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宁
(辽宁职业学院,铁岭 112000)
猪圆环病毒病(PCVD)是国际上公认的危害养猪业的重要传染病之一。其主要特征为体质下降、消瘦、贫血、黄疸、生长发育受阻、腹泻、呼吸困难、母猪繁殖障碍、内脏器官及皮肤病变等[1]。猪圆环病毒(PCV)由德国科学家Tischer等于1974年发现,但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直至1991年加拿大的猪群中出现了一种被称为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症(PMWS)的新疾病[2],给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才引起人们的关注。我国于2000年首次发现[3],近些年猪圆环病毒病在我国也普遍发生,主要表现为流行范围广、阳性率高、混合感染、种猪易感等。该病给养猪业造成了很大经济损失。圆环病毒也是中国“猪无名高热症”的主要病原之一。
猪圆环病毒(Porcine circovirus,PCV)属于圆环病毒科,圆环病毒属。该病毒直径为16.5~17.0 nm,呈20面体对称,无囊膜,基因组为单股环状DNA,是目前发现感染动物的最小病毒。PCV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强,在70℃时可以存活15min,在酸性环境及氯仿中可以存活较长时间[4]。现已知PCV有两个血清型,分别为PCV1和PCV2。1974年在PK-15(ATCC-CCL)细胞中首次发现猪圆环病毒Ⅰ型(PCV1),最初研究发现该病毒在猪群中广泛传播,但是没有出现临床病例,认为对猪不具有致病性。1991年在加拿大断奶仔猪中发现了断奶仔猪全身多系统衰竭综合症(PMWS)病例,并从PMWS病猪组织中分离出了猪圆环病毒Ⅱ型(PCV2)。近年来流行的猪圆环病毒病被确定由PCV2感染所致,PCV2有2种基因型为PCV2a和PCV2b,一般认为后者在猪场的感染率更高,致病力更强。
近几年来发现PCV已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并引起相关疾病。感染猪可自鼻液、唾液、粪便、尿液和乳等途径排毒,PCV2对猪有较强易感性,可经口腔、呼吸道感染,其他未接种猪的同居感染率高达100%。该病毒在不同猪个体之间进行水平传播,因此混养比分栏饲养导致PCV2感染机率大。少数妊娠母猪感染PCV2后,可经胎盘垂直传给仔猪。阳性公猪的精液可引起PCV2的传播,最早可在配种后5d检测到病毒散播[5]。
本病无明显的季节性。工厂化养殖方式可能与本病有关,饲养管理不善、恶劣的断奶环境、不同来源及年龄的猪混群、饲养密度过高及导致仔猪免疫功能降低的应激条件均为本病重要诱因。本病一旦在猪场大面积爆发,往往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PCV2侵害各个生长阶段的猪,可引起仔猪断奶后全身多系统衰竭综合症(PMWS)、猪皮炎与肾病综合征(PDNS)、仔猪先天性震颤、母猪繁殖障碍、猪呼吸道疾病综合症(PRDC)等。
PMWS多发于6~8周龄的断奶仔猪。临床症状最常见的是猪只渐进性消瘦或生长迟缓,还表现厌食、精神沉郁、皮肤苍白、被毛蓬乱、呼吸困难、咳嗽等。较少表现为腹泻和中枢神经系统紊乱。个别猪可视黏膜黄疸。发病率一般很低而死亡率可高达5%~40%。剖检可见:体表浅淋巴结肿大,肿胀的淋巴结有时可被触摸到。剖检可见淋巴结肿大,肺肿大、呈黄褐色并有斑点,肝硬变、肝小叶间结缔组织增生,肾肿大、有坏死灶,脾肿大,胰、小肠和结肠常有肿大和坏死病变[6]。
PDNS主要发生在8~18周龄的猪,最小5周龄的猪可感染该病。该病的发病率可达14%,死亡率可高达30%。该病常见临床症状为皮肤表面出现红色或紫色的斑块,但无痒感。病情较轻的猪体温正常,可自行康复。严重者精神沉郁、发热、嗜睡、食欲下降、腹泻、体重减轻、跛行,有些可见呼吸困难、咳嗽、皮下水肿等[7]。剖检可见:肾脏肿大、苍白、表面常有点状出血,脾肿大,肠粘膜出血,淋巴结肿大等。
本病多发生于新生仔猪,主要表现为头部、四肢、尾部的震颤,当卧下或睡觉时震颤消失,当有外界刺激(如声音、温度等)时可加重震颤[8]。有时仔猪震颤严重造成吃奶困难,导致较高的死亡率。耐过1周的仔猪可存活,3周时可恢复。
一般只影响母猪和胎儿,造成母猪的返情率增加、流产、木乃伊胎、死胎和弱仔等[9]。仔猪断奶前死亡率升高。有的母猪则表现为发情延迟或屡配不孕,尤其在冬季多见,而母猪本身无明显的临床异常表现。在死胎和新生仔猪中最常见的病理变化是胸腹部积水,肝脏淤血,心脏出现非化脓性、坏死性或纤维素性心肌炎等。
PRDC主要危害10~18周龄的猪,感染PCV2的猪处于免疫抑制状态,容易引起其他病原的继发或混合感染,尤其以呼吸道症状最明显。其临床主要表现为咳嗽、呼吸困难、发热、厌食、生长缓慢等,有的猪只表现全身潮红的败血症症状和因微循环障碍导致的耳尖、尾端、股、前肢腋下皮肤充血、出血、淤血。剖检可见大叶性肺炎、坏死性肺炎、胸膜肺炎、心包炎、浆膜炎、胸水和腹水增多等。
