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霄云
WHO将心脏康复定义为确保心脏病患者获得最佳的体力、精神、社会功能的所有方法的总和,以便患者通过自己的努力在社会上尽可能恢复正常的功能,从而达到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率的最佳康复目的。心脏康复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人体内在的自我修复能力,使患者在心血管疾病状态下逐渐获得身体和心理的全面康复。本研究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实施综合康复训练。
1.1 对象 2008年10月~2009年12月本科室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0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7例;年龄46~80岁,其中<55岁4例,55~70岁16例,≥70岁10例;梗死部位:心尖部1例,前间壁5例,广泛前壁4例,前侧壁5例,高侧壁4例,下壁及后壁11例。入选标准:①无严重先天缺陷和身体残疾;②无严重心律失常、急性心衰、梗死后心绞痛发作及心源性休克等心脏并发症;③左心室射血分数(EF)>35%;④虽有以上心脏并发症,经常规治疗后并发症得到控制且病情稳定;⑤不伴严重高血压(≥24/14kPa)、严重肺部疾病、神经及运动系统疾病;⑥年龄≤80岁。
1.2 方法 患者发病后3~5 d入CCU监护治疗。1周内转至心脏康复病房。入康复病房后根据个体化原则进行综合康复训练。具体方法如下。
1.2.1 放松练习 放松训练利用意念来改变植物神经的兴奋性。当机体处于放松状态时表现为副交感神经系统兴奋为主的内脏和躯体活动。三线放松功属于中国传统功法之一,放松效果可靠。放松训练时患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着宽大衣裤仰卧床上,双腿伸直平放,双手自然放于身体两侧,尽量保持情绪安定,精神集中,排除杂念,意守稳定,并随着音乐及气功师口令尽量均匀、缓慢而较深地呼吸。通过意念结合默念“松”字,按次序逐步放松身体的各个部位,调心、调息、调身三调合一,达到心情平和、怡然舒适的境地。每次20 min,每天1次。练功期间护士停止一切治疗护理活动;病室内光线柔和,环境安静;门口悬挂明显标识,谢绝探视,确保患者不受干扰。持续有规律的放松训练后,患者出现耗氧量降低、呼吸和心率减慢、肌肉紧张度降低、血压趋于正常[1],焦虑、抑郁情绪明显得到缓解。
1.2.2 运动疗法 采用Borg自觉运动强度(RPE)分级表,根据患者主观评价制定运动处方。大量研究发现,RPE不仅与心率而且还与许多代谢指标,如耗氧量、乳酸呈高度相关,故实际工作中可把RPE作为心率等强度评定指标的辅助或替代指标。RPE按自我感觉分为6~20等级。有研究表明,12~13级相当于最大心率的60%,16级相当于最大心率的90%,大部分患者的运动强度应选择在12~16级之间[2]。适度运动可以提高心脏功能贮备、促进侧支循环建立及梗死心肌修复,增加活动耐力。患者入院3 d内在CCU期间,可在心电监护下进行包括自我照料、被动与主动伸展运动等有节奏、低强度的康复训练。转入康复病房后运动强度适度增加,可选择室内漫步、尝试上下楼梯、简单体操等运动方法。步行是最简单易行的有氧运动,是增强心脏功能的有效方法[3]。运动2~3次/d,每次15~30 min,由患者能力决定。体质虚弱、心功能储备低者可采取间歇运动方案;运动中出现跛行、疲劳、呼吸困难时终止运动,待症状消失后再开始运动。运动时要求地面平坦,避免饱餐后运动,不宜在寒冷或炎热环境中运动。运动期间避免汗出太多,汗后注意不要受风、受寒;可适量饮水、进食水果蔬菜。医护之间及时沟通,医生制定运动处方时要结合护士对患者心理评定的结果,使运动处方更加科学合理;护士执行时认真向患者讲解示教,让患者熟练掌握运动方法,积极配合。
1.2.3 精神调摄 中医认为心主神明。心脏疾病状态下,心脏气血阴阳受损,“心主神明”的功能受到影响,表现为心神不宁、失眠多梦,或抑郁焦虑、惊悸胆怯等。抑郁在心肌梗死后很常见,心肌梗死抑郁和缺乏社会支持可增加病死率[4]。通过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动员家庭社会支持、舒畅情志可改善此类症状。精神摄养强调德性修养,培养乐观积极、宁静淡泊的生活态度,坚强的意志以及战胜疾病的信心。接受心脏康复的患者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做到喜有度,怒有节,减少思虑,消除惊恐,使心神得养,形神共复。通过调节患者的精神、意识、情绪和思维活动,不断地促发自身生机,逐渐达到康复目的。
