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赣中,李小花
1.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设备科,江西 赣州 341000;2.赣南医学院 显微实验室,江西 赣州 341000
我国医疗器械维修人员职业暴露的现状及改进建议
程赣中1,李小花2
1.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设备科,江西 赣州 341000;2.赣南医学院 显微实验室,江西 赣州 341000
本文在介绍国内、外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分析我国医疗器械维修人员的职业暴露问题,并提出可行性建议。以期为我国医疗器械维修人员的培养及职业安全教育提供参考。
医疗器械维修人员;职业暴露;医院管理
在20世纪80年代,国外就有关于职业暴露的研究。职业暴露是指因职业原因暴露在某种危险因素中,有感染或引发某种疾病的潜在危险。实验室人员、医护人员、预防保健人员以及有关的监管工作人员,被认为是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随着“非典感染事件”的发生,我国对职业暴露开始逐渐重视,近年来对于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研究报道比较多。医疗器械维修人员工作在医院,与患者密切接触的医疗设备打交道,也可能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或体液。医疗器械维修人员也会受到其他有害因素的影响,加上医疗器械维修人员医学知识相对缺乏、防护认知意识不强,职业防护更值得重视。
1.1 国外关于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研究的历史背景
(1)在20世纪80年代,国际上有学者对医护人员的“职业暴露”问题作了专门研究。美国从1981年确诊了首例AIDS以后2年,即报告了首例职业性HIV感染[1],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估计,每年约有5000例HIV职业暴露[2]。经血液传播疾病是指一类通过血液体液途径传播的传染性疾病,包括乙型肝炎、丙型肝炎、AIDS、梅毒、疟疾、成人细胞白血病等20多种疾病[3]。
(2)生物安全实验室,在20世纪50~60年代首先出现在美国,主要是针对实验室意外事故感染所采取的对策。WHO《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对各国都有指导性作用,它可以帮助制定并建立微生物学操作规范,确保微生物资源安全,进而确保其可用于临床、研究和流行病学等各项工作。欧洲经济共同体(EEC)委员会指令93/88对微生物危险等级进行分类。美国的《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BMBL)最早提出了把病原微生物和实验室活动分为4级的概念[4]。
(3)此后,国外学者对一些职业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许多物理及化学职业性有害因素。针对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国外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及防护制度。1987年6月,美国医院联合咨询委员会对于医院的传染性疾病发布了“工作人员对血液传染疾病保护声明”,建议医院把所有患者的血液和体液都视为具有危险性,提出了标准预防制度。对一些有害因素进行了干预及防护探索。
1.2 国内关于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研究报道与法律
(1)有资料显示,长期接触化疗药物可能引起白细胞减少,自然流产率增高而且有致癌致突变的危险[5]。吴艳延[6]等报道了放射工作人员血细胞参数与个人剂量水平相关性分析,指出长期接触低剂量的放射工作人员,血细胞参数不会发生明显变化,但是个体差异很大,仍要做好防护。血源性传播疾病等报道[7],提出了一系列的预防及防护技术。有研究报道国内医护人员AIDS职业暴露率为62.8%~98.0%,远高于国外的22.5%~73.0%。国内有文献[8]分别对不同岗位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情况分别进行了报道,并习惯性将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因素分为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心理因素等。
(2)近30年来,我国政府和部分专家已经逐步认识到实验室生物安全的重要性。“非典实验室感染事件”后,我国领导层更加意识到实验室生物安全的重要性。
(3)针对职业暴露,卫生部等管理机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先后制定了《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环境管理办法》《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毒研究实验室暂行管理办法》《可感染人类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种或样品运输管理规定》《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消毒管理办法》《医疗废弃物管理条例》《医疗废物管理行政处罚办法(试行)》《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等[8]。
2.1 医疗器械维修人员的职业现状
我国大部分院内维修人员学历层次在中专至本科,毕业于高校生物工程专业或技校相关专业。在校未接受过职业防护知识教育,参加工作未进行职业暴露知识岗前培训;在医院内属后勤辅助人员,社会地位及经济收入普遍低于医务人员。医疗器械维修人员对职业防护意识远不如医务人员,他们在进行维修工作一般不习惯穿工作衣,不戴工作帽和手套。在受到伤害或接触感染性体液时,由于缺乏应急处理措施,所以一般不能得到及时处理。
2.2 医疗器械维修人员的职业暴露因素
2.2.1 物理因素
(1)电焊,电锡所致意外烫伤,或触电;还可因非电离辐射对角膜及皮肤粘膜损害。主要导致机械性损伤。
(2)放射线所致电离辐射损害导致造血系统发生不同程度改变;医疗器械维修人员在维修X线机或CT扫描仪时会接触少剂量的放射线,有时为了试机要亲自接受检查。
(3)设备上的边角利器或尖锐零件不慎划伤手,导致机械损害;处理不当还可能导致破伤风。
2.2.2 化学因素
医疗器械维修人员在医疗科室维修时可能吸入少量药物气溶胶颗粒,如化学消毒剂消毒地面挥发气味。偶尔接触无水酒精,使用乙炔电焊可能会发生泄露,对皮肤及呼吸道有一定的危害。
2.2.3 生物因素
(1)医疗器械维修人员维修手术室负压吸引器,妇产科人工流产负压吸引器时,管道接口处可能会有血液或体液残留;或者由于护士预处理不到位,有可能造成医疗器械维修人员间接接触患者血液或体液,可以传播血源性疾病。医疗器械维修人员维修内窥镜,设备导管等都有可能间接接触患者体液。
(2)医疗设备表面可能被患者体液污染未进行擦拭消毒,医疗器械维修人员也可能会受到感染,引起一些生物性感染。而且由于医学知识缺乏,暴露后不能得到及时处理,感染机会更大。
2.2.4 心理因素
医疗器械维修人员经济压力与社会压力比医务人员大,在定编定岗及职称晋升中承担了较大的心理压力。有研究报道,心理压力是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危险因素[9]。
3.1 在校学习期间职业安全教育
高校在培养医疗器械维修人员期间应重视对学生职业安全意识培训,将职业暴露及防护知识纳入必修课或选修课范畴。医疗器械维修人员必须明白医院存在的职业暴露源,对学生全员培训防护技术,培养标准预防隔离理念。所谓标准预防隔离就是要求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排泄物及分泌物,不论是否有明显血液污染或接触非完全性的皮肤粘膜,均需进行隔离[10]。在学生时代就应该让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正确看待自身职业价值。
3.2 参加工作时开展职业安全岗前培训
对新入院工作的医疗器械维修人员进行全员培训,要让医疗器械维修人员明白医院工作环境中面临的职业暴露情况;提高其防护意识,派医务人员传授基本防护技术。
3.3 工作期间的继续教育培训
在医院培训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知识的同时,不要忽略对医疗器械维修人员的培训。开展业务知识的学习活动,提高他们的职业素质。医院领导鼓励医疗器械维修人员提高学历,增强工作能力,培养学习氛围,提升其职业价值,以便在巨大的社会竞争中立足。
3.4 医院管理人员在减轻医疗器械维修人员心理压力中的积极作用
医院管理人员要关心、重视医疗器械维修人员,增强其职业信心,肯定其劳动价值。管理人员要给医疗器械维修人员施展才能的平台,对待职工待遇及竞争问题要综合考虑各类人员的能力差距,制定合理的竞争淘汰制度。在竞争中兼顾人性化管理,有序平稳地推进改革,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1] 崔怡辉,庄辉.职业性HIV感染及其预防[J].中国公共卫生,1997,13(11):5-7.
[2] 李燕林,王祖萍,丁莉.医护人员在艾滋病防治过程中的职业暴露及其防护[J].护理学杂志,2009,24(6):95-97.
[3] 李映兰.美国护士预防经血液传播疾病的意识和措施[J].中华护理杂志,2002,49(8):73-74.
[4] 祁国明.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4-15.
[5] 杜淑美,花雷,张育.护理人员的职业损伤因素及健康维护[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3,19(10):51-53.
[6] 吴艳延,吕玉民,冯祖辉.放射工作人员血细胞参数与个人剂量水平相关性分析[J].中国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09,29(4):428-429.
[7] Schmid K,Schwager C,Drexler H.Needlestick injuries and other occupational exposures to body fluids amongst employees and medical students of a German university:Incidence and followup[J].J Hosp Infect,2007,65(2):124-130.
[8] 李北信,王潭枫.医院检验科人员的职业危害与防护[J].中国当代医药,2009,2(17):118-119.
[9] Yusuf S, Havkens S, Ounpwu S, et al. Effect of potentially modifiable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52 countries[J].Lancet,2004,364(9438):937-952.
[10] 李映兰.高危科室护士职业安全防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华医疗传染学杂志,2003,13(2):198.
A Brief Account about the Current State of Professional Exposure Among Medical Instrument Servicemen and Our Suggestions about It
CHENG Gan-zhong1,LI Xiao-hua2
1.Equipment Department, The Teaching Hospital of Gannan Medical University, Ganzhou Jiangxi 341000,China; 2.Microscope Lab, Ganzhou Medical University, Ganzhou Jiang xi 341000, China
The essay introduces the current researches of professional exposures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and then gives analyses to the problems of professional exposure among medical instrument maintenance servicemen, herein, the practical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so as to be able to provide relevant help to the trainings and education of safety warning for medical instrument maintenance staffs in our country.
medical instrument maintenance servicemen; professional exposure; hospital management
R512.91
B
10.3969/j.issn.1674-1633.2011.12.027
1674-1633(2011)12-0084-02
2011-03-19
李小花,本科,主管护师,赣南医学院显微实验室,从事过临床工作,现从事教学工作。
作者邮箱:cgz900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