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苏庆,王焕森,管孝锋
(浙江省农业信息中心,浙江 杭州 320020)
所谓电子政务,就是应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将管理和服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在互联网上实现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和空间及部门之间的分隔限制,向社会提供优质和全方位的、规范而透明的、符合国际水准的管理和服务。
“十一五”以来,浙江省农业电子政务工作紧扣《浙江省电子政务“十一五”发展规划》和《浙江省“十一五”农业发展规划》两条主线,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坚持统筹规划、以用促建、重点突破、整体推进,以农民信箱为主要抓手,引导和推广农业信息化研究应用,全省农业电子政务建设全面、快速、有序推进,为转变政府职能,强化行业管理、提高服务水平等方面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浙江省于2005年9月开始实施“百万农民信箱工程”。在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支持下,用5年时间,建立了面向“三农”、集电子政务与商务、农技服务、办公交流于一体的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初步构筑起信息真实、诚信可靠、方便实用的网上农民社会。浙江省在建设农民信箱系统过程中,坚持为农服务理念,落实“以用促建”原则,加强组织领导,整合建设资源,创新服务模式,务求建设实效。主要抓了以下五方面工作。
党政推动。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百万农民信箱工程建设,建立农村信息化建设联席会议制度,成立农民信箱管理办公室,明确了各有关部门职责分工和目标任务。省政府专门出台有关政策,先后召开全省农业信息化工作会议和全省农民信箱推广应用工作视频会议,对建设农民信箱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安排专项资金,分别用于建立贫困村信息联络点、贫困村宽带接入和县级以上管理员电脑配置。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一直重视农民信箱工作。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要求把农民信箱建设好、运转好,发挥其最大作用,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积极贡献。省委书记赵洪祝强调,“对农民信箱要不断加以总结完善和提高,扶持其健康发展,为新农村建设发挥好服务作用。”各地政府将农民信箱列入工作考核指标,通过各种推介活动,大力宣传农民信箱,为农民信箱工程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
落实责任。农民信箱系统按照逐级授权、分级管理的要求,各级建立农民信箱管理员和信息员,负责农民信箱的管理、维护和服务。省、市、县三级农业部门主要负责农民信箱的管理、维护和培训,乡镇负责农民信箱的推广和应用。目前,省、市、县、乡、村联络站点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建立部门联络室1 757个,配备专兼职管理员、信息员4.8万人。制定了有效的目标考核机制,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充分调动了系统管理员、信息员的积极性,合力利用农民信箱指导农业生产、开展农技服务。
政策扶持。为提升农民信箱服务能力和应用水平,浙江省各地都出台了优惠扶持政策。省财政每年都要从农业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中拿出400万元左右用于浙江移动公司系统平台建设和运行维护费用、三大网络运营商短信发送补助费、软件系统维护费、贫困村宽带补助费,列支200余万元用于骨干用户培训。为缩小贫困地区与富裕地区农民信箱应用差距,2008年还投入256万元为577个农民信箱贫困村联络点提供了配机补助,2009年实施的电信宽带优惠与补助政策,有29个县544个乡镇的4 300个贫困村享受包年费用省里全额支付、村级免费使用的扶持政策。
整合资源。农民信箱根据广大农民、企业对信息的个性化需求,对信息资源进行了科学的整合和分类,将注册用户按从事行业、主营品种建立了13大类、280个小类的用户数据库,有效的提高了用户发布和接收信息的针对性。
企业合作。在农民信箱建设过程中积极引入市场化机制,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在农民信箱系统开发上,实施了公开招投标,确定具有雄厚技术力量和丰富信息化建设经验的浙江巨化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作为农民信箱软件开发商,成功地实施了浙江农民信箱一、二期项目开发。与移动、电信、联通等通讯运营商签订农村示范点建设、降低农民的短信费用等多项合作协议,合力为“三农”提供质优价廉的信息服务,政府实际承担的每条短信费用仅0.15分钱。浙江移动公司一次性投入1 000万元用于农民信箱的硬件平台建设。浙江省电信公司对全省4 300个贫困村信息服务点统一按包年400元的标准计收,免费提供接入设备。
