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刊评论员
“海上大庆”诠释中国发展实践
■ 文/本刊评论员
当胡锦涛主席应邀访美的消息公布后,有海外媒体戏言,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应该从奥巴马与胡锦涛见面时开始。言外之意:中美两个大国的关系,将决定世界的走向。更有西方媒体说,2011年的“胡奥会”显示中美关系正在进入“平起平坐”的时代。
当然言重了。无论是经济规模还是整体实力,中美之间还远未形成“平起平坐”的局面。胡锦涛访美期间,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10年宏观经济数据。刚刚过去的一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接近40万亿元人民币,若按6.6的汇率计算,折合6万亿美元,仅相当于美国GDP的三分之一强。美国3亿人口,中国13亿人口,若按人均衡量,中国更落后美国一大截,离“平起平坐”差之远矣。但世人对中国的6万亿美元似乎更看重。第一,中国的统计数据公布后,日本媒体马上断言,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标志着日本时代的结束”。第二,继2009年中国经济实现9.2%的增速后,2010年又比上年增长10.3%,而这是在金融危机刚刚过去不久的背景下取得的。中国真正令世界倾羡的,正是这种长时间、高质量、高速度的增长潜力。
统计数据令人振奋,但所有关心中国发展的人都知道,为了支撑越做越大的经济,中国正面临越来越严峻的能源压力。2010年的经济增长,与电力、煤炭紧张,“柴油荒”、“气荒”等如影随形。2009年中国原油进口首次突破2亿吨,石油对外依存度超过50%,而2010年前11个月,中国已累计进口原油2.18亿吨,同比增长19.8%,预计全年石油对外依存度为55%。
一年比一年高的石油对外依存度,加大了中国能源安全的脆弱性。尽管国内油气产量不算低,甚至位居世界前四大产油国行列,但每年约两亿吨的油气当量,根本无法满足国内能源消费的快速增长。2009年中国原油产量1.89亿吨,比2006年增长500万吨,但与需求相比,仍是杯水车薪。令人欣慰的是,在陆上原油新增储量难以弥补消耗的情况下,海上油气勘探开发异军突起,国内近10年新增石油产量的53%来自海洋,2010年这一比例更是超过80%。“海洋已经成为我国最现实、最可靠的能源接替区之一”。
2010年,28年躬耕大海的中国海油国内油气当量突破5000万吨,一座名副其实的“海上大庆”横空出世,令全国人民耳目一新。中国海油5000万吨油气当量,改写了国内石油供应格局。在目前两亿吨国内油气当量中,中国石油以1亿吨稳居头把交椅,中国石化与中国海油平分秋色,各占四分之一,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尽管中国海油的产量还无法与中国石油相提并论,但海洋石油近年来不俗的增长速度和资源潜力,使得任何人都不敢小觑其未来发展。中国海油已经提出,要在5000万吨“海上大庆”的基础上,再建一个5000万吨的“深海大庆”,两项相加,便足以与今天的中国石油“平起平坐”。如果再加上正在实施中的“海外大庆”、“LNG大庆”,到2020年左右,中国海油每年可向国内市场提供约两亿吨油气当量,相当于目前全国的油气总产量。
中国的海洋石油勘探开发,始于改革开放之初,并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探索,逐步发展壮大。海洋石油队伍本身就是从陆上石油大军分出来的,他们继承了中国石油人最宝贵的大庆精神。与两家“老大哥”相比,中国海油更像一支“轻骑兵”,缺乏海洋勘探开发的经验,但也少了几许体制和机制的束缚,在几乎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做大做强,典型地诠释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从28年前的年产原油9万吨到今天的5000万吨,中国海油走出了一条艰苦创业的发展之路,通过他们的实践,中国已成为世界海洋石油生产大国,并且在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海洋工程技术和大型装备等领域进入世界先进行列。“海上大庆”的建成为中国的石油安全提供了更多的保障,而“海上大庆”之路的启示则更为深刻也更为丰富。
从年产原油9万吨到5000万吨,中国海油走出了一条艰苦创业的发展之路。“海上大庆”的建成为中国的石油安全提供了更多的保障,而“海上大庆”之路的启示则更为深刻也更为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