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地区宫颈癌术前经子宫动脉化疗栓塞的介入护理

2011-02-11 04:36:11孔繁霞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1年12期
关键词:栓塞宫颈癌化疗

孔繁霞

青海红十字医院放射科介入室,青海 西宁 810000

宫颈癌是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宫颈癌的治疗传统上以手术和放疗为主,化疗为辅[1]。随着血管性介入治疗技术的发展,使动脉化疗在宫颈癌治疗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化疗栓塞可在短期内控制肿瘤生长,应用于术前辅助治疗可使更多的进展期患者得到手术根治并提高生存率[2]。我院自2004年1月至2009年12月对56例高原地区宫颈癌患者进行术前动脉灌注化疗栓塞,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手术前后护理工作要点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宫颈癌患者56例,年龄29~73岁,平均年龄43.3岁,海拔高度2295~4272m,平均海拔高度3554m,术前均经病理证实为宫颈癌。56例中鳞癌25例,腺癌28例,腺鳞癌3例,按2004年FIGO标准分期,Ⅰb期10例,Ⅱa期18例,Ⅱb期26例,Ⅲa期2例,肿块直径≦4cm40例,直径﹥4cm16例。

1.2 治疗方法 采用Seldinger法,穿刺右侧股动脉置入子宫动脉导管,插管成功后分别行双侧子宫动脉造影,观察肿瘤血供情况,然后行子宫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抗癌药物为5-FU、顺铂、表阿霉素,灌注化疗后用表阿霉素+碘化油制成乳剂栓塞肿瘤供血动脉,再用明胶海绵条栓塞双侧子宫动脉主干。本组49例行一次介入治疗,7例行两次介入治疗,两次介入化疗栓塞间隔2~3周,所有病例介入术后3~4周行根治手术顺利切除。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患者准备 完善相关检查 血常规、出凝血时间、肝肾功能、心电图等;协助病人完成影像学检查,如盆腔B超、MR、胸片X光,必要时协助完成肿瘤标记物的采集,为动脉介入化疗疗效评估提供依据。

2.1.2 皮肤准备 手术区域备皮,范围:脐部以下至大腿上1/3,双侧至腋中线,包括外阴部,为了预防感染,于手术前三天开始用1:15碘伏液灌洗/擦拭阴道。每天一次,为病人进行擦洗时应注意动作轻柔,避免损伤病灶引起出血增多。

2.1.3 留置导尿 为避免术中膀胱充盈影响手术操作,术前需留置导尿管,排空膀胱。若使用球囊导尿管,球囊内注入无菌注射液以3~4m l为宜,因为注入过多溶液将会使尿管前端开口位置过高导致引流不通畅并影响术野的造影效果。

2.2 术中护理

2.2.1 疼痛的观察和护理 介入治疗术中病人可有明显的下腹部疼痛,尤以接受动脉栓塞/灌注栓塞化疗者为甚。对程度较重的疼痛,术前或术中注射杜冷丁或吗啡,可以缓解。也可应用PCEA(硬膜外自控镇痛技术)止痛效果良好。

2.2.2 呕吐的观察及护理 动脉灌注/灌注栓塞化疗的病人,由于短时间内注入大剂量化疗药物,可引起明显的恶心、呕吐等化疗副反应,灌注前静脉推注昂丹司琼4~8mg。一旦发生呕吐应置患者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必要时使用吸痰器帮助清除口腔呕吐物。

2.2.3 血管痉挛的观察及护理 精神过于紧张和有恐惧心理患者,容易导致插管困难,若发现有肢体疼痛、发麻、皮肤苍白,应首先想到血管痉挛的可能。此时对末梢血管采取保暖措施能促进末梢循环,可经导管注入20%利多卡因5ml或罂粟硷30mg,若痉挛时间较长应加用肝素抗凝治疗。

2.3 术后护理

2.3.1 穿刺部位的护理 术后病人绝对卧床24h,穿刺肢体平伸8h,不可随意屈曲,穿刺部位压沙袋2h,嘱病人勿做增加腹压的动作,防止穿刺点出血及血肿形成。

2.3.2 观察尿量 注意患者术后12小时内排尿情况,尿量正常与否可反应造影剂及化疗药物的降解产物排泄情况,因此病人术后应留置导尿管24小时并记录尿量,有些药物剂量过大甚至可能导致肾功能衰竭,必须在较短时间内促进药物排出体外。

2.3.3 发热 介入治疗后90%患者在1~2d出现发热,体温一般在37.5~38.5℃之间,持续2~3d或1周后逐渐下降,且热型不规则,多为化疗栓塞后造成癌组织坏死引起。对于此类病人应及时给予物理降温。

2.3.4 疼痛 由于动脉栓塞后导致供血区组织的缺血缺氧产生疼痛,疼痛部位可以是下腹部、臀大肌、下肢等。疼痛多表现为下腹部轻、中度阵发性胀痛,或持续剧烈的绞痛,可给予PCEA 12小时或肌注杜冷丁75~100mg对症处理。

3 讨论

宫颈癌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了,据国内外资料显示多数学者认为其发病与早婚、性生活紊乱、过早性生活、早年分娩、密产、多产、经济状况、种族和地理环境等因素有关[1]。我省地处青藏高原,是多民族聚集地,且以农牧民为主,各种生活及宗教习性和多样饮食习惯并存,由于受特殊气候、环境的影响,以及经济状况的限制,使宫颈癌的发病率较高,最终引起死亡率的升高。宫颈癌传统上以手术和放疗为主,全身化疗仅仅是一个治疗上的补充,以往只用于宫颈癌的姑息治疗。对于肿瘤直径﹥4cm者,随着肿瘤体积的增大,盆腔淋巴结的转移,脉管癌栓等术后复发高危因素增加,使患者中远期生存率下降[3]。近年来,随着介入技术的成熟,选择适合动脉化疗的抗癌药物,使动脉化疗的效果越来越好,再配合外科手术切除可降低局部复发率和远处转移率,提高5年生存率[1]。

目前,对宫颈癌的治疗采取小手术大综合的方式,注重创伤小、疗效佳、并发症少、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介入治疗是最精确的动脉化疗,动脉化疗栓塞术再配以根治术,可最大程度的切除肿瘤组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而护理工作对于介入治疗的作用、效果及患者的恢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保证介入治疗成功的重要环节。

[1]陈春林,刘萍.妇产科放射介入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66-279.

[2]蔡丽萍,龚沂.宫颈癌新辅助化疗中动脉介入化疗现状〔J〕.肿瘤学杂志,2007,13:117-118.

[3]程晓东,吕卫国,叶枫,等。局部晚期子宫颈癌辅助化疗价值的评估〔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6,41:95-98.

猜你喜欢
栓塞宫颈癌化疗
中老年女性的宫颈癌预防
骨肉瘤的放疗和化疗
水蛭破血逐瘀,帮你清理血管栓塞
跟踪导练(二)(3)
Hepsin及HMGB-1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与侵袭性相关性分析
河北医学(2016年5期)2016-12-01 03:58:55
介入栓塞治疗肾上腺转移癌供血动脉的初步探讨
体外膜肺氧合在肺动脉栓塞中的应用
E-cadherin、Ezrin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食管疾病(2015年3期)2015-12-05 01:45:07
化疗相关不良反应的处理
癌症进展(2015年6期)2015-03-11 14:56:57
Survivin、NF-кB和STAT3 mRNA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