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永杰
蒙城县位于安徽省北部,属水资源紧缺地区。近十年来,该县以修建防渗渠道和推广水稻节水灌溉技术为重点,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农业节水取得显著成效,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水资源供需矛盾。但与新形势下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现代化建设要求相比,蒙城县农业节水灌溉发展仍显滞后,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全县现有灌溉渠道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近7个百分点,灌溉水的渠系利用系数一般只有0.5左右,与淮北地区水资源紧缺现状不相适应。
由于该县80%以上区域属平原地区,现有的节水工程主要以防渗渠道为主,传统的灌溉方式不仅灌溉水利用率不够,也制约了当前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
虽然近年来加大了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力度,但目前全县水稻控制灌溉、浅湿调控灌溉技术的推广面积仍不够广泛。部分地区普遍采用大水漫灌,灌溉定额比正常多出200m3以上,造成水资源的极大浪费。
由于县级财政不足,节水工程投入较少,地方配套资金的落实难度较大,造成农田基础设施普遍配套不全,农业灌溉用水难以实现计量供水,按方收费,喝“大锅水”现象普遍存在,不仅浪费水资源,而且也难以调动农民投资节水灌溉工程的积极性。
由于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不到位,节水工程的高投入与土地低产出的矛盾难以解决。兴建防渗渠道每亩投资一般在300元左右,但灌溉费用仅能下降10元左右。虽然修建防渗渠道,能起到节水、节电、节工、省地、改善环境等作用,但由于发展节水灌溉的激励机制尚未建立,节水工程的效益难以体现为直接的经济效益,投资者从节水工程中得到的效益难以保证。
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的现代化,需要大力发展高效农业、设施农业、精确农业,要以现代科学的灌溉制度代替传统的灌溉方式,这对农田灌溉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对不同的经济作物采取何种灌溉方式、适用何种灌溉制度方面的研究才刚刚起步,还需加大科研力度。
加快发展农业节水,不但是缓解水资源缺乏状况的重要方向,也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保证粮食蔬菜等食品安全、实现农村城镇化建设和小康的根本出路。针对蒙城县农业节水现状,笔者提出以下对策及措施:
发展农业节水不仅是技术问题,更主要是管理体制和政策问题,涉及用水管理体制和投资机制、水价政策、法律法规、技术创新和观念更新等诸多方面。必须从农业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以及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现代化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农业节水的战略地位和作用,要围绕农业现代化目标,根据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农业集约化经营、农村生态环境改善的新要求,全面规划、因地制宜、突出重点、依靠科技、注重实效,进一步深化改革,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参与节水灌溉的积极性。
就蒙城现状而言,发展节水灌溉的重点在输配水系统,提高渠系水利用系数,力争经过5~10年的努力,使渠系的水利用系数由目前的0.5提高到0.7。以节水灌溉工程为龙头,推动农田基础设施工程上新台阶,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展经济,改善环境”服务。
节水文化是水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可通过宣传、培训等多种途径,采用互动参与等方式,形成浓厚的节水文化氛围,强化全社会节水意识,使节水成为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思维方式、生活态度,与工程技术、政策法规、经济管理等措施互补,相辅相成。
向群众介绍、推荐先进、实用的节水灌溉新技术和新设备,如喷水管技术、移动喷灌技术、微灌技术等;加强培训力度,使农民掌握节水灌溉设备的操作和维护,提高农民自用自管的能力;成立灌溉服务组织,实行有偿服务;开展科研活动,在目前已基本掌握稻麦需水规律的基础上,探索主要经济作物的需水规律以及对灌溉、排涝、降渍的要求;加强喷滴灌等节水技术的研究应用以及设备的开发引进;以全县现有乡镇水利技术推广机构为基础,有计划、有重点地创办一批节水科技示范场,使之成为节水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实用新技术培训基地,在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中发挥带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