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隆隆 刘跃 杨勃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100083
洛川黄土地质遗迹保护及旅游提升初步探究
张隆隆 刘跃 杨勃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100083
研究黄土能够找到中国乃至全球环境、气候演变的历程和规律。洛川黄土是认识全球气候变化的标准地点之一,对它进行保护对世界的科学研究有重要意义,自2002年成立的洛川黄土地层剖面国家地质公园年接待游客量仅万余人(多是科研考察者及野外实习学生),还没有形成地方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未能找到和属地经济互动发展的良策。旅游品牌效应尚需提高,文化景观性掩盖了科学性。地质公园还要具备一定的欣赏游玩价值,对于一些科学意义较强而缺乏美学观赏性的地质遗迹,就目前游客的接受程度而言,树立地质公园的品牌效应也勉为其难。即使进入地质公园名列,也较少有游客光顾,希望通过旅游收入来支撑保护的基本要求还存在落实的困难。
黄土;地质公园; 旅游价值;地质遗迹;保护
洛川黄土国家地质公园的建设对当地环境的保护有重大的意义,而且它也成为我们“认识过去,预知未来”的世界级三大科考基地之一[1]。由于黄土质地松软,抵抗外力破坏的性能极差,黄土高原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黄河下游因此出现世界少有的地上悬河,给黄河治理带来极大的困难[1]。要做好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改善和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有效的解决黄河问题,就必须研究黄土、认识黄土,按科学规律办事。刘东生院士题词指出:“洛川黄土是认识全球气候变化的三大支柱之一的标准地点,对它进行保护对世界的科学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
洛川黄土地质公园内基础服务设施建设较完备,园区内建成了环山公路和观赏小道,还有供游人休息的板凳,有专门的地质博物馆。管理方面还专门成立了管理委员会于2004年10月成立。为了防止沟谷扩张与沟头侵蚀对园内的黄土地质遗迹造成威胁,设立了总面积达3.2平方千米的黄土地质遗迹保护区[1]。
目前洛川黄土地质遗迹保护状况一般,旅游利用程度差。由于长期消极保护意识的影响,忽略了地质遗迹资源的真实性、完整性、重要性,没能实现地质遗迹的积极有效的保护。同时,现有的3位直接管理员中,均缺乏专业地学知识,又直接影响到地质遗迹的保护管理工作。洛川黄土地质遗迹资源的利用主要是科研科普和旅游开发两个方面,洛川黄土地质遗迹虽在地学界有很高的知名度,早有科研活动进行,但洛川县一直是旅游基础环境相对薄弱的地区,旅游开发差,所以,洛川黄土地质遗迹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不协调,反映了洛川黄土国家地质公园在保护与利用上的矛盾。
2.1 政府和管理局在这方面的问题
管理局没有举办过关于以地质科普为主题的活动,而且也不具备开展活动的条件,宣讲设施不齐全。地质公园高举的是科学旅游的旗帜,想以此主题提高风景旅游地的品位,但此美好的原则在实际操作实施中,游客对地质遗迹科学旅游的概念几乎没什么认知。有些宣传主题本末倒置,游客对非科学信息的认知超过对地质遗址本身的了解。更多的问题来自于地球科学知识在向游客传播时的双方信息不对称,地学信息所表达的生动通俗以及与旅游景观美结合的有机连贯性还不到位,以地学为中心脉络的标示讲解还呈不连续性的片断,这样的结果是游客对地质公园的理解还处于浅认知阶段。借用一组数据—对翠华山2005年的调查显示,对地学解说牌能看懂的游客只占38.1%,但82.8%的游客有从地质公园中获取地学知识的愿望,最终从园中得到的信息不能令其完全满意[2]。从这儿可以看出游客对地学的了解程度以及留有印象之处仍属风景石瀑的附庸。国家地质公园保护与利用以及多重身份导致利益协调难的问题,
组织群众力度不到位,在公园建设过程中配套建设的民俗村,表演民俗节目,农民刚开始的热情很高,但没维持一年,其中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建立一个合适的政策。
2.2 群众的问题
