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岚
(吉林省吉林市中医院,132011)
肛管或直肠腔与肛门外皮肤相通的一种异常管道称为肛管直肠瘘,简称肛瘘。中医学认为,凡窍内生瘘,脓血淋漓不止者,称为瘘,又称为痔漏。本病可由感染湿热余毒,蕴结不散,气滞血郁而成毒,化热成腐所致。或因肺、脾、肾三阴亏损。或因肛裂损伤,邪毒内生,构成直肠周围痈疽溃破后,由于正气不足,无以驱邪外出,久不收口,形成本病。
肛瘘一般病程较长,病情比较复杂、在护理上首先应该体现三分治疗、七分护理的原则,并根据中医学的整体观,注意病人的全身及局部变化,尤其注意精神方面的护理。现将手术后并发症的护理、换药及坐浴等做一介绍。
1.大出血:对病人手术后少量出血的,一般口服维生素K3均可。如果病人出现便意,伴有头晕、乏力、精神委靡、面色苍白、口渴、心悸、虚汗淋漓、脉象细弱等症状,应该考虑是否有大出血的可能。如果出血,护理人员应该立即用1%肾上腺素纱布压迫止血,同时报告医生进行抢救。
2.尿潴留:复杂性肛瘘手术后容易出现尿潴留。这是因为手术创口过大,疼痛刺激,或麻醉原因,或敷料压迫过紧等引起。
如果数小时后感到膀胱充盈,但仍未解小便,是因为麻醉造成的,可饮浓茶或小茴香泡开水内服,也可以针刺或艾灸中极、气海、三阴交等,或热敷下腹部或会阴部,提睾法可缓解括约肌痉挛。如果是敷料过紧引起者,可在术后10~12 h适当放松敷料,以利于排尿。如疼痛剧烈引起尿潴留者,可肌注杜冷丁等,痛止小便自解。
3.便秘:由于术后患者卧床休息,活动量减少,造成肠蠕动减慢,易形成便秘。针对情况可嘱病人适当下床活动。如果术后5日未解大便且有便意者,针对其因进行辨证施护。肛门疼痛且畏惧解便者,应以解痛为主,口服去痛片或肌注杜冷丁等。如因灌肠造成肠黏液减少、蠕动减弱而便秘者,可诉病人吃半流质食物。如大便干结,可用1%肥皂水或猪胆汁加水灌肠。
中医认为,疾病有寒热虚实之分,食物也有寒热补泻之别,以食物的寒热补泻来纠正疾病的寒热虚实,使疾病尽快痊愈。饮食不忌口会导致疾病的反复,甚至延长病程。肛瘘手术患者须配合适当饮食调养,方可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并防止复发。
1.术后患者不宜禁食,应给软质普食,不要因为恐惧大便时疼痛而禁食或少食。只有正常饮食,才能保持大便正常,才能使肛门括约肌有效地收缩与扩张,防止肛门狭窄。
2.宜食蜂蜜,每日清晨空腹服蜂蜜1杯,其有清热补中,润燥滑肠,为通调大便之佳品。
3.多食蔬菜水果,如苹果、香蕉、梨等。加强肠蠕动而通利大便,调整胃肠气机。
4.术后1周左右宜食粗纤维食物,如芹菜、韭菜等。因为此类粗纤维食物有加强肠蠕动、促进排便作用。过早食用,产生的大便对肛门摩擦过多,不利于伤口愈合。
5.宜食动物脂肪类食物。猪大肠有以肠补肠之功。久痔便血者,多伴有血虚,宜进食补气生血食物。不宜食用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大量食用蛋白质后,一些未消化吸收的残留蛋白质,在肠道细菌作用下,产生大量的气体(吲哚),易形成肠胀气,使患者腹胀不适,并使肠蠕动减弱,形成便秘。当用力排便或下蹲过久,容易使直肠肛门瘀血而发生疼痛、出血,甚至使肛瘘复发。
6.忌食有刺激性的食物,如酒类、辣椒、大蒜等辛热之品。因为辛热之品易使肠胃产生湿热,浊气瘀血下注于肛门而复发。
术后未拆线时不宜坐浴,以免污染伤口,可以用淡盐水冲洗。拆线后,每次便后将臀部放入水中,用1∶5000高锰酸钾粉液或1%~10%的盐水约5 000 ml坐浴,坐浴时间10~15 min,水温约40℃。坐浴可以清洁伤口,促进血液循环。如肛门局部水肿或湿疹患者可以用中药苦参汤(苦参、大黄、黄柏、地榆等)坐浴或熏洗。
便后坐浴后要进行常规换药,换药时要取得病人的合作。操作要熟练、轻巧,注意消毒清洁伤口。如伤口渗液增多,有感染倾向者应该提前拆线。敞开引流,便于观察,换药时可以用双氧水或生理盐水冲洗伤口,放置紫草油纱或黄连纱条,注意内口处理,防止伤口假愈合而形成瘘道。如肉芽组织生长过旺或有腐肉时,应消除腐肉,上化腐生肌药如九华膏等。
患复杂肛瘘的病人,因多年反复发作,十分痛苦,多有忧、思、恐等心理现象,特别是非手术治疗无效时,就丧失了治疗疾病的信心,久而久之,影响学习和工作。因此,应重视和加强精神护理。
肛瘘尤其是复杂性肛瘘的护理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护理应本着中医“治未病”,即防重于治的思想,做好科普宣传。
2.中医治疗很重视饮食宜忌,在肛瘘治疗和护理中尤其重要。根据病情和治疗阶段的不同,嘱病人饮食宜清淡、清补、软物等,对促进伤口早日愈合具有重要意义。
3.在整个护理工作中,一定要强调中医治病的整体观,随时询问和检查病人的手术创口、全身神色形态、舌脉等的变化,检查细致认真,做到一抓到底,以防意外。
4.中医很重视“神”的变化,“心为君主之官”,“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病人的神志变化对病情有着很大的影响,故在护理中重视病人的神志和思想变化,注意观察,平时多做解释和疏导工作,对病人的康复将会起到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