截至2010年底,农民信箱系统已拥有覆盖全省的236万户真姓实名注册用户,其中普通农民用户168万户,各类农业经济主体用户16万户,各级涉农科技、管理、服务人员29万人;日点击量200万次左右;分类建设包括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家乐等6类14.7万家新型农业主体集群;累计发布各类农产品买卖信息127.4万余条。通过农民信箱,广大农民能够快速、便捷、免费获得各种农业技术信息、市场信息和政策信息,有效提高了农民信息意识,提升了防灾抗灾预警能力,加强了政府与群众沟通,促进了农业转型升级和农民增收,深受广大农民群众欢迎。
“十一五”期间,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设依托“百万农民信箱工程”,以农业信息“进村入户”为着力点,切实加大工作力度,构建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覆盖全省的省、市、县、乡镇、村五级联络体系,有效解决了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2]。
1.2.1 县级以上农业信息服务体系
浙江省目前已建立县级以上农业信息工作机构100个。其中,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内设机构46个,事业单位54个。在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内设机构中,办公室17个,产业科17个,科教科8个,其他4个;在事业单位中,全部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信息中心38个,农技推广中心6个,其他10个。
1.2.2 乡镇(街道)农业信息服务体系
全省目前已建立乡镇(街道)农业信息工作站1 441个,符合“八个一”标准(一个明确的承办主体,一套电脑信息网络设备,一部固定电话,一名兼职信息员,一块经过认定的农村信息服务点牌子,一个能够提供信息服务的固定场所,一块宣传墙报,一套服务制度)的1 339个,占全省总乡镇数的92.9%,配备农业信息员1 487人,其中,专职信息员151人。
1.2.3 村(社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
全省目前已建立村(社区)农业信息工作点29 436个,符合“八个一”标准的26 312个,占全省总村数的89.4%,配备农业信息员29 686人,其中,专职信息员627人。
不断加强对信息人员、信息设施和信息资源三要素的整合,为形成功能强大、机制健全、高效共享、反应灵敏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奠定了扎实基础,建立起了一条通向农村基层和千家万户的信息绿色通道。
为了满足浙江省农村基层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2007年,根据全省新农村建设发展形势,开展了面向全省农村的“万村联网”工程。工程依托网站集群设计技术,采用省统一建设管理,市、县、乡、村分级维护的运行维护模式,分设新农村、经济主体、农家乐3个模板,为需要建立网站的行政村、农业企业、合作社、农家乐等单位或个人提供自助建站服务。至2010年10月,全省已有23 367个行政村、1 232个农家乐、6 645个农业企业建立了子网,发布信息82万余条,真正实现了万村联网的建设目标。
通过系统的建设,解决了农村信息化落地难、信息发布滞后等问题;促进农业企业树立网上形象,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帮助农家乐提高经营品位,探索经营模式的创新。展示了浙江新农村建设成果,实现村级政务网上公开、优特农产品网上展销分类、农家乐网上宣传推广[1]。
浙江农业信息网是浙江省农业厅政府门户网站,同时也是浙江省农业信息发布量较大、更新最快的一个农业专业门户网站。网站采用厅内联合维护、全省农业系统并联运行的模式,建设了政务、科技、市场3个版块,按农业专业建立19个子网,20余个一级栏目,50多个二级栏目。在建设和运维中,网站一直重视利用信息资源开展为农服务,特别为各级农业部门、农业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业专业大户和广大农民提供了政策、科技、生产、政务、管理、咨询等全方位的农业信息服务,取得了积极的效果。浙江农业信息网网络体系运行、信息更新与维护比较顺利、协调。
在网站运营中,重点围绕互动信息交流开展服务。针对农民在农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政策、种养殖技术、动植物防疫等方面问题,组织全省粮食、油料、蔬菜、水果、茶叶、畜禽养殖、植物保护、土壤肥料、种子、农机、农村能源、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政策、农业法律、农业行政执法、农村经营管理、农产品营销等相关领域专家,通过“农技110咨询”平台提供24小时准确详细解答的网上咨询服务。目前,平台运行良好,咨询受理答复率保持在90%以上。