1.2.4 中药方剂 辨证论治和辨证施护相结合,以益气养阴、活血化瘀、祛风通络为法,标本兼顾。入院后根据患者个体情况,给予中药汤剂每日1剂,早、晚餐后0.5~1 h分次温服。中医认为病在胸膈以上宜先食而后服药,以延长药力在上部病位的时间;温服能保养胃气,减少对胃肠道的刺激,防止出现不良反应,且利于药物吸收[5]。服药期间辨证指导患者合理饮食,保证食性与药性相互顺应,增强疗效。服药后注意保暖,利于扶正祛邪。通过观察患者的舌脉、二便、心电图变化等,判断病情预后以及药物疗效。药后脉转平和,表示病邪已去,正气渐复,疾病向好。
1.2.5 饮食干预 国内外大量研究证明,冠心病危险因素中血脂异常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最明确。故饮食中要求减少脂肪总量、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量,可多食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鱼类、海产品。多吃粗粮、杂粮、蔬菜、瓜果,以增加多糖类、纤维素、维生素。此类食物中的抗氧化剂维生素C、维生素E、胡萝卜素等丰富,有助于改善冠状循环,保护血管壁,稳定易损斑块[6]。蛋白质摄入以优质蛋白为主,维持机体的正氮平衡。热量摄入必须与能量消耗相平衡。
1.2.6 生活方式干预 生活方式是人们长期受一定文化、经济等特别是家庭影响而形成的一系列生活习惯和意识。有证据表明,心脏康复必须充分重视行为方式的调查处理[7]。合理膳食、适当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是心脏健康的必要条件。合理运动的同时保持充足的休息与睡眠可以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修复损伤,缩短病程,促进心脏康复。吸烟对冠心病的不良影响也已十分明确,烟草中的尼古丁可使血管内膜受损,亦可引起冠状动脉痉挛,诱发心绞痛和心肌梗死。过量饮酒和长期嗜酒可使心脏发生脂肪变性,减低心脏的顺应性和收缩力。因此,在患者住院期间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以增强其自我保健意识,重新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
3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10~14 d。住院期间除1例患者因呼吸道疾病出现严重呼吸衰竭停止综合康复训练外,均顺利完成院内康复程序,运动中无心脏意外事件发生。患者出院后门诊随防1~5个月,29例患者均能生活自理,24例患者能坚持参加步行锻炼及家务劳动,55岁以下患者均重返工作岗位。
中西医综合康复训练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后患者的心脏康复,可以有效提高心脏功能贮备,促进侧支循环建立,有利于梗死心肌修复;还可以减少心肌耗氧量,提高心肌缺血阈值,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逆转,减少心脏病事件再发的风险。同时能提高活动能力、减轻情绪抑郁、提高生活质量、改善患者预后,最终使患者恢复和保持个体最佳的生理、心理和社会职业状态。
[1]徐燕,杨慧,蒋梅先.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心率变异性特点及放松功干预的影响[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7,41(9):22-24.
[2]张宝慧.心脏康复运动研究的进展[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0,9(1):36.
[3]刘江生,杨莉贤,张涤.中国心肌梗塞康复程序参考方案(三)[J].现代康复,1998,2(3):180-181.
[4]王玲,李建国.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康复治疗的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07,35(8):27-29.
[5]廖桂华.刍议中药汤剂内服方法及服药后的观察[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9,12(1):88-89.
[6]Condon C,McCarthy G.Lifestyle changes following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patients perspectives[J].Eur JCardiovasc Nurse,2006,5(1):37-42.
[7]刘江生.我国康复心脏病学的发展及现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0,16(5):406-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