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明媚 兰德松
(辽宁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沈阳 110161)
猪链球菌病及其防控对策
闫明媚 兰德松
(辽宁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沈阳 110161)
猪链球菌病是由C、D、E及L群链球菌引起的猪的多种疾病的总称,表现为急性出血性败血症、心内膜炎、脑膜炎、关节炎、哺乳仔猪下痢和孕猪流产等。本病流行无明显季节性,但夏、秋季多发,潮湿闷热的天气多发。有时甚至可呈地方性爆发,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给规模化养猪造成严重的损失。猪链球菌病也可感染人,导致死亡,危害严重。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猪链球菌病列为B类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
猪链球菌病的病原主要是多种不同群的链球菌(D,L,R,S,T,U和V群等)。根据菌体荚膜抗原特性的不同,可以分成35个血清型(1型~34 型及1/ 2 型)及相当数量难以定型的菌株。大多数致病性血清型为1~9型,血清2型为最多发和毒力最强的血清型。猪链球菌为革兰氏阳性球菌,需氧或兼性厌氧菌,多单个或成双存在,呈卵圆形,在液体培养基中呈长链,链越长致病性越强。大多数链球菌在幼龄培养物中可见到荚膜,不形成芽孢,多数无鞭毛。猪链球菌病中1型和2型是重要病菌,其中2型可感染人类并致人死亡。猪链球菌2型在绵羊血平板呈α溶血,马血平板为β溶血。呈浅灰色或半透明的小菌落,生化反应相对活泼,能发酵乳糖、蔗糖、海藻糖、七叶苷、棉子糖,不发酵甘露糖、阿拉伯糖等。链球菌在不利的环境中生存的时间是极其短暂的,但猪链球菌2型在60 ℃水中可存活10 min,50 ℃为2 h,0 ℃时灰尘中细菌可存活30 d,在粪便中可以存活90 d,4 ℃时在腐尸中存活42 d,这样就为鸟、野鼠、小白鼠或犬的间接传播提供了重要的传染来源。在污染猪舍的清洗过程中,常用的消毒药和清洁剂在1 min内即可杀死猪链球菌2型。污物和有机质的存在会影响化学消毒药对细菌的杀灭作用,所以采用在猪舍内先清洗后消毒的策略是非常重要的。
猪链球菌病的流行无明显的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7~10月份潮湿闷热的天气易出现大面积流行。所有品系和各日龄猪均能感染猪链球菌2型,3~12周龄仔猪易暴发流行,尤其在断奶及混群环境改变时易出现发病高峰。呼吸道是主要的侵入途径,也可垂直传播。病猪和病死猪是主要的传染源,亚临床健康的带菌猪可排出病菌成为传染源,对青年猪的感染起重要的作用。从外地引入带菌猪,混群、免疫接种、高温高湿、气候变化、圈舍卫生条件差等应激因子使动物的抵抗力降低时,均可诱发猪链球菌病。昆虫媒介在疾病的传播中起重要作用,通过在猪场间的飞行传播病原菌。在猪链球菌众多血清型中,2型是猪的最主要病原,致病性最强。从表征健康的猪体扁桃体内分离的所有猪链球菌中,2型多达50.6%,同时其对人的致病性也最强。
猪链球菌病通过破损皮肤(如伤口或擦伤)传染给人,也可通过呼吸道传染给人,该病与职业有密切相关性,大部分易感人群为与生猪肉或猪密切接触者,如饲养员、屠宰厂工人,以及从事猪肉销售加工的人群等。感染人并引起重症的主要是猪链球菌2型,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高致病性猪链球菌2型含有溶菌酶释放蛋白(MRP),胞外蛋白因子(EF),溶血素(SLY)等毒力因子,其致病性与这些毒力蛋白的合成及其相互作用有关,也可能与该菌中存在致病性的毒力岛有关。1968年丹麦报道首例人感染猪链球菌病例,之后北美洲、南美洲、欧洲、大洋洲和亚洲等国家均有报道。在中国,1999年夏季江苏和2005年6月下旬四川的部分地区暴发了猪链球菌病并导致人感染致死,从病例中分离病原大部分为猪链球菌2型。目前,尚未有猪链球菌病在人与人之间能否传播的相关研究报道。
猪链球菌病除猪和人外,还能感染牛、马、羊、犬、猫、小鼠、兔等,引起较严重病症。
猪链球菌病主要有急性败血型、脑膜炎型、心内膜炎型、关节炎型和淋巴结脓肿型,各型在临床上的表现也各有特点。
病猪发病急,体温可高达43 ℃、食欲减退甚至废绝、咳嗽、呼吸困难、流泪和鼻液、震颤、耳、颈下、腹部等部位出现红紫斑、有的出现神经症状等。最急性型不表现症状突然死亡。此型多发于架子猪、怀孕猪和育肥猪,如采取的治疗措施不及时有效,病死率很高。
多发于70~90日龄仔猪,病初体温升高,随着病程的发展,表现出神经症状,如磨牙、转圈、头向上仰、昏睡等,后期卧地不起,双腿划水样动作,病死率较高。
该型不易及时诊断发现,仔猪多发,表现为突然死亡或呼吸困难、皮肤发白或体表发绀,很快死亡。该型往往与脑膜炎型并发。
部分关节炎型病猪由急性型或脑膜炎型随着病程的发展转化而来,仔猪多发。临床表现为关节肿大、高度跛行、关节周围组织出现多发性化脓灶、有的病例甚至关节软骨发生坏死。病程2~3周,病猪日渐消瘦、最终死亡。
该型以病猪颌下、咽部、颈部淋巴结化脓、肿胀、发热为主要特征,部份病猪伴有咳嗽等症状。前期影响病猪的采食、呼吸,随着病程的发展,化脓灶成熟,皮肤破溃流脓,症状逐步好转,病程约为4周,一般呈良性经过。
(1)加强饲养管理和环境卫生,减少应激因素。圈舍、活动场所要保持通风、清洁、干燥,定期开展清扫、消毒工作,防止猪发生擦伤等外伤,在注射、阉割及断脐过程中要严格进行消毒。同时注意对传播媒介如蝇、鼠等的清除工作。
(2)做好预防接种工作。每年按免疫规程进行猪链球菌弱毒活菌苗接种。仔猪在断奶后进行第一次免疫,间隔猪瘟20~30 d加强免疫,以后每隔6个月免疫1次。公、母猪每隔6个月免疫一次。由于猪链球菌血清型较多,不同疫苗对不同血清型猪链球菌感染夫交叉保护力可仅有部份保护力,因此,要针对猪链球菌病的流行菌株选用相同血清型的菌苗。
(3)发现病猪应及时隔离治疗,带菌母猪尽可能淘汰,污染的用具和环境用3%来苏儿等消毒液彻底消毒;急宰猪或宰后发现可疑病变的猪胴体,进行焚烧或深埋等无害化处理。
(4)做好与生猪肉或猪密切接触者,如饲养员、屠宰厂工人,以及从事猪肉销售加工的人群的生物安全防护知识宣传工作。
(5)流行季节在饲料添加中适量的四环素、金霉素或土霉素进行预防(一般每吨饲料中添加800克即可),连用1周。有病例发生时,可在每吨饲料中添加阿莫西林200 g和磺胺五甲氧嘧啶300 g,连用1周,或在每吨饲料中添加11%林可霉素预混剂500~700 g,磺胺嘧啶200~400 g及抗菌增效剂40~80 g,连用1周。
(6)发现疫情时尽快上报相关主管部门,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和防控措施,控制疫情进一步扩大,尽快消灭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