从调查来看当地的民众35岁以上高中学历大约占1/6,缺少高学历,因而他们的认知水平决定了他们对于地质方面的兴趣不高。围绕地质公园的这个圈子没有形成那种了解地质的氛围。而且村民对于地质公园的认识仅仅在于位置,用他们的话来说就是眼睛闭着也知道这儿是哪道梁,哪道沟。他们认为自己没必要去了解这个,那都是研究者的事。
由于洛川县位于黄土高原上,是一个农业县,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就是靠苹果树,这决定了在农忙时他们不可能放下一年的收成去参与地质公园的建设。而且由于当地农民并没有从黄土旅游度假村中的投资得到收益,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农民没有从地质公园上得到任何经济上的驱动,自然而然也就不愿在接待游人,使游客住宿的黄土旅游度假村处于瘫痪状态。
2.3 游客人群局限的问题
我们得知黄土地质公园开园每年大约有一万游客,其中以专家和学者居多,而专家和学者一般是来为他们的项目而来,或是来获取一些黄土资料,回去之后没有大力宣传黄土地质遗迹的价值。这样的地质公园相当于是少数人的超前消费,而对于当前绝大多数游客看重旅游地的社会服务因子和传说的中国人来说,依然没有进入科学性的观赏理念之中。这是我们的专家和学者对这个社会的服务意识不佳,没有履行社科宣传让大众享受学习科学知识旅游文化的传播。这是我国社会上层知识分子的比率小,以及宣传辐射能力和渠道的欠缺的缘故。
3.1 建立高校与洛川黄土地质公园双向基地合作关系
建立双向基地合作关系不仅有利于学生综合实力的提高,更有助于洛川地质公园的宣传,进而促进其旅游品牌的打造。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做起:
第一:我们高校学生有义务宣讲黄土有关方面的地质灾害,我们这一次就曾向当地农民宣讲黄土崩塌灾害及一些简单的预防措施。为他们宣传了朱显谟院士的“全部降水就地入渗拦蓄,米粮下川上塬、林果下沟上岔、草灌上坡下坬”用来治理黄土流失的28字方略及有关方针。大量的退耕地,发展苹果种植。为他们宣传了一些利用黄土地质公园、洛川会议遗址红色旅游,并建立起一个苹果观光园,慢慢的调整当地农民的经济收入方式的想法。同时,他们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黄土科学观赏的价值,相信会自然而然加入到保护黄土地质遗迹的队伍中。
第二:黄土地质公园已经和陕西师范大学建立合作关系,成为他们学生实践基地。当然,我们提出合作要求时,羽主任答应免费为我们提供各种条件来让我们学生社会实践,也愿意成为我们的社会实践基地。这无疑将会有更多的地大学子,通过洛川实践来增长专业知识,提升文化素养,为今后的专业学习激发了浓厚的兴趣。让更多的学者知道黄土的价值所在,对发展红色旅游线路的经典景区和自然地质知识为一体的综合旅游文化,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3.2 管理部分旅游政策需要改革
政府政策应该向这方面倾斜,得以使管理局能配套建设一些科普馆之类的科普场所,调动当地民众发的积极性,让其参与进公园的建设中来。并且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与旅游者交流,设计参与性地学旅游科普活动项目。地质公园要亮出地学科普旅游的招牌,显示出自己不仅景观美还有内涵更丰富于其他景区的较高科学品位特色,在标示解说系统及形象设计上就要尽量做到通俗易懂。如向一般游客解释地学知识时说“节理”不如说“裂隙”,说“临空面”不如说“残崖断壁”。充分利用典型的地质遗迹,建设好地质公园博物馆,应用一些现代科学技术演示地质遗迹的演化及形成过程,将复杂的地质现象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科普教育内容。旅游是旅游者前往异地亲身感受的一种经历,随着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旅游者的要求已经从景观游憩业满足其观光浏览上升为追求难忘的参与性的经历。国家地质公园诞生于体验经济时代,起点就必须高定位,不能仅停留在室内室外静态博物馆的标本解说牌的展示上,还要合理设计一些能为旅游者留下美好深刻印象科学体验卖点。如在保护地质遗迹的前提下,让游客采集一些岩石、矿物或古生物标本,按游客需要包装成精美的小巧饰品,留与游客珍藏。同时也可推出相应的淡季非科普的参与性旅游产品,这样融科普于旅游中,让游客在游览的过程中得到知识。
3.3 发展以黄土地质遗迹观赏为主,多种旅游资源整合
