种现状本是无可厚非的,对本科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也起到了应有的积极推动作用。但从长远和大学生高层次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来讲,必须鼓励部分原创性的项目,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尽可能独立地由学生开展整个研究过程,鼓励他们在科学领域自由探索,哪怕做错了其意义也是不一样的。
随着新知识的层出不穷和知识更新周期的不断加快,各学科之间又存在着分化、综合,只靠学校阶段的学习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求知的需求。新的边缘学科、横向学科不断出现,使人们越来越多地感受到:知识已成为社会的核心,学习已成为社会最基本的要求。新时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必须主动打破学校阶段性教育的束缚,在营造学习化社会的过程中,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即所谓的“活到老,学到老”,随处可学。因此,创新的关键就是学习,学习接受新知识,创造发展新知识。大学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后备力量。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
随着新时期的发展会被赋予新的内涵。大学生创新应该是国家创新体系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应抓住发展机遇,确立现代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积极探索适合未来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更多的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社会发展服务。
[1] 李爱红.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1)
[2] 李海波,毕佳洁,宋倩云. 浅谈社会实践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功能发挥[J]. 科技信息.2010,(06)
[3] 曹茜茜,魏恒荣,张健祥.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07)
[4] 刘薇,王立金.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0,(09)
[5] 高永新.浅谈工科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J].中国校外教育.2010,(04)
10.3969/j.issn.1001-8972.2011.08.176
本文系金陵科技学院2010年党建思政研究课题项目“社会实践活动与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研究”(项目编号:jit-xsgl-201003)的阶段性成果
建立具有“产、学、研”一体化功能的第二课堂,积极开展和鼓励学生参与助学助研活动。让学生提前介入科学研究,能使学生适应创新环境、培育创新品质,如举办学生科研课题活动等,也可以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毅力和责任心。
汪如春,1977-1,江苏泰兴人,讲师,硕士,团总支书记,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公共管理。
黄瑶,1982-5,江苏南京人,助教,学士,辅导员,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在读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