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世林
[东营职业学院 东营市 257091]
关于高等职业院校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几点体会
崔世林
[东营职业学院 东营市 257091]
近年来,高等职业院校纷纷加入到数字化校园的建设队伍中来,建立一个合理、开放和基于标准的内部网应用平台,统一用户管理、统一资源管理、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对现有的网络资源进行全面整合,消除各部门间形成的信息孤岛,提高校园网络的运行效率,充分服务于学校的各项事务。
数字校园概念最早由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在上世纪70年代提出。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构建出一个较成熟的数字校园模型。在美欧,由于政府的强力支持,各学校纷纷对校务管理和教学进行了数字化改造。据调查,9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大部分名牌高校均已较成功地完成了数字校园建设工作。
在国外,数字校园建设具有发展早、起点高、投资大和速度快的特点。国外高校现在很强调数字校园建设,在未来的大学,图书馆里或许看不到纸质的图书,都是大量的数字文献,利用现代化手段建设数字校园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在国内,数字校园建设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从整体来看,高等教育信息化仍处于起步阶段。在211工程建设以及最近几年实行的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进程中,国内许多高校才开始在原有校园网建设计划上,提出数字校园的建设目标。国家先后批准了67所高校作为现代远程教育的试点。期望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我国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部分高校起步较早,多数高校已有相当基础。如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校园网络化建设是在90年代初开始的,经过近15年的建设,现已基本建成了以高速校园网为核心,包括以学术研究、网络教学、信息资源、社区服务和办公管理等功能,以开展远程教育为辐射功能的数字化教育系统。他们也是最早提出建设数字校园概念的学校之一。
目前我国高校数字校园建设过程基本情况如下:
2.1 校园网基本建成。各高校均在5~10年内纷纷建成了校园网,且配备了大量的硬件资源;且相继成立了电教中心、网管中心、网络信息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等,统一维护与规划学校的网络与硬件资源。但是校园网利用不充分,大量闲置。信息中心的职责不明确,大量时间在维护日常网络的正常运行,却没有真正的合理科学的对现有的网络资源进行规划。
2.2 部门级应用支撑系统建设已初具规模。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各高校通过自研、合作开发和委托开发的方式为各业务部门建设了较为先进的应用支撑系统,如教务管理系统、学生工作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和3G手机一机通系统等。成为学校的教学、管理和科研等日常工作中的必不可缺少重要环节,为全校教师、学生提供全校性的网络资源信息服务。但是这些管理信息系统绝大多数由不同管理部门负责,建立之初并没有考虑统一的数据共享和用户身份认证管理问题,造成现在绝大多数管理系统数据不能共享,各系统有其自身的用户管理和认证方式,用户要面对不同的登录界面,记忆不同的账户信息,系统管理员不得不维护多个系统中的用户信息。出现了应用部门各自为政、软件和硬件重复投资,形成大量的信息孤岛。因此建立一个合理、开放和基于标准的内部网应用平台,统一用户管理、统一资源管理、统一访问控制的统一身份认证系统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必需的。
2.3 硬件设施相对齐全。由于各应用部门都不同程度的配备了相关的软件,每套软件由于运行环境不同、数据库不同均需配置不同的服务器。出现了服务器种类繁多、数量繁多、维护工作量大的局面。随着硬件的通用化、模块化、虚拟化发展趋势,服务器虚拟化技术势在必行,它将充分利用CPU、内存、磁盘这些资源,可将单台的服务器分成多个独的分区进行负载管理,分区中运行独立的操作系统及应用,资源(CPU、内存、磁盘)在分区间可以动态灵活调整。它的最大好处是可以充分利用资源,并在一定程度上做到故障隔离。
2.4 部分高校已经深刻认识到信息化建设的紧迫性,并纷纷投入巨资进行数字校园建设,但是真正成功的寥寥无几。原因在于:
2.4.1 没有专业的队伍对数字校园建设进行统一规划与部署;
2.4.2 没有统一的信息标准、数据标准和接口标准,应用系统集成与整合难度大;
2.4.3 已投入使用的应用支撑系统使用率与应用面各不相同,数据库种类多,数据库结构差异较大,大量基础数据重复存储且存储方式不一致,导致数据交换与同步难度增大。这就迫使一部分高校在数字校园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对原有不成熟的应用支撑系统进行更换;而寻找新的合适的成熟的应用支撑系统则需花费较长时间进行深入考察。
高校数字校园建设必须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加强应用、整合资源、共享数据”的指导思想,坚持“先进性、实用性、易用性、安全性、可靠性、开放性”的设计原则。利用先进成熟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与数据库技术,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规范与完备通用的技术规范,基于统一的信息标准整合、集成各种信息资源,构建安全、可靠、可扩展、易维护和综合管理平台,实现高校各项管理工作的信息化,为广大师生提供简便、快捷的网络化信息服务。
3.1 建设统一的信息标准(数据标准与接口标准),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与一致性。
3.2 构建统一的信息门户,集中信息资源管理、应用服务管理和内容整合,为广大师生提供个性化的综合信息服务。
3.3 构建统一的身份认证系统,集中用户管理、统一权限管理,保证用户电子身份的唯一性、真实性与权威性,实现用户单点登录与全网漫游。
3.4 构建安全可靠的公共数据交换系统,实现各用应用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与数据共享。
4.1 必须成立专门的信息化建设小组或部门(必须有主抓信息化建设的关键人物:如副校长/校长,信息中心主任等),负责学校数字校园建设的统筹规划与集中建设,将学校现有的各种资源进行整合。建立统一的信息化标准,全面规范各项数据。
4.2 必须建立一支稳定的专业性强的IT队伍,数字校园建设与管理是一项建设时间长、技术含量高、涉及部门多、协调复杂的工作,搭建默契的团队,优秀的人才是做好这项工作的保障。同时,选择有丰富建设经验的优秀的软件供应商、加强技术队伍建设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是确保数字校园建设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4.3 必须要有足够的资金投入数字校园建设,很多国内外的高校,因为资金问题中止或暂停,严重影响到数字校园建设进程。
总之数字校园建设是一个校级工程,需要学校各部门、各级领导的一致配合与认真实施。以数字校园建设小组为核心,有规划、分阶段、分步骤的完成信息化建设任务。
5.1 缺少或没有核心人物与数字校园建设团队,建设符合学校的信息标准周期长、难度大。
5.2 缺少或没有稳定的数字校园建设所需的稳定的IT队伍;人才流失严重,学校培养成本高;没有专业的技术人才为数字校园建设提供技术保障,对软件供应商的依赖性强。
5.3 缺少持续的资金投入,各部门相互间不配合,实施困难。
5.4 各应用部门已投入使用的应用支撑系统应用程度不一,原有的数据管理缺少统一的标准,信息孤岛严重;更换原有的使用情况不理想且不成熟的应用系统难度大、成本高;部分应用系统可能面临多次更换的情况,自研或委托单独开发的周期长、风险大。
5.5 服务器等硬件设备数量及种类繁多,维护困难。要实现服务器的虚拟化,必须要强有力的专业人员来规划与实施,若中间环节处理不到位,整个计划就可能宣告失败。
总之,数字化校园建设是大势所趋,只有统筹考虑、精心安排、认真把握,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1]蒋东兴主编.高校数字校园建设指南.第一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09
[2]刘春林主编.数字化校园资源使用指南,第四版.中国石化出版社.2009:08
10.3969/j.issn.1001-8972.2011.02.036
崔世林,男,中国石油大学计算机与工程通信学院工程硕士,只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等,东营职业学院信息中心工程师。
校园信息化;信息孤岛;身份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