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吉有
(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明永乡畜牧站,张掖 734000)
甘州区肉牛产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孔吉有
(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明永乡畜牧站,张掖 734000)
发展肉牛产业是一项富民强国战略,在建设现代农业大区和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可替代。近年来,甘州区肉牛产业快速发展,肉牛养殖已与甘州区丰富的草资源及人力资源深度融合,成为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但2010年以来,受多种因素影响,甘州区肉牛产业增势趋缓,农民养牛积极性普遍受挫,全区肉牛产业处于大发展以来的相对低潮。
甘州区肉牛产业的起步于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30年来,各级政府把肉牛产业作为畜牧业升级换代的突破口,在资金、项目、政策、技术、管理、服务等方面都给予了大力支持。2008年提出了“百万头肉牛基地建设”工程的发展规划,又一次把肉牛产业推向了新的历史舞台,形成了品种、规模、基础设施、技术服务和产业化经营的综合优势。
从20世纪80 年代初,甘州区就坚持引进优良的乳肉兼用型品种“西门达尔”做父本,经过30年的改良,全区养牛达48.8万头,其中能繁殖的母牛达14万头,每年能参与授配的达8万头,撑起了张掖市养牛业的半边天,形成了全国一流的基础母牛群,为发展优质肉牛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呈现出了公认的品牌效应。
养牛业在甘州区有着非常雄厚的群众基础,全区9.2万户农户中,6.5万户常年从事不同规模的养牛生产。养牛5头以上的户,占到全区总规模的60%以上。养牛业产值8亿元,占畜牧业总产值的11.5亿元的69.6%。农民人均来自养牛业的收入734元,占农民人均收入的13.4%。甘州区被甘肃省命名为养牛大县,得到省政府的表彰奖励。
2008年的“全国肉牛研讨会确定的“金张掖肉牛”品牌,借此时机,我们在世界银行的支持下,贷款4.5亿元,全面加强圈舍改造,设施装备,基地开发工作,现已建成各类肉牛养殖小区154个,发展规模养殖户(存栏5头以上)29 962户,建成并投入高标准青贮氨化窖48 130座258.89万m3,有各类铡草机等机械2.5万台(套)相配套的沼气池1.9万座,饲料资源的加工利用和设施的配套应用水平位居甘肃省首位。
建成覆盖甘州区的乡镇畜牧站22个,肉牛冻配点110处,配备技术人员110名,承担着疫病防治,选育配种,技术指导等跟尊服务,为养牛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
在市场经济的选择和利益的驱动下,肉牛产业的生产环节有了更进一步的细化,形成了以农户小规模分散养母牛提供牛犊和架子牛为基础,以贩运户收购架子牛育肥或转卖获利为中间环节,以育肥专业户专门育肥出售活牛为产后主要生产模式,同时加工企业也在逐步与生产各环节有效对接,初步形成了繁殖、育肥、加工、销售的肉牛产业体系。
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因为利益驱动使肉牛产业受到各种比较效益的冲击,表现出极其薄弱的抵抗风险能力。
能繁母牛是养牛业的基础,也是产业周期最长,效益最低,投入吸纳力最差的环节,随着肉牛繁养群体日趋缩小,能繁母牛资源也出现萎缩,犊牛繁育成为肉牛业发展的瓶颈问题。自2009年以来的由于多种因素导致养母牛比较效益下降,农户大量淘汰母牛,使全区母牛存栏一直呈现下滑趋势,贩销户和养牛大户反映,甘州区区内自产牛犊比较短缺,不能满足需要,育肥户只能抓住母牛和母牛犊低价的时机,将大量的基础母牛当做育肥牛出售,使本来就薄弱的基础又雪上加霜。
甘州区肉牛饲养圈舍总面积达250万m2,形成50万头的生产能力,目前仍有6万头的养殖场地被白白闲置;全区建成的154个肉牛养殖小区,能够满负荷养殖的占50 %左右,还有50%的养殖场、小区不能达到设计养殖规模,例如飞龙公司的3 000头规模养殖场、靖安2 000头规模养殖小区等养殖场、小区目前完全空置。全区年产200万 t玉米秸秆和其他饲草,目前经青贮氨化利用的占60 %左右,120万 t以传统方式投喂牲畜,还有80万 t被丢弃和焚烧,造成饲草资源大量浪费。出栏肉牛绝大多数被外销外调,经本区加工企业消化的仅有3万头,不到出栏总数的20 %。