洛川黄土国家地质公园位于典型的黄土丘陵沟壑区,塬、梁、峁等黄土地貌的连片出现,给人以雄浑壮阔之美;洛川苹果园经济林,果香传遍大江南北;黄土塬流传下来的独特民风民俗粗犷、刚毅而又朴实;洛川会议旧址和616处古文物点显示着这里悠久厚重的历史[3]。因此,重点将地质公园,苹果观光园与洛川会议旧址,民风民俗进行整合,前两者代表自然旅游资源,后两者代表人文旅游资源,自然与人文整合后总体上丰富洛川旅游资源的内容,而且是一种优劣互补的资源整合,大大增强了资源的吸引力。据此,设计出以地质遗迹资源为核心的六种专项旅游产品:科研科考专项旅游产品、黄土地质景观观赏专项旅游产品、苹果生态观光旅游专项旅游产品、农家乐专项旅游产品、红色爱国教育专项旅游产品、民风民俗专项旅游产品。
同时将洛川作为一个经典纳入到设计的旅游路线中,组建综合性的旅游产品,进行区域图旅游产品的联合开发,这样能形成一定的景观规模效应,可以吸引多层次、多类型的客源市场,实现资源与市场共享。通过旅游线路组合可使洛川的旅游资源扬长避短,向北与延安组成红色革命纪念游和黄土风情沿线游,向东与壶口组成黄河黄土文化游,向南与黄帝陵、西安组成成古文化游。具体线路设计如下:西安——黄陵——洛川——壶口——延安[4]。
3.4 提升当地农民自身文化素质,改变经济观念,成为活广告
当地管理部门应该近期组织一些关于黄土基本保护知识的宣讲、苹果观光园建设的科学知识。若有条件的话,组织一些成人教育学习班,来提升农民的自身素质。从而在未来几年内转变洛川的农民经济主要来源模式。让我们具有一批可以随时随地来为我们游客宣传洛川黄土地质遗迹以及当地的旅游人文文化。这样我们就具有活广告宣传实体和经济的受益体。
黄土景观是长期的地质作用影响下形成的。独特的造型,使人自然地陶醉于大自然巧夺天工、美妙绝伦的艺术创造中。刘东生院士曾说每次到洛川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相比之下,我们的收获是甚微的。我们为当地村民讲解了有关黄土的知识,并进行了有关黄土崩塌等自然灾害的宣讲。为他们宣传了朱显谟院士的“全部降水就地入渗拦蓄,米粮下川上塬、林果下沟上岔、草灌上坡下坬”用来治理黄土流失的28字方略及有关方针。看到村民对洛川会议遗址知识的匮乏与对黄土公园建立的漠不关心,
心中不免存有一丝丝凉意。
对此我们对有关领导提出以下建议:政府与当地农民应该加大双边的合作,在村民了解黄土观赏价值的前提下,以建立民俗村、宣传地质公园等手段,多管齐下吸引游客、学者等社会各界人士对黄土地的关注。同时提高当地农民自身的经济意识,发展他们的苹果观光园,加大绿化保护黄土柱、黄土溶洞等自然景观,可使更多的人认识自然,享受大自然给予人类的馈赠。我特别提出洛川还可以链接红色旅游——即把革命传统教育与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型的主题旅游形式。打造红色旅游线路和经典景区,既可以观光赏景,也可以了解革命历史,增长革命斗争知识,学习革命斗争精神,培育新的时代精神,并使之成为一种文化。丰富优质的旅游资源,将构成发展红色旅游的强大物质基础,正在成为人们参观游览的热点。这些建议已受到有关领导的一致认同。更加值得庆幸的是我们自身的地质情怀得到了陶冶,并成功说服领导愿意将地质公园作为我校的长期实践基地。这无疑将会有更多的地大学子,通过洛川实践来增长专业知识,提升文化素养,为今后的专业学习奠定了浓厚的兴趣。让更多的学者知道黄土的价值所在,对发展红色旅游线路的经典景区和自然地质知识为一体的综合旅游文化,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1]羽林鹏.陕西洛川黄土国家地质公园导游手册[R]
[2]郝俊卿.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洛川黄土地质遗迹保护等级评价[N]. 山地学报
[3]庞桂珍.略论陕西省国家地质公园之特色—.长安大学学报[N].第25 卷
[4]郝俊卿.洛川黄土国家地质公园与当地经济互动的发展初探[M].陕西地质.2005年12月
[5]孙克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概论[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5
[6]吕舟.世界遗产30年[J].中国国家地理.2004.(6)
10.3969/j.issn.1001-8972.2011.09.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