纵观浙江省电子政务建设情况,主要存在问题可以概括为:起步较早,但发展不快,体系结构复杂,人员流动性较大等。
农业信息服务机构不明确。各地农业信息服务机构差异较大,县级农业信息中心最早的建立于1993年,但至今大部分地区都还是行政科室或相关事业单位兼带农业信息服务职能,尚未建立真正独立运转的农业信息中心;已建立农业信息中心的地区,有些虽然已设立机构,但是没有专门的人员编制,有编制的大多兼带科教、质检等其他职能。
农业信息服务人员流动频繁。各地的农业信息服务人员大部分为兼职人员,专职的只有属于信息中心编制的小部分人员,大多由局内部从其他事业单位调剂,或为合同制人员,因此,流动性较大,往往刚适应农业信息服务的岗位就被调走或另谋职业。
农业信息服务人员年龄老化、知识层次较低。各县的农业信息服务人员平均为2人左右,部分熟悉农业技术但年龄较大、计算机水平一般,部分为刚大学毕业的人员计算机水平较好但不熟悉农业业务,工作经验相对匮乏,缺少老、中、青结合的人员体系结构和复合型的专业技术人才。
农业信息化经费没有保障。县级农业信息服务机构缺乏固定的经费来源,部分地区每年的信息化经费几乎为零,只能从其它项目中调剂,不能保证农业信息服务机构的正常开支和运转。
3.1.1 农民信箱公共服务信息平台
利用浙江农民信箱系统现有资源和管理经验,在农民信箱大平台上搭建宣传文广、林业、渔业、农技推广、畜牧、银行等二级公共服务信息平台,迅速、快捷地为浙江省相关涉农部门构建一个强有力的办公、服务、交流平台,提供能够直接进村入户到人的信息服务,提高为农服务的效能和管理效率。
共享系统功能。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可在农民信箱系统平台的基础上建设,可直接应用个人信件、公共信息、通讯录、网上办事、典型案例、网站集成、外联邮箱等各项农民信箱系统功能,并共享手机短信群发服务平台,有效避免重复建设。
拥有相对独立管理系统。建立独立的公共服务信息平台界面,按照现有农民信箱管理模式配置各级管理员、信息员,实行分级授权管理机制,并具备用户管理、信息维护和信件群发等与农民信箱系统同样的管护功能。
综合利用信息资源。公共服务信息平台根据各个平台建设需要,从农民信箱系统数以百万的注册用户中,进一步细分不同用户群体。各系统间用户既可相互沟通联系,又可共享信息资源,从而有效提高农口部门整体管理服务效能。
建设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可根据各个涉农系统不同服务需求,各自强化或设置一些系统功能。如在建设农技推广信息平台时,应强化信件、短信、在线咨询等直接向注册用户开展技术指导服务的交流功能;可建立十大主导产业种植(养殖)技术(档案)库;建立重大病虫害、新病虫害的网络快报制度,发布重大病虫害预测预报等。
3.1.2 农民信箱农业资源信息管理平台
以推进农业资源有效利用和推进农业现代化为目标,以现代农业园区、粮食功能区为重点服务对象,着手开展农民信箱农业资源信息管理平台建设,争取在2011、2012年2年内建立起农业资源管理与分析决策综合系统,现代农业园区与粮食功能区,标准农田管理3个子系统的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建立农业资源数据库,实现对农资源数字化、网络化、可视化管理,有效提高政府部门对农业资源特别是“两区”的管理、服务效率,降低成本开支,杜绝多占少补、重复填报、多报少建的现象,并让广大农民从“两区”建设中受益。
根据浙江省农业工作特点和动植物重大疫情预警指挥体系建设要求,按照统一建设、安全保密、扩展灵活、经济实用、适度超前的原则,立足高清视频标准,建设全省农业动植物重大疫情预警指挥系统。
网络专线建设。采用中国电信的SDH专线方式接入,省农业厅→市农业局11条4M长途专线,市农业局→县(市、区)农业局81条2M市内专线,实现级联方式组网,并与因特网物理隔离。
预警指挥室建设。根据预警指挥的要求,省级预警指挥室面积在200 m2以上,设在省农业厅;市级预警指挥室面积在100 m2以上,设在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县(市、区)级预警指挥室面积在50 m2以上,设在县(市、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
预警指挥系统设备配置。省级预警指挥系统主要配置核心 MCU、视频终端(1080P)、高清摄像头、液晶显示屏(等离子体显示屏)、音箱、功放、话筒、交换机、控制台PC和中控系统等;市级预警指挥系统主要配置二级 MCU、视频终端(1080P)、高清摄像头、液晶显示屏、音箱、功放、话筒和交换机等;县级预警指挥系统主要配置视频终端(720P)、高清摄像头和液晶显示屏等。
[1]董越勇,朱莹,陶忠良.浙江农业信息化发展思考[J].浙江农业学报,2010,22(5):689-695.
[2]陶忠良,董越勇,朱莹.“浙江农民信箱”在推进农业信息化中的作用[J].浙江农业学报,2010,22(6):868-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