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佩贤
兰州陇安中西医结合诊所,甘肃 兰州 730000
支气管哮喘属于中医“哮”、“喘”、“痰饮”病的范畴,病因为外邪侵袭、痰浊阻肺、肺肾亏虚所致,目前临床具体分类方法有以下几种:
如沈氏[1]等从主张以肾 (补肾温阳法)治疗;陈氏[2]主张从肺肾 (清肺补肾法)治疗;吴氏[3]等善从肝肺 (平肝泄肺法)论治;曹氏[4]等从脾肺论治;袁氏[5]则主张从脾肺肾论治,惠氏则主张从肺鱼大肠表里同治法治理。
如吴氏[3]根据本病发作的特点,按风、痰、瘀的主次分为风哮、痰哮、瘀哮三型治疗;张氏[6]则将发作期分为寒痰阻肺型、痰热阻肺型和气郁痰阻型;周氏[7]则提出辨证应根据发作期为主,突出矛盾的主要方面,不必划分发作期和缓解期,而将本病分为寒哮、热哮、寒包热哮、风痰哮、嘘哮等进行论治。
通常是按本病发作期和缓解期的症状特点各自使用一个主方,并根据寒热虚实进行药物加减,用于各期的治疗,如王氏[8]在发作期应用宣肺降痰法的处方治疗;在缓解期运用扶正培本的健脾养肺方治疗;朱氏[9]在发作期采用平喘祛痰解痉脱敏方治理;缓解期以补肺益肾脱敏的方法治疗。
如李氏[10]认为哮喘发作应从表里分型,抓住病机重点,加强治疗的针对性。张氏认为哮喘其分寒热,这主要是根据患者的体质、感受邪气的性质,并结合痰的辨证制定的一种治法;吕氏[11]认为气有盛衰、哮有虚实,实哮为气盛邪实,痰庸于肺;虚喘为气虚痰储,数脏并亏。
如徐氏[12]根据中医病理变化,结合西医分型标准,将支气管哮喘发作期分为:风邪束肺型、痰邪阻肺型、气滞郁肺型、痰瘀互阻型。日本有关研究发现[13],哮喘患者证的分布与西医的各种背景因素有关,例如,病情的程度与证有着关联性,即轻症组以虚寒到中间证为主,重症组多为虚热证。病型与证的关系为,特应性以虚寒为主,肺特应性以实热为主。
综上所述,支气管哮喘主要的分型主要有这几类,当然,随着中西医技术的发展,可能会出现更多的分类方法。
[1]沈自尹等.补肾法预防支气管哮喘的变态反应和非变态反应机理研究[J].中西医结合杂志.1989,9(2):82.
[2]陈良良.清肺补肾法和清肺平喘法治疗支气管哮喘的对比观察[J].中西医结合杂志.1990,10(4):22.
[3]武维屛.条肝理肺法治疗哮喘174例临床观察[J].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0,9(4):19.
[4]史锁芳.曹世红教授从脾论治支气管哮喘的经验[J].江西中医药.1998,29(5):7.
[5]谷峰.脏腑辨证防止支气管哮喘研究评述[J].中医函授通讯.1999,18(1):22.
[6]张沛虬.支气管哮喘证治 [J].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7,10(6):22.
[7]周仲英.哮喘杂谈[J].江苏中医.2000,21(8):1.
[8]马仁美等.治疗支气管哮喘143例疗效总结[J].上海中医药杂志.1999,23(3):30.
[9]朱秀峰.中药治疗支气管哮喘95例临床观察[J].江苏中医.1992,2(6):22.
[10]史锁芳.李石清治疗支气管哮喘持续发作的经验[J].江苏中医.1995,16(8):3.
[11]包培荣.吕同杰哮证论治经验[J].中国中医急诊.1995;4(1):29.
[12]徐丽华.支气管哮喘发作期中西医分型关系探讨[J].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8,11(8):692.
[13]江头洋佑.支气管患者证的分布与西洋医学中各种背景因素的关系[J].日本东洋医学杂志.1996,45(5):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