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青 梁秋野 李小萍
武警医学编辑部,北京 100039
科技期刊编辑具备信息素质的几点体会
郭 青 梁秋野 李小萍
武警医学编辑部,北京 100039
科技期刊;编辑;信息素质
科技期刊作为知识创新工程的组成部分,要能提高期刊质量必须要有高素质的人才。编辑这个词是多意的,广义的编辑是以传播信息和知识为目的,进行设计、组织、选择、加工整理作品和资料的再创造性智力活动。质量是科技期刊的生命。任何期刊,要想办好,办成功,都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编辑队伍,因为编辑的创造贯穿于出版的全过程,从选题策划到编辑发行整个出版链均有编辑的创造性劳动来衔接。换言之,一支高素质的编辑队伍是科技期刊生存的基础,是科技期刊运作的动力,是科技期刊质量的保证,是科技期刊发展的灵魂,高素质的编辑创造了高品质的期刊。
由于信息激增,人们在信息的海洋中要“广、快、精、准”地检索到自己所需要的特定信息变得越来越困难。信息要作为资源必须具有现实实用性,认得信息意识和信息开发利用能力是一个关键因素,这也就是信息素养问题,科技期刊编辑的信息素养尤为重要。因为科技期刊的编辑离不开信息处理,编辑的选题组稿计划是在广泛收集各项发展的动态信息基础上制定的,编辑的修改加工与编辑的内在信息存储相关。其中科技期刊在编辑过程中最重要的工作是对进入到编辑部的大量信息加以控制,以使最有用的信息及时流通到需要它的地方去,发挥其应有的效用。
信息素质这一概念是20 世纪70年代美国信息产业协会(ILA)主席Paul Zurkowski 首先提出的。并在1974年美国全国图书馆与情报科学委员会上将其概括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1]。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和通信工具及手段的飞速发展,人们对信息素质的认识不断深化,认为信息素质是个体在获取和利用信息过程中,自身具备的多项基本条件构成的信息品质[2],主要体现在信息的意识、感知能力,追踪、获取能力,优化、加工能力,使用、运用能力等方面。
人类社会发展到21世纪,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日新月异。科技期刊的竞争日趋激烈。群雄争霸的激烈角逐中,可以说:谁拥有了一只高素质的记者、编辑队伍,谁就拥有了科技期刊生存发展的人才优势与广阔空间。
著名的老出版家陈原通说:“必须有敏感。必须具备很高的敏感力。一个出版家或者说一个有重大建树的出版家必须养孕出超人的敏感,甚至比炒股票还要更高的敏感。”虽然不是所有的编辑都能成为出版家,但要做一名合格编辑,做一名优秀编辑,也必须“养孕”和锻炼出编辑应有的职业灵感。灵感是编辑多年经验的积累和科技发展的大局、市场供求、作者与读者主客观多方面理智剖析和综合评定的结果。
编辑的职业灵感不是天生的,也不是突然冒出来的,而是一种素养,一种职业习惯,靠平时的学习,靠长期的培养和锻炼才具有的。对科学技术动态的敏感和对选题的灵感是建立在与专家、作者、读者的联络网上的,好的选题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关键是谁最先有灵感,谁就可能得到机会。编辑要善于思考,灵感属于智慧者。
21 世纪是高科技时代,是创新的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国内和国际间的竞争将主要依靠科技的创新和发展;而科技创新和发展的信息主要是通过科技期刊来传播,其传播的速度和质量将直接影响科技的自身发展和科技成果的转化科技期刊室传播科技信息的重要载体,在科学技术传播中肩负着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重任[3]。它具有较高的科技信息含量,具有时效性、周期较短、传播便捷等优点。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知识经济时代对科技期刊编辑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信息素质作为科技期刊编辑的基本素质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3.1 对信息的敏锐洞察能力
信息的感受能力是指人们对众多的信息流表现出来的信息敏感度。这是科技期刊编辑的首要信息素质,它表现为编辑的诸多意识,如主体意识,目标意识,机会意识,求实意识等等。一个科技期刊编辑如果对信息的敏锐洞察力,他势必对爆炸式信息反应迟钝,所以必然要求编辑在其进行选题、组稿、审稿的过程中缺乏超前性、预测性和创新性。敏锐的信息洞察能力不是一时能够养成的,唯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及提高期刊质量的责任感,才能促使我们时时刻刻注意,从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常人难以发现的有价值的信息,从而培养出特殊的、敏锐的洞察力