2010年全区畜禽饲养量达1 252万头(只),区、乡防疫工作人员防疫任务重,养殖规模越大,畜牧机构的工作压力也越大。零费用免疫制度已推行8年,全区畜禽养殖总数增加了1.75倍,但区财政下拨的防疫经费多年一直保持在55万元的水平,再加上人力、物价上涨等因素,区拨防疫经费存在很大缺口。
甘州区肉牛养殖,规模化集中养殖仅占养殖总量的10%左右,农户家庭零星散养还是目前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式,在技术、品种、设施等方面还停留在自发自愿的较低层次,科技含量低,抵御风险能力不强。肉牛销售仍以就地屠宰和活牛调出,通过规范饲养、标准屠宰、实现精深加工增殖的份额很少,是提高肉牛生产水平严重的瓶颈问题。
随着农村经济的转型和市场的调节,肉牛产业的发展环境出现了新的危机。
养牛业投资大、周期长,经核算养殖1头能繁母牛、架子牛年均收益为1 235元、663元,利润很薄,而育肥牛半年收益为1 566元利润客观,但投入也大,由于2009年下半年以来,农产品价格一路上涨,玉米、棉粕等原料价格涨幅在25%~35%之间,养殖户配方饲料价格由2.2元/kg上涨到2.4元/kg,而牛肉价格却长期保持在30元/kg左右,皮张等副产品价格变化不大,养殖利润基本上被饲料涨价的因素抵消,相当一部分养殖户辛苦1年还倒赔钱,就连在业界很有名望、养殖经验老道、销售渠道畅通的玺峰公司,2010年全年养殖亏损也达80多万元。市场行情不好成为阻碍甘州区养牛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拉动下,甘州区劳动力价值逐步凸显,价格大幅上涨。目前,区内建筑工地、技工、小工日平均工资已达150元和80元,瓦工、架子工、电焊工等日工资高达200元以上。由于工价上涨,牛价市场波动,把刚刚起步肉牛生产又一次推上了风口浪尖,一个支柱产业的影子又一次缩成了副业的泡影。
2008年以来,在新农村小康住宅建设热潮的推动下,农民建房热情空前高涨,一座座高楼在田野里拔地而起,成为甘州大地一道亮丽的风景。与此同时,接近10万元的建房款对农户家庭形成了很大的压力,部分农户为了筹措住房资金,只好压缩养牛规模。
为了鼓励发展养牛业,区上先后出台了6项优惠扶持政策。截止目前,零费用免疫得到全面推行,养殖户非常认可;能繁母牛零费用冻配政策去年实施半年,政府补贴161.388万元,由于财政补贴不稳,也影响养牛情绪
甘州区养牛业主要依赖丰富的玉米秸秆资源,在玉米制种稳定发展的同时,部分乡镇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土地流转,仅1个村牛存栏数就有土地流转前的380头下降到目前的150头。
相对于其他产业,养牛业在场地、技术等方面要求相对不高,为广大农民群众熟悉和接受,非常有利于发挥农村老人及低技能劳动力的选择。当前,牛肉价格已明显回升,活牛价格已有去年6月份的14元/kg上涨到15.5元/kg。要抓住时机,积极宣传,使农民认识到养牛与帮助发家致富的长期性和持续性,坚定养牛信心。
学习借鉴内蒙、山东等养牛业发达地区和临近县区的政策经验,结合区情出台有推动和提升作用的政策,如从畜牧养殖项目管理费用中安排一部分资金,区财政编列部分扶持发展资金,为养殖户和加工企业提供贷款融资担保,用贴息、奖励、补助等办法吸纳自筹资金,并切实解决牛产业加工升值的问题,把牛产业的环节利润最大限度的做到合理受益,让广大养殖户真切体会到政策的优惠和区委、区政府做强做大养牛产业的信心和决心。
一般来讲,母牛应在肉牛养殖种群中占到 40% 以上,才能保证养殖行业良性发展。一旦这个平衡被打破,恢复起来最少需要5~6年的时间,而这期间如果市场出现一些波动,恢复周期将更难预料。如果母牛供应链条出现问题,直接影响农民养殖供应量,造成企业生产受限,反过来使养殖户效益受损,从而使区域产业萎缩。能繁母牛养殖是促进肉牛产业持续发展的基础,应对母牛养殖给予扶持,建立良种母牛养殖补贴制度;大力推进规模化和标准化养殖,采取政策性奖励机制,鼓励和引导母牛养殖进入规模化发展。建议政府每年拿出350万元作为5万头能繁母牛群贴息,建立核心群。
从行业现实角度看,牛源生产的小规模分散养殖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仍然是提供牛源的主力。从行业发展角度看,农业生产走向适度的规模化、专业化经营肯定是今后的发展方向,因此,重点扶持能繁母牛大户,来稳定基础母牛群,代替分散户增、减因素,发挥育肥户实力优势,用利益链条把双方凝聚起来,减少利益挤占环节,形成合作共生共赢关系。对圈舍和养殖场地闲置的养殖户,鼓励采用租赁、承包、参股、合作等形式,尽快形成生产能力。通过项目和资金的支持,与现代化村镇建设结合,扶持发展适度规模的专业养牛农户或养牛小区。由养殖大户牵头,与周边母牛养殖散户签订合作协议,大户提供饲料并进行技术指导,形成规模化的链条生产是我们工作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