猪圆环病毒的感染除了PCV2本身可造成不同日龄猪出现不同的症状外,还可继发或混合感染多种疾病,使猪场的疾病变得复杂化,也给临床兽医的诊治带来更大的困难。例如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链球菌、副猪嗜血杆菌和肺炎支原体等病原混合感染,针对这种多病原混合感染病例,临床兽医人员除了要有丰富的临床诊疗经验外,还需借助实验室的检测手段进行病原确诊。并对检出的多病原进行综合分析、理清主次,采取相应得当的处理措施,才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根据本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只能作出初步诊断,确诊依赖于实验室的诊断。实验室常用病毒分离鉴定,间接免疫荧光技术(IFA),免疫组化技术,PCR技术;ELISA 法等。
由于本病在不同年龄猪的临床表现不同,因此需要与许多类症相区分。保育阶段出现衰竭综合征,具有呼吸道症状时,要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和副猪嗜血杆菌病相区分,因为此阶段的猪,往往因为仔猪失去母源抗体保护而容易发生这三种疾病;解剖发现肠系膜水肿时,要与大肠杆菌水肿病和猪维生素C-硒缺乏症相区分;发生皮炎时,与葡萄球菌所致渗出性皮炎、锌缺乏相区分;发生繁殖障碍时,要区分伪狂犬病和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等疾病。
国际上预防本病的疫苗主要有杆状病毒表达PCV2的衣壳蛋白、以PCV1为载体表达PCV2衣壳蛋白的嵌合病毒、完整的PCV2灭活疫苗等几种类型疫苗。前两种疫苗用于3~4周龄以上的商品猪免疫,需1次免疫即可;第3种疫苗用于母猪免疫。猪场使用疫苗后,与未免疫猪相比,无论在仔猪死亡率和料肉比上均有所提高,差异显著。
目前我国也研发成功一些猪圆环病毒疫苗,临床试验表明,疫苗接种猪群与未接种对照群对比,疫苗免疫猪发病率、死淘率、母猪所产仔猪死胎率显著下降,饲料转换率、增重率、出栏率显著上升,初生仔猪成活率、断奶时成活率明显提高。所以疫苗免疫接种应该是防控猪圆环病毒病最好的办法。与此同时,还应该做好蓝耳病等其他传染病的防制工作。
改善饲养环境,控制各种应激因素,提高营养水平,有效地提高猪群的抗病力,对控制该病的发生非常重要。严格引种检疫,全面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适当降低饲养密度,不同日龄的猪只应分群饲养;新猪入圈前对圈舍进行彻底消毒并空置一定时间,对猪场来访人员及车辆进行严格消毒;确保仔猪摄人足够量的初乳,尽量避免对仔猪进行交叉喂养;定期检测公猪的精液;适时做好防寒保暖、防暑降温工作,同时要加强通风换气,减少断奶后的应激反应;预防继发感染。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在我国现阶段,圆环病毒PCV2型经常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链球菌、副猪嗜血杆菌和肺炎支原体等病原混合感染,因此,要重视这些疾病的免疫接种或药物预防。
[1]陈溥言.兽医传染病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2]Harding J C. Post-weaning multisystemic wasting syndrome(PMWS):preliminary epidemiology and clinical presentation [J].Proc Am Assoc Swine Pract,1997:503
[3]郎洪武,张广川,吴发权,等.断奶猪多系统衰弱综合征血清抗体检测[J].中国兽医科技,2000,3O(3):3~5
[4]李艳琴,王振海,赵东岗,等.猪圆环病毒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 2008,36(17):7260~7261
[5]LAROCHELLE R,BIELANKI A,MULLERR P,et al.PCR detection and evidence of shedding of porcine circovirus type 2 in boar semen[J].JClin Microbiol,2000,38(12):4629~4632
[6]董发明,王天奇,邱 妍,等.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病猪肺脏、肝脏、肾脏等器官病理组织学研究[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8(8):64~65.
[7]Khampee Kortheerakul,谭涛.猪圆环病毒病的临床症状与防控措施[J].猪业科学.2010(2):20~23
[8]倪有煌.兽医手册[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9]宋长绪,梁鹏帅.猪圆环病毒病的研究进展.广东农业科学. 2010(9):3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