3.2 信息获取能力
主要包括对信息的辨别、筛选和利用能力。对于信息,科技期刊编辑绝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采集者。科技期刊编辑除应具备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和相应的编辑技能外,还需寻找、识别、评价信息源,熟练掌握各种获取信息的手段,特别是网络环境下的检索技能,以便快速、有效地把握瞬息万变的信息。信息的追踪、获取能力是人能够及时、准确、全面地追踪、获取本学科、本领域内各种相关信息的能力。这是保证编辑选题新颖性、先进性的物质保证。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语水平和文化功底,还需要掌握各种获取信息的手段,特别是网络环境下的检索技能,学会利用常用的网络检工具进行快速有效的分类检索和关键词检索,把握隐含在显见知识、信息中的潜在知识、潜在信息[4],从更好地洞察事物的变化,在工作中取得主动。
3.3 信息加工能力
信息加工是指对信息进行分析、组织、存储、提取利用等加工处理。当前,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一个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信息环境正在加速形成,其对信息的产生、加工、传播、利用等将会产生深刻的影响。科技期刊编辑对此变革应有清醒的认识,要学会运用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分类、组织、存储,以实现信息的序化、优化、整合。编辑对文稿的加工是一种创造性劳动,是使学术论文变成高层次的社会精神产品的重要环节,是准确、简明地存储传播科学信息的需要,是提高文章科学性、可读性的需要。因此,编辑在加工过程中需要广播的基础知识、厚实的专业知识、扎实的文字功底以及熟练的编辑技能。
3.4 信息应用能力
信息应用能力是利用所获得的信息去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是信息能力中最重要的一种能力。要应用好信息,首先在于本质地把握信息,充分认识信息的价值。其次,是将获取的信息经系统整合,升华为本身知识并用于指导工作。编辑工作者应善于有效地吸收信息,主动将获取的专业学科相关信息用于指导编辑工作。信息的使用、运作能力是人运用优化、加工后的所得信息去解决编辑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使所获信息发挥最大效率的能力。如何将所获取的信息与期刊工作相结合,这是一个发挥信息资源效用的过程,是信息能力中最重要的一种能力,也是对信息感知、获取和加工的目的所在。科技期刊的选题、组稿、约稿、社会活动、编辑出版等各个环节都需要编辑来准确和创造性地利用信息,以达到发现高水平稿件,经过编辑的点睛之手完美地奉献给读者的目的。
《科学》主编Euis Rubinstein认为,一流的期刊需要一流的人员,高素质的编辑人员、审稿人员是提高期刊质量的保证之一[5]。总之,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21世纪,科学技术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关键因素。从事科技编辑出版事业的编辑工作者应具有高尚的编辑道德、强烈的责任意识和崇高的敬业精神,不断加强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丰富专业知识,提高编辑业务,特别是提高信息素质,熟练掌握科技期刊标准和规范,提高外语水平,熟练掌握计算机知识和技能,使科技期刊真正站在科学技术的最前沿,推动科学技术和经济建设事业的不断向前发展。具有良好的信息素质是办好期刊的条件之一,也是实现科技期刊信息控制的前提。
[1]曾德良,傅运生.略论高校信息素质教育[J].高校图书馆工作.1999,19 (1) :63
[2]李德华.科技期刊编辑的信息素质及其培养[J].编辑学报.2004,16 (4) :298~300
[3]周作新,王铨,杨胜兰,等.论知识经济时代科技期刊编辑的创新意识[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0 ;11 (3) :139~140
[4 ]王青.科技期刊编辑的信息素质[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4,15(1) :992~1000
[5]周海鸥.网络经济的发展给科技编辑界带来了什么[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0,11(6):406~408
10.3969/j.issn.1001-8972.2011.18.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