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 刚 甄德江(.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清远550 .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膜样痛经为妇科常见病,多发生于未婚或未孕妇女,常于经期第1~2天小腹疼痛难忍,甚则昏厥,同时伴有面色苍白、手足厥冷、恶心呕吐、腹泻等,直至子宫内膜呈大块腐肉样物随经血排出后疼痛开始缓解。此证属于中医学“痛经”范畴。近年来笔者在临床中应用甄德江教授针刺天枢穴经验方治疗膜样痛经24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本组24例,年龄最小16岁,最大35岁,年龄22岁以下者16例,23~30岁者7例,30岁以上者1例。24例患者均符合以下诊断依据:经行腹痛,经期子宫内膜呈块状脱落,经B超、妇科检查等排除盆腔器质性病变。
主穴:天枢。
配穴:合谷、关元、三阴交;恶心呕吐加中脘;面色苍白、四肢逆冷加百会、足三里。
操作:针刺上述穴位得气后,合谷穴行先泻后补手法,三阴交穴行先补后泻手法,天枢、关元、中脘、百会行平补平泻手法,足三里用补法。留针30min,每隔10min行针1次,于每次经期第1天或经期前1天开始施治,连续治疗3~5天。按上法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评定疗效。
疗效标准[1]:治愈:疼痛消失,停止治疗后连续3个月经周期未复发者;好转:疼痛减轻者;无效:疼痛无明显改善。
治疗结果:治 愈 23例 (95.8%),好 转 1 例(4.2%),总有效率为100%。
患者,女,20岁,未婚。月经15岁初潮,痛经史5年,每于行经期间腹痛难忍,有块状物排出而缓解,需服双氯灭痛片或肌肉注射安痛定针才能缓解疼痛,严重影响学习、生活。初诊时适逢经期第1天,小腹疼痛难忍,经量中等,色紫暗,手足厥冷,恶心呕吐,舌淡苔薄白,脉弦涩。随即选取上述穴位及针刺手法治疗,5min后患者疼痛缓解。连续针刺3天,腹痛完全消失,并嘱患者勿食生冷、油腻食物,注意保暖。第二、第三个月经周期继续用上述方法治疗。6个月后随访,患者经行期间均未出现明显不适感。
西医学认为,膜样痛经是由于黄体功能不足,孕激素分泌功能低下,致子宫内膜分泌不佳呈整块排出,及子宫平滑肌异常收缩引起,常用布洛芬、安痛定等止痛,效果不理想。中医认为,本病发生的病机为肾虚血瘀,以温肾化瘀、行气活血止痛为治疗原则[2]。本组病例的治疗,选用甄德江教授30多年针刺治疗妇女膜样痛经的经验方。方中天枢穴为大肠之募穴,用平补平泻手法,具有理气调经止痛的作用,是治疗痛经、腹痛、腹泻的经验效穴;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原穴,有显著的舒筋活络、通经止痛的作用,阳明经多气多血,合谷穴用先泻后补手法,以活血行气;三阴交穴为足三阴经之交会穴,有滋补肝肾,调理脾胃,理气调经止带的作用,三阴交穴用先补后泻手法,益气活血;方中补合谷、泻三阴交行气活血,泻合谷、补三阴交活血化瘀,两穴相结合既益气行气,滋补肝肾,又能活血化瘀,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增强了通络止痛的作用;关元穴为任脉经穴,位于小腹部,用平补平泻手法,可培补元气、调经止痛;中脘为胃之募穴,用平补平泻手法,和降胃气以治恶心呕吐;百会为督脉之穴,位于巅顶,用平补平泻手法,以升举阳气,扶正固本;足三里系足阳明胃经之穴,也是四总穴之一,又是人体强壮保健要穴,针刺用补法,具有益气扶正、和胃降逆的作用,与中脘相配加强止呕的效果,与百会相配加强益气扶正的功用。诸穴合用,共同达到行气活血治其标、扶正培元固其本的目的。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34.
[2]曹慧,卢苏.膜样痛经中医治疗临床研究进展 .南昌:江西中医药,2007,11(11):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