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鲁玉栋 煤业集团股份公司跃进煤矿党委书记 张升壹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是经济领域的深刻变革。作为煤炭工业的重要支柱,国有大型煤炭企业必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必须立足企业实际,找准重点,在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投资结构、资本结构以及推进自主创新、节能增效六个方面实现新的突破,上水平、上档次,实现科学发展、持续发展、跨越发展。
优化产业链条。作为资源性行业企业,除以占有资源为基础外,要向着产业链更长、层次更高、效益更好、可持续更强的方向改造提升。优化完善产业链条,重点向产业链的两端延伸,由中低端向高端延伸,提高产业链的附加值。推动技术创新,优化工艺流程再造,采用先进设备等方式,改造传统结构,实现生产方式的优化。加大落后产能的淘汰力度,实现产业升级。依托工业园区,发展壮大产业集群,增强产业配套能力。
培植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产业转移,立足企业自身产业基础,结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选择方向,锁定目标,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发展服务业。按照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的思路,加快发展物流贸易、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培育房地产、文化传媒、酒店、旅游等现代服务业。
向精细化推进。通过技术创新,实现由初级产品向精细、精品转变。根据煤炭的质量、发热量等实际,大力推进原煤精加工和深加工,提高煤炭的附加值,改变单一的原煤直接进入消费终端,由供应“粗粮”改为供应“精粮”,为社会提供清洁能源。
向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推进。抓好产品研发和销售服务环节。加快研发创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提高产品档次、技术含量、附加值。加大营销体系建设,创新营销模式,进一步提升产品的影响力、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向创品牌推进。以质量促品牌,实施质量流程化考核体系,实现产品质量的可追溯性管理,提升产品质量档次。制定品牌发展规划,争创一批全国行业名牌,实现以优质品牌带动优势产业发展的目标。
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表现,调整产品结构,确定“取”“舍”。对市场增长率高、占有率也比较高的产品,要形成重要支柱,坚定不移地发展壮大;对市场增长率比较低,但市场占有率比较高的产品,要在获取稳定利润的同时,抓紧升级再造;对市场增长率高,但是市场占有率低的产品,要谨慎进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对市场增长率低、市场占有率也低的产品,要痛下决心,及早予以退出。
正确把握投资方向。加强新上投资项目决策管理,严格项目核准、备案管理,引导投资方向。突出发展主业,向主业投资,打造竞争优势。涉足新的产业,要熟悉新产业发展趋势,具有技术及人才支撑,同时新产业要市场前景好、投资回报高,当前重点向节能减排、环境保护、高新技术、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倾斜。
适度控制投资规模。加强投资计划管理,注重规模适度发展与着力提高质量相结合,切实改变过去那种外延式、数量规模型的扩张模式,要追求项目的效益和持续生命力,避免重复投资、重复建设带来新的结构不合理。
注重把握投资方式。重视技术改造投资,发挥技术改造技术新、投资省、工期短、见效快、效益好的特点,通过技改投资,加快产业产品升级。加大技术研发投资,增强企业可持续发展后劲。
调整国有资本布局。从进一步提高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带动力出发,继续推进国有资本的布局调整,实现“资本调优、规模调大、主业调精、整体调强”。
推进企业重组和资源整合。整合企业集团内部资源,结合产业清理整合方案的实施,加快推进对权属企业的整合力度,增强企业的管控能力。整合科技资源,集中同行业企业的人才、技术等科技资源,瞄准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技术进行攻关,实现研究成果共享。
推进资本融合。注重资本输出,提高“走出去”的层次,着眼于全球配置资源和要素,加强境外资源开发和境外跨国并购,积极引进外资,扩大利用外资规模,从有利企业发展的山东产业发展的大局,配置资本,为高端引领、传统提升、新兴产业培育提供资本支撑。
建立企业自主创新体系。在分析自主创新关键要素、重点环节、工作流程等基础上,以提高创新能力为重点,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实现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突出技术创新,向科技要效益。创新国际科技合作,坚持走开放式、联合式的合作创新之路,大力探索跨国委托研发、引进国外企业研发机构、并购国外企业获取知识产权等做法,多渠道利用国外科技资源,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大创新平台建设,积极推进国家级技术中心、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等平台建设,有选择地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为加
速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和新兴产业高起点发展奠定基础。适应企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大力引进急需、紧缺的高层次人才、创新团队和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对高端、紧缺、关键的领军人物要不惜重金,强力引进。
强化管理创新,向管理要效益。不断创新管理理念、管理制度、管理方法,加快建立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企业管理模式,重点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和全面风险管理,特别加强信息化建设,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的高度融合,实现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为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提供信息技术支持。
创新体制机制。深入推进公司制改革,加快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合理设计管理架构,规范母子公司关系,创新管控手段,提高集团管控力,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企业持续发展提供体制保障。健全完善内部考核评价机制,突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相关指标,对标国内外同行业先进水平,增加质量效益、创新能力、能源资源节约等方面考核权重。
转变传统高能耗、高污染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发展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切实做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树立“节约就是创造”的理念,将节能理念贯穿于企业规划决策、设计采购、基本建设、生产管理、建筑节能、计量检测、技术推广等工作的全过程。加强新、改、扩建项目的节能管理,推行EMC合同能源管理,切实抓好节煤、智能控制、余热余压利用、电机节能、系统优化节能等重点工程,通过采用节能设备,淘汰高耗能工艺,使节能潜力尽快转化为经济效益。以低碳经济为导向,进一步提升完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不断延伸循环经济产业链,切实将资源“吃干榨尽”,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排放,提高资源回收率,实现效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