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间人口和计划生育优秀科技成果简介(一等奖)

2011-02-15 07:48编辑部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11年8期
关键词:十一五耳聋成果

编辑部

·“十一五”巡礼·

“十一五”期间人口和计划生育优秀科技成果简介(一等奖)

编辑部

编者按: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科技工作会议于2011年6月22日在北京市隆重召开。“十一五”期间,人口和计划生育科技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改革创新,圆满完成了《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科学技术“十一五”发展规划》的各项目标任务,科技工作取得了许多新的重要进展和科技成果。为使广大计划生育科技工作者全面了解本次大会内容和精神,促进科技成果的传播与交流,本刊特设“十一五巡礼”专栏,系列报道“十一五”期间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科技工作所取得的成就和宝贵经验。以期为开创“十二五”人口和计划生育科技工作新局面,促进科技创新与应用,全面做好新时期人口工作提供借鉴和帮助。

1 胚胎植入的分子基础与相关疾病

第一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计划生育生殖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第一完成人:段恩奎

成果简介:

该研究团队在研究中发现了一系列胚胎植入和胎盘发育中起关键作用的因子;系统研究了泛素-蛋白酶体通路调控与葡萄胎发生的关系及分子机理;做出了几项具有临床潜在应用价值的重要发现。首次发现小鼠妊娠早期母体子宫β2肾上腺素受体的异常激活可导致胚胎宫内定位紊乱及妊娠流产。该研究为早期妊娠紧张与妊娠失败提供了重要的分子线索。在国际上首次建立了胎盘滋养层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MT)模型,对于研究胎盘发育、滋养层细胞节制浸润与肿瘤细胞无限浸润的区别以及胎儿发育迟缓的发病机理提供了重要模型。首次建立了一种可以用于研究人类月经现象以及用于筛选治疗月经异常疾病药物的动物模型——棕果蝠,该研究受到本领域的广泛关注。

2 免疫型复发性流产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研究

第一完成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第一完成人:林其德

成果简介:

复发性流产(RSA)是临床上难以处理的不育症,发病率约占妊娠总数的1% ~5%。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该研究组在连续8项国家自然基金(包括1项重点项目)和多项上海市级项目资助下,对RSA进行了基础与临床应用研究,阐明了RSA的发病机理,制定了RSA诊断程序和病因筛查方法,进行了新的临床分类与分型,建立和逐步完善了个体化、小剂量、短疗程的免疫治疗原则和实施方案,并使治疗成功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项目共主编专著3部,发表论文72篇,其中SCI收录20篇,SCI影响因子累计达到52.435分,文章被引用562次。相关研究成果获2008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并在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27家医疗机构推广应用。

3 卵母细胞减数分裂机制及卵子质量控制

第一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计划生育生殖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第一完成人:孙青原

成果简介:

自发流产、不孕不育和出生缺陷高发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卵子成熟能力下降和减数分裂错误造成的非整倍性增加。本成果系统地阐明了控制哺乳动物卵子减数分裂恢复的信号转导通路;揭示了多种蛋白激酶及蛋白修饰在缺乏中心体的情况下参与减数分裂纺锤体的组装,从而调节染色体分离;证明减数分裂染色体适时正确分离受到纺锤体检验点(SAC)调节,而SAC功能的失调导致非整倍性卵子产生;发现了调节减数分裂染色体分离的新分子Shugoshin1。这些发现不仅阐明了卵子减数分裂恢复和染色体精确分离控制机制,而且对卵子体外成熟系统的改进、卵子质量的提高等提供了知识基础和指导。相关成果在卵子研究领域产生重要国际影响,发表SCI论文72篇,被引用557次。

4 母胎免疫豁免和排斥的分子机理

第一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计划生育生殖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第一完成人:彭景楩

成果简介:

利用抑制性消减杂交(SSH)和基因芯片技术筛选小鼠植入前后子宫的差异表达基因,获得42个新的cDNA片段;得到1 572个植入前后小鼠子宫的差异表达基因,为研究母胎免疫豁免和排斥的分子机理奠定基础。在SCI期刊第一次报道阻断CYP26A1的表达或注射抗体能显著降低小鼠胚胎着床率,据此设计的CYP26A1 DNA疫苗免疫小鼠能够降低小鼠生育率,且还具有明显抑制肿瘤生长和迁移作用。研究发现,干扰素(IFN)直接诱导母胎界面MHC I/II免疫分子高表达,明显抑制子宫内膜Treg细胞的表达,这两种作用直接破坏了母胎界面免疫豁免的微环境,是IFN导致流产的主要机制之一,其结果具有临床开发与应用价值。首次报道了新基因Iag-1在妊娠中的表达程序及在胚胎着床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发表SCI论文18篇,申请并受理国家发明专利2项。

5 精子发生相关蛋白质的表达和功能研究

第一完成单位:南京医科大学

第一完成人:沙家豪

成果简介:

围绕蛋白质组学这一新兴的技术方法,成功构建了基于二维电泳分离以及基于液相色谱分离等一系列蛋白质组学的研究平台。运用构建的蛋白质组学平台,筛选得到一系列精子发生相关蛋白,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REPTODUCTION-2DPAGE”数据库,其已被国际著名的蛋白质组数据库WORLD-2DPAGE收录和链接,点击率达两万多次,并在Google搜索引擎上显示有15 000条相关记录,显示了该数据库较大的影响力。对上述精子发生相关蛋白质网络进行分析,经DrugBank数据库注释,提示其中479种蛋白为已知药物的靶标,并对其中一系列精子发生相关蛋白进行了进一步的功能研究,初步阐明了它们在生精过程中的作用。这些蛋白覆盖了精子的各个部位,对这些生精关键蛋白的功能阐述,为临床不育症诊断以及避孕靶标的筛选提供了基础。

6 含孕二烯酮一根型皮下埋植剂的研制

第一完成单位:上海市计划生育科学研究所

第一完成人:陈海林

成果简介:

首次将第三代新型口服避孕药——孕二烯酮成功发展成为一根型长效皮下埋植剂,使用期限长达5年,具有药物活性强、埋植根数少、出血副反应低、避孕效率高、不易破损、易于取出等优点,更易于为广大育龄妇女所接受,该新型皮埋剂的综合指标均优于目前国内外已上市或正在研制的所有各类皮下埋植避孕制剂。所用药物及硅橡胶原材料均已成功国产化,制备工艺也已优化,可满足工业化批量生产的要求。已获得中国发明专利,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已经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审评,获得了进行新药I和II期临床试验的批件。为广大育龄妇女提供了一种理想的长效避孕措施,既有重大社会效益也有可观的经济效益。该产品除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外,还可出口发展中国家,国际市场前景极为广阔。

7 中国避孕药具上市后安全性监测评价技术与应用

第一完成单位:江苏省计划生育科学技术研究所

第一完成人:李瑛

成果简介:

项目采用药物警戒方法、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统计学预测预警模型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创建的避孕药具上市后安全性监测技术体系和人群监测、医院监测和实验室监测相结合的监测模式、POR、PRR和RR相结合的预警模型既符合国际标准又适宜于中国国情。获得各类避孕药具从群体到个体、从体内到体外的安全性评价结果,发表中英文核心期刊论文40余篇。自主开发研制的系列网络版避孕药具不良反应报告、监测管理和风险预警系统软件获4项软件著作权和3项专利授权,在全国31个省市105个避孕药具不良反应监测试点运行3年以上,覆盖6 000万人口,1 200万育龄妇女;收集、分析和评价8万多例宫内节育器(IUD)不良事件报告,1万多例相关生殖健康问题报告,为政府采购目录荐优汰劣提供可靠依据,实现避孕药具上市后风险评价和风险管理,促进避孕安全和人口安全。

8 主动和全程管理与服务的群体性出生缺陷干预模式及其效果的研究

第一完成单位:广州市人口和计划生育科学研究所

第一完成人:吴伟雄

成果简介:

该研究以主动和全程管理与服务的群体性出生缺陷干预工作模式,对广州地区发病率高、危害性大、干预确凿的先天性目标疾病(地中海贫血、唐氏综合征、神经管畸形等体表、内脏及骨骼重大畸形等)进行群体性三级整体化干预。该项目通过人口计生管理部门及其公共服务体系积极主动“六个及时”的全程有效管理与服务,将三级干预内容有效链接成一个有机整体,实现了从坐堂被动等群众上门的个体干预模式向主动和全程(三级整体化)管理与服务的群体性干预模式的转变,最大限度方便、满足和保障了广大目标人群的参与,促进了计生、卫生、残联等保健服务机构资源优势的互补,使项目区先天性重症目标疾病患婴的出生得到有效遏制,取得了显著的干预成效。该研究结果表明,在我国目前出生缺陷不容乐观和干预工作难以奏效的现状下,具有该项目特色的干预模式,是预防或干预先天性目标疾病的有效途径,也是符合中国国情、适合本地区推广实施和惠及每一个目标家庭的出生缺陷干预模式。

9 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的预防与出生缺陷干预研究

第一完成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第一完成人:戴朴

成果简介:

该成果自2004年起,针对耳聋这一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系统研究并明确了中国主要遗传致聋因素及其在耳聋群体中所占比例,揭示了中国人群常见耳聋基因的突变谱及其致聋机制,为开展耳聋基因诊断及产前诊断提供了理论依据;在国内外率先建立了重度耳聋预防及出生缺陷干预的理论和方法,有效阻断了耳聋的垂直传递,并对健康群体孕期筛查进行了探索,初步实现了耳聋的一级预防;建立了全国耳聋出生缺陷预防协作网络。本成果获得基于耳聋基因诊断技术的国家发明专利2项、耳聋患者信息管理软件著作权1项,发表论文84篇,其中SCI收录16篇,累计影响因子60.916分。研究成果在全国31家单位推广,对提高中国人口素质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社会价值。

10 提高出生人口质量的生殖技术创建、体系优化与临床推广应用

第一完成单位:浙江大学

第一完成人:黄荷凤

成果简介: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出生人口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针对人类生殖健康日益受损的现状,本项目开展了系列的创新性研究与推广应用:包括阻断出生缺陷的源头预防和控制关键技术体系研究及创新、优化的现代助孕关键技术体系研究及创新、环境致生殖毒性的预警体系研究及创新,以及生殖相关疾病的评估/诊治体系研究及创新。研究成果在全国30个省市321家医院推广应用,制定或参与制定了5个国家相关技术规范/指南、2个行业标准,获得国家发明专利5项、国家软件著作权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级科技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SCI源刊物论文104篇,获得了很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11 中国男性生育力基本指标和生殖相关基础生理数据的调查

第一完成单位:国家人口计生委科研所

第一完成人:张树成

成果简介:

在我国14个省(区、市)52个县市级现场,对10个主要民族(包括汉族和壮族,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彝族,土家族,蒙古族,布依族)男性不同发育阶段的相关基础生理数据进行采集、测试和综合评价性研究工作,获得了育龄夫妇自然生育力、有生育力男性精液质量、青少年和成年男性第二性征发育、首次遗精年龄和男性双胞胎等方面的相关基础生理数据,发现近10年来自然生育力正在明显降低,生育障碍和原发不育者明显增加,构建完成了中国男性生殖资源数据库。本项工作为提高人口素质、人口安全和男性生育力的研究提供了科学数据支撑,为子孙后代留下了可供比较的资料。

猜你喜欢
十一五耳聋成果
彭顺林对神经性耳鸣耳聋的治疗经验
不能耽误的急症:突发性耳聋
验收成果
工大成果
不能耽误的急症:突发性耳聋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
“十一五”至今广西农科院产业支撑能力分析研究
“三医联动”扩大医改成果
“十一五”时期环保投入的宏观经济影响
宁夏科技发展规划创新